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挪去筑墙的诱因与材料——对《墙》与《拆墙》的回应(何弱枝)

何弱枝

本文原刊于《举目》51期

编按:《》与《拆墙》两文原载于《举目》49期,p.26-30。其中《拆墙》一文乃是对《墙》的回应,本文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来思考教会聘牧后的问题。 除了纸媒杂志,读者也可至网上阅读。

        从《墙》文中看来,建墙的基础在黄牧师到任时就已经存在。

“角色建立”与“角色界定”

        学谦的角色虽是“已清楚建立”(well established)却不是“已清楚界定”(well defined)﹔而黄牧师的角色虽是“已清楚界定”,却是“尚待建立的”(to be established)。因着在教会参与服事的历史,学谦原先的角色包含了浓厚的牧者形象:他带领策划团契与教会的事工;他关怀照顾团契与教会的肢体; 并且承担讲台的服事。这样的角色所承担(来自会众)的期盼,不会因着黄牧师的来到就立刻被修正,反倒会因着黄牧师的来到,而产生暂时的混淆。问题是,一般 教会往往没有觉察到这混淆的存在,而未加以处理,使得学谦的角色逐渐复杂化。

        以至于,教会逐渐地在黄牧师与学谦中间提供了建墙的材料。

“表面的期盼”与“潜在的期盼”

        表面上,教会对学谦与黄牧师的期盼(expectation)是清楚的;在实际上却是模糊的。会众可能在表面上(理智上),接受黄牧师的角色,指望学谦与牧 师合作,帮助牧师熟悉教会,促进同工与牧师的搭配等等。可是在潜意识里(情感上),还是习惯学谦的做事方法,谈吐举止,查经方式,讲道风格等等。如此,对 于黄牧师的服事重点(如何分配时间于先知、祭司、君王三方面的职责),服事理念(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安排教会活动以传福音为当务之急,还是以培养同工为 首要),讲道的用词与风格(纠结、郁闷,还是超苦闷),辅导的方式与技巧,甚至幽默的品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套无声的比较与期盼。

筑墙的阶段

        此比较与期盼会逐渐主导会众对黄牧师的评价。当黄牧师无法调整自己来满足会众的要求时,整个教会就不知不觉地在黄牧师与学谦之间开始筑墙:

        第一阶段:“避免冲突”的个性倾向,与“间接沟通”的文化传统,造就持续冲突的环境。

        由于学谦在教会中的影响力,凡是对黄牧师有意见的,往往希望能透过学谦,来表达个人对黄牧师的不满,或是传达对黄牧师的要求。

       第二阶段:学谦与黄牧师的沟通内容逐渐负面化与情绪化。

        表面上,可能双方都是保持相当理性。但是实际上,双方彼此的感受是越来越负面的。肩负著某些弟兄姐妹的期盼,学谦自觉必须承担“建议”黄牧师各方面“做法” 的责任(服事重点,服事理念,讲道用词与风格,辅导方式与技巧,幽默的品味…等等)。然而受限于个人风格、个性、恩赐、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与服事经验,黄 牧师实在无法接受所有的“建议”,甚或根本就只能听从很小部分的建议。

         第三阶段:在失望与委屈的交错运作之下,墙的高度与日俱增,欣欣向荣。

        沟通的模式越来越集中在不愉快的主题--持续地要求与重复的辩解。对黄牧师而言,学谦是“逼迫”的化身;对学谦而言,黄牧师充分地反映出他的无力感。两个人光是看到对方就累了,怎么还会有好心情来沟通呢?

“反应式读脑”和“负面解读”

        沟通既然出了问题,客观环境又没有改变,“似乎存在”的事工问题(apparent ministry issues)就容易造成双方反应式地读脑(reactive mind reading): “你就是要把我从主日学里给排挤掉。”;“你就是要让我难堪。”;“你还没有开口,我就已经知道你又要说什么了。”以至于一开口就陷入负面解读 (negative interpretation)的沟通模式。日子一久,连“我是受过正式的神学训练的,你们……”; “你根本不知道现实社会的压力是什么样子的……”;“我是为了保护你/坚固弟兄姐妹的灵命/维护教会的合一与发展/神国度的见证/神的荣耀……”等等冠冕 堂皇的理由就都出笼了。

“不存在的牧师”和“找不到的工场”

        最后的结果总是,许多的教会不断地在找一位不存在的牧师,许多的传道人不断地在找世界上找不到的工场。而坦白地说,有的教会因着所发展出来的文化,是无法接纳任何的传道人的;也 有些传道人,因着自己的个性和理念,是无法在任何教会长久服事的。培养能服事的传道人恐怕应该是神学院的责任。但是建立能接纳传道人的教会又是谁的责任 呢?

几点建议:

        1. 资源有限的教会应当寻求有经验的顾问牧师来辅导--在平日就该预备。教会应当存谦卑的心,定期与顾问牧师有些交流,听取意见。今天科技如此发达;即使顾问牧师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定期有所交流的。当然,若是主恩满溢,教会附近就可寻得顾问牧师,那就更好了。

        2. 聘牧的教会要对自己教会的文化、互动模式、组织架构、历史问题、发展策略等有足够的认识,以至于能够判断所需牧者的类型(关怀牧养型、策划执行型、讲道教 导型、誓死卫道型……等等)。不要高估自己接受牧者的能力与需要牧者的急迫性。在寻求牧者的同时,教会对于牧者的个性与服事理念之要求,应有明确的书面叙 述(written statements),而不是只是含糊地列出“有牧者的心”之类的词句。毕竟,会众如何解读牧者是否有心,常常是受主观感受的影响,常问:“他有没有注 意到我的感受?”,而不是问:“他的牧者之心是如何流露的?”。

        3. 应聘的牧师应该对自己的服事重点、服事理念、优势、弱点、个性、思维与行为模式有足够的认识。个性,恩赐与思维模式,都是神照着祂的目的与计划而给的。因 此,我个人相信这些方面不是需要改变,而是需要管理的。牧者应该照着所领受的条件,管理自己来服事教会,才能彰显出神仆的身份。所以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适 应能力与调整意愿。

        4. 牧者与同工应当时常在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以增进在一起时的喜悦感。
这些建议无法保证教会的牧者与同工之间的墙被消除。只能说,这些做法或许可以搬开一些筑墙的诱因与材料。

作者来自台湾。现在在新英格兰一教会牧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