文/王星然
編註:本文選自《大洋彼岸的長河——美國華人查經班回顧與展望》。該書收集了70篇文章,於2015年8月出版。
經過長達半年的嚴冬,5月的密西根終於進入初春。密州大(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校園裡繁花似錦,落英繽紛。這樣的美麗,對於住在密西根的人來說,彷彿是在忍受酷寒後,得來的收穫,特別令人珍惜!
這正如每年的畢業生,在經歷數載寒窗後,苦盡甘來、終於完成學業。他們在學校著名的鐘樓下;在象徵MSU精神的Spartan銅像前;在古色古香、被都鐸式建築群包圍的北校區;在爆炸般盛開的關山櫻(Kwanzan Cherry)和吉野櫻(Yoshino Cherry)花樹下,拍照留念……
週期性換血——學生型教會的特點
我們的教會——蘭莘華人基督教會(Lansing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簡稱LCCC。http://www.lccchurch.org/),就在大學附近。
這個月,接連舉辦了好幾場歡送會。許多重要的學生同工,相繼離開。
過去一年,我們揮淚送走了30多位學生,包括了許多非常忠心、又有恩賜的好同工,有:敬拜團成員(司琴、領會)、交通同工、多媒體同工、教會網站負責人、傳福音十分積極的小組同工、行政能力極佳的事工策劃和協調同工、兒童主日學的老師、慕道班的老師(去唸神學了)……教會再一次進入嚴重失血的循環!
在這樣的禾場中耕耘,迎新送舊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由於此地的就業機會不多,我們從來不敢奢望,教會有一天可以長成megachurch(大型教會)。
平均每二、三年,我們要面臨同工畢業、服事團隊大換血一次。如果不積極傳福音、不做門訓,過不了幾年,教會就要關門。
我們沒有休養生息的本錢。面對現實,教會上下頗有憂患意識。只是,對於需要常常送走血濃於水,有革命情感的同工們,至今我仍是不能習慣——他們就像我的家人、我的親兄弟姐妹,像我的戰場同袍!
神國秧田
很累!但我們深知這個事工的定位、價值和意義。每當想到這,就無比興奮!
上帝竟使用這卑微的中西部小教會,來成就祂的心意。感謝祂,使我們成為神國的一塊秧田,為主培育精兵。而且,上帝親自帶領、差派我們的同工,在世界各地繼續為祂作見證。這些學生雖然無法留在本地教會服事,但他們依然在上帝國裡,成為其他教會(特別是中國教會)的祝福。
可是,當同工畢業相繼離去,我們心裡不免開始盤算著,對於這個座落在校園旁,成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會而言,這些出缺的事工空位,要如何填補?
有時挖東補西、捉襟見肘,實在是青黃不接、傷透腦筋。我們只能到上帝的面前求告,相信耶和華以勒的上帝,必為我們預備。
自1962年成立查經班迄今,服事的對象從60後、70後、80後、轉變成90後的學生。
其間,學生來來去去,一代又一代,無論服事對象與教會間的代際文化,有多大的差異,資源曾多麼貧乏而不穩定;無論教會分裂的危機和衝擊一度有多麼巨大……50多年來,信實的上帝不斷供應我們各樣的需要,使我們不致斷炊、斷糧。
以90後為主體的禾場
近來,MSU每學年接受大約2000多名的中國本科新生、1000多名的研究所新生,華人學生、學者總數,可達五、六千人以上。
面對這滿山滿谷,以90後為主體的禾場,教會長執必須處理的一大難題是,當我們把有限的資源和人力,全投注在學生事工時,要如何能兼顧本地的需要?
無疑的,本地家庭是長期支撐學生事工的穩固基石。如果我們有更多成熟的本地同工,就可能牧養更多的學生,而且不必擔心學生同工高流動性所帶來的問題。道理容易,可是好像總是分身乏術、顧此失彼——不是重這個、就是輕那個。
近來,長執會討論,我們需要一位專門負責家庭事工的全職傳道人,來全心關懷牧養這個需要。只是目前還在規劃階段,無法報告結果。
我們的信念是:如果上帝給我們檸檬,我們就做Lemonade(檸檬汁);如果上帝給我們蘋果,我們就做Apple Pie(蘋果派)。
對恩典的接受者而言,我們除了感恩領受,就是想方設法,善用祂所賜予的美好禮物。
50年來,我們不斷向外輸出訓練好的同工,更培養了20多位(據我們所知道的)全職工人,散居在世界各地為主作工。這個事工能持續至今,足以見證我們的上帝又真又活!我們不致消滅,是因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都是新的,你的信實何等廣大!
微歷史——蘭莘華人基督教會
60年代,美籍宣教士Mrs. Douty自中國返美退休。她和先生住在East Lansing,學校宿舍Cherry Lane的對面,每當看到華人學生從家門口經過,就為他們的救恩禱告。
雖然已經退休,但Mrs. Douty向中國人傳福音的熱情,從未消退過。於是,她開始邀請學生來家裡喝茶、吃點心,帶他們查考聖經。就這樣,她在家中成立了查經班。
後來Mrs. Douty年紀大了,無法再接待學生,而且她的小客廳實在無法容納持續成長的團契,同學們就向MSU註冊,並向學校借了Student Union為場地。在60年代後期,正式更名為密西根州大華人基督徒團契(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Chinese Christian Fellowship,簡稱MSUCCF)。
年老的Mrs. Douty把帶領團契的責任,交棒給靈命成熟的學生。如此,一個完全由學生獨立運作的團契,已然成形。持續了30多年,沒有傳道人、沒有宣教差會、在本地也沒有成熟的基督徒專業人士(如學校教授)或家庭,來主導這個事工,完全由學生自傳,自養,自立,甚至形成由學生來教導在地的信徒的特殊現象。
這麼多年來,上帝始終看顧,並堅立這地的事工,祂不斷差派成熟,且有恩賜的學生,如蕭念全、羅偉德、羅偉堅、周憲民、林妙色、葉名山、辛洪德、柳建安、蘇正哲、王子貞、王一樂……等,來幫助我們。
這個由學生帶領的獨特傳統,也注定了成立為教會的高困難度。別處的團契,早已在70、80年代轉型成教會,我們卻一直拖到2009年,才通過組織章程,正式成立教會。
回顧這近50年來的漫長歲月,我們一直在等待上帝,預備成熟、有異象、且有教會經驗的在地基督徒,能起來建造教會。畢竟學生只能在這裡待上幾年,無法長久持續、穩定地幫助教會往前走。
感謝上帝,90年代以後,本地基督徒開始發揮影響力。上帝不僅空降已裝備好的徐秀慧姐妹及曾雙文姐妹,成熟的本地基督徒也漸漸多起來:王中光/丁慧夫婦,黃東德/李彩蘋夫婦,莊德川/楊桂芳夫婦,蕭華/秦英夫婦、趙毅君/楊立華夫婦、Tom/Ruth Shillair夫婦、Dora Wang姐妹、周淑馨姐妹、簡淑錦姐妹(李媽媽)……等,奠定了成立教會的基礎。
從2010年開始,教會陸續選立了黃東德、王星然、及趙毅君為長老,並聘請彭加榮任本堂主任牧師,蘭莘華人基督教會於是展開了新的里程碑。
寫給其他學生型的教會
北美許多轉型後的教會,重心漸漸移往家庭及在地信徒的牧養,而失去了向新一代學生傳福音和門訓的動力,殊為可惜。然而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迄今仍持守著學生事工的異象。
針對新一代的學生事工,以下是我們學到的一些功課,分享給其他學生型的教會參考:
- 開放參與
蘭莘華人基督教會的一大特色是:願意啟用年輕人,讓大量學生同工參與教會事奉,擔當各樣重要服事,例如:傳福音、一對一門徒建造、帶領小組查經(會前有預查的教導)、敬拜讚美、總務、媒體事工……
我們鼓勵學生成為教會會員,學習本會組織章程(包括信仰告白、規章制度),參與教會各項重大決策的過程(包括選舉長老、執事,修改章程,建堂等)。
如此,能建立他們對教會論有良好的認識。未來,他們進入別的教會,特別是中國許多尚未成形的教會,將會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曾有離開的學生,特地回來詢問有關教會章程的相關事宜。原來他已被選派成為所屬教會章程的起草召集人。
我們牧養這一代年輕人的策略是:開放參與(也必須允許他們犯錯),使他們有歸屬感。同時知道這一代學生畢業後,大部份將成為海歸,因此培養他們,也是為著將來海歸的各樣需要。
不過,要提醒的是,由於學生型教會每兩、三年就要同工換血一次,因此,必須即早找出有潛力的接捧人培養,跟著現任同工學習,以免發生同工畢業、青黃不接的情況,這是我們不斷在面對並學習的功課。
- 團隊服事
舊的學生事工是採用一對多(一個老師VS多位學生)的查經班模式。然而,隨著85/90後學生族群的興起,這種一人牧養、一言堂威權式的教導,再也無法引起年輕人的共鳴。無論這一位老師的查經多麼精彩豐富,神學多麼“歸正”,多麼有個人魅力,都無法把人留住──這不是說傳正確的福音,按正意分解聖經真理,變得不重要了,這些都是基本功。
群體互動關係,成為我們教會一個新的牧養模式。由牧者帶領多位輔導,輔導再關懷多位核心同工,形成一個樹狀結構,分層負責,一起配搭來牧養整個學生團契。如此,學生接觸到的,不再是查經班裡的“某一位屬靈偉人”,而是一群被上帝呼召的聖徒。
在這個團契裡,他們學習彼此相愛,各人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這樣的牧養,能帶領出更成熟,也更堅固的門徒。
- 善用新媒體
微信,QQ,Facebook,各樣mobile devices,成為牧養年輕一代不可或缺的工具。
我們從牧師、輔導,到同工群,幾乎每個人都有智能手機,都用微信和Facebook。他們可以打破時空限制,有效地和學生保持聯絡,並且快速地掌握學生的動態,常常分享網上的資源,如靈修筆記、文章、講道視頻、詩歌、見證……等。
心意更新而變化
教會免不了有自己的傳統,北美華人教會尤有其獨特的文化及傳統,例如:
- 太怕出錯的決策模式。傾向“安全”勝於“正確”(play safe,而非play right),以致對必要的改變裹足不前。
- 檯面下的中央極權。權力集中在少數教會創辦人的手中,長執會做任何決定都要經過他們的認可。
- 崇尚菁英主義。認為新一代膚淺,排斥年輕人的流行文化,無法真心接納他們。
- 僵化的主日敬拜流程。拒絕改變,包括對詩歌選曲,有一定的品味要求。
當與基要真理無關的傳統,成為新一代年輕人事工的阻礙時,教會領袖要勇敢跨出自己的安全地帶(comfort zone),讓舊的傳統和思維接受挑戰。只要不違背真理,我們就不該排斥使用新的方法和策略,來回應這一代年輕人的需要。(註)
願上帝使我們的心意更新而變化,叫我們察驗何為祂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註:見《當青春無敵遇上老謀深算》,《舉目》61期。筆者在此文中,深入分析教會兩代之間,不同理念的交鋒。http://behold.oc.org/?p=14191。
作者王星然,任職於密西根州政府IT部門,服事重心為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校園事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