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彥宏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6.05.26
(一)
薛華在《前車可鑒》一書中提到,“每個人對事物都有一套既存的觀念,就算自己未曾察覺到”。人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做出決定,也都是根據一套觀念而行,那就是世界觀。因此可說,每個人都是哲學家。
人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是有後果的,既影響個人和家庭,又影響整個社會,甚至國家的未來走向(興盛或衰落)。
這讓我想到宣教士達羅.米勒(Darrow L. Miller),在《使萬民作門徒——以真理的大能轉化不同的文化》中,以“意念是有後果的”為開場白,探討不同文化的世界觀給社會、國家帶來的影響。
他又提到,基督教機構和宣教士從事慈惠事工,單單提供物質上的資助是不夠的,還必須瞭解對方(個人或族群)的觀念是什麼,受什麼觀念所深刻地影響。然後,要以合乎聖經的世界觀來教導他們,使他們接受聖經真理。如此才是合乎聖經的慈惠事工。
這也就是說,單將聖經的教導強加給對方,並不能使對方接受。要先供應對方的需要,體會對方的想法,再按情形,將聖經真理分享給對方。缺一不可。
可惜的是,許多基督徒接受了二分法,將生活分成屬世與屬靈兩部分。這常常使得非基督徒認為,基督徒與他們沒有什麼差別,故此對傳福音造成很不良的影響。
冠爾森(Charles Colson)和南希.皮爾絲(Nancy Pearcey),深刻地體會到這種觀念對基督徒和教會的巨大影響,因而寫了《世界觀的故事》,希望基督徒能正視這問題,學習以真道回應這世代的挑戰和需要。
筆者也希望自己能將聖經真理運用到生活的每個層面上,故而閱讀了《前車可鑒》、《世界觀的故事》、《使萬民作門徒——以真理的大能轉化不同的文化》,及一些相關書籍、講章,現簡略地跟大家分享。
(二)
某位令人敬重的牧師說:“20世紀是19世紀主流思想產物的實驗室。”
上個世紀發生了許多戰爭和屠殺,非常殘酷。人類一直試圖用多種方法建立美好的烏托邦,但人類可悲之處在於:人離棄了造物主,以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像上帝一樣掌控世界。
上帝使用了管教的杖,為要使人離棄這從撒但來的謊言,重新敬畏上帝。
然而人因罪性,不斷地用各式各樣的方法、理論學說,證明自己可以自主生活。這就是人本主義的特質。
人又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主要架構,解釋從萬物的來源,直到人生活的各個範疇。結果是,貶低了人受造的尊貴性。唯物主義、自然主義、進化論, 滲透到了人類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教育、歷史,甚至神學等每一個層面。而且人認為,這是最科學、最客觀的。
這些哲學觀點成為解釋一切的標準,結果就產生虛無主義,認為人只是機器,人生沒有任何的意義。
當人離棄造物主,尋求人本的理性發展,想以自身的標準為客觀標準,最後反而是將人非人化,帶來的是虛無和荒謬,既不能解決生命的最根本問題,也不會因此轉向創造萬有的救主。
無望之下,許多人轉向非理性的東方神秘宗教,以尋求心靈的滿足。最吸引人的論點,莫過於“人就是上帝”——這是新紀元運動最主要的思想之一。然而人內心的無助感,不斷地向他證明,人不是上帝!
這和理性主義的共同之處是:“人只要自主,不要上帝。”即又落入伊甸園裡蛇引誘亞當、夏娃的謊言。所以,存在主義和東方神秘宗教,實際是以非理性的態度,追求心靈的滿足。
幸而上帝並沒有因為人的悖逆自主,就不再以恩手引導他們,因為天父“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太》5:45)。從每天的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一點。
(三)
基督徒要建立合乎聖經原則的世界觀,如此才能知道怎樣回應不同世界觀的挑戰。否則,不是隨波逐流,跟著世俗價值觀,使信仰變得不冷不熱,就是每日憤世嫉俗,過著信仰與生活分裂的生活。
《世界觀的故事》一書的作者指出,所有的人活在世上,都必須面對3個問題:第一個:“創造: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底是誰?” 第二個:“墮落:這個世界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第三個:“救贖:我們可以做什麼來修正?”
基督教世界觀,是基於上帝所啟示的聖經,不能添加其他的權威,以取代聖經對生命、生活等所有領域的指導。聖經能充足有餘地解決任何問題,正如《世界觀的故事》所說:
“聖經本是全面生活的基礎。這意味著我們所探索的每個領域,從倫理學、經濟學、到生態學,我們只能在上帝的啟示中,及與祂的關係裡,才能發現真理。”且“宇宙時時刻刻都依賴三一上帝的照顧與管理”。
一切在主耶穌裡才能找到意義。若離了祂,人不僅無法生存,更不用談意義。唯有建立整全的基督教世界觀,才能正確回應並解決人類的困難。也只有這樣的世界觀,最合乎事實。
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將他所持定的世界觀表現出來。因此,瞭解自己、家人、主內弟兄姊妹,以及我們所處的社會、國家的世界觀文化,是非常要緊的。
這3本書,《前車可鑒》、《世界觀的故事》、《使萬民作門徒——以真理的大能轉化不同的文化》,使我越來越瞭解自己現有的世界觀。
生活就是信仰狀況的彰顯。人可以從自己的生活,來檢視是否合乎聖經。基督徒不能將信仰與生活二分,否則就失去光和鹽的功用了。這是薛華在《前車可鑒》最後一章裡懇切的呼籲。
作者現住台灣高雄,在台南浸信會宏恩堂聚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