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談妮
《舉目》76期的主題是談敬拜。作者中有幾位曾是從事音樂專業的牧者,如唐侃、黃奕明、陳逸豪等,還有神學生郭為,以及長期參與敬拜服事的吳蔓玲和王星然。安迪介紹走過磨難羞辱,在百歲高齡仍不懈以音樂和生命敬拜上帝的馬革順。
周學信的《“一種時間的浪費”——論敬拜》,由於紙刊篇幅無法放入文末大量的註釋,因此先行上網,沒想到立刻引起熱烈的迴響:
- 敬拜不是一種人可以從音樂獲得好的感覺而已,敬拜更不是只為了得到上帝祝福或恩典的一種方式;敬拜是將人帶到上帝的贖罪祭上,透過耶穌以及人的悔改再次釋放上帝的救恩,帶回生命更新的過程。(@Michael Lo)
- 看過好幾遍,好棒的文章……與其討論作者的論點,不如思考在讀的過程中,所激發出對你自己的反思和對你的影響,核心是你要如何改變?……問題的癥結點是,你自己如何與上帝一同“生活”,你如何影響你的福音對象,也能活在上帝同在的榮耀中……敬拜不只是表達,更是形塑。(@Joseph Liu)
- 極為深刻的省思,再一次對準上帝。(@Stephen Wang)
- 切中現代教會的敬拜讚美問題。但有多少願意去深思呢?(@Shih-Yen Tsai)
- 好棒的敬拜觀,祂是永存的主,我們是受邀的參與者。我們一生的目的是敬拜主!(@陳曉寅)
- 敬拜是上帝對我們一生的呼召!值得參考!(@詹文仁)
- 人們合理化人自己的娱樂慾望並没有做好,才有今日所見的神學病態;還有,人們以為能倣擬就會带來好敬拜。其實,倣擬造出許多次级的人與人、教會與教會之間互相抄襲比賽甚至暴力充斥的次文化。謝謝學信的文章。(@Tet Lim N. Yee)
……
文章能如此帶動讀者的思考與即時互動,是紙刊所無法達到的。
因此,2016年,為了能更及時有效地服事讀者,配合[海外校園機構]“從紙媒到新媒體”的大方向,我們將投注更多精力在《舉目》新媒體的經營上,讓讀者網路傳媒能讀到更多好文章,讓好文章不再受紙刊篇幅及期數的限制而積壓、延遲發表;同時將紙刊從雙月刊改為季刊,使紙刊成為《舉目》文章的精華版。減少兩期,可以減少一些印費和郵寄費,對《舉目》緊張的財務或有助益。
一旦脫離傳統紙媒“細嚼慢嚥”式的組稿,文章上網在時間上更具緊迫性,在選圖、文字、信息的優美和精準度上,也更具挑戰性。
因此,需要您特別的代禱,也盼您在奉獻上肯定我們為應對現今世代所做的努力。詳情見雜誌56頁,或上網http://behold.oc.org/?page_id=9591。請註明《舉目》。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