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宗寧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教會歷史這一週2017.01.13
西元1868年(清同治7年)嚴冬的1月15日,在中國東北遼寧的牛莊,來華宣教的賓惠廉(William Chalmers Burns)自知病重,他決定寫封信給遠在蘇格蘭老家年邁的母親,與她道別。
“母親:自從去年年底我得病,每晚都會時而發燒,時而發寒。這兩天更是會出冷汗。我感到體力迅速衰竭。除非上帝斥責這個疾病,我恐怕日子不久了。我寫這幾行的字句,想告訴您,我很快樂。由於上帝豐富的恩典,我準備好了自己,不論是生是死。願安慰人心的上帝,在您接到我的死訊時,能安慰您的心。我深信因為耶穌救贖的寶血,我們日後會在基督寶座前再相見。”
賓惠廉在床榻與病魔掙紮,最後在4月1日病逝。享年53歲。他於1847年來華,前後一共20年。
早期來華的宣教士
滿清政府的閉關自守政策,一向嚴格限制洋人來華的活動範圍。以致最早來華的馬裏遜,米憐,台約爾(戴德生的岳父),都只能在澳門附近活動。
1842年,南京條約允許五口通商,西方的宣教士才得以真正進入中國。絕大多數在那個時代來到中國的宣教士,在西方幾乎都是默默無名、熱心愛主的年輕人。但是,其中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賓惠廉。
賓惠廉在來華之前,已經是英國、北美,非常有名的佈道家。後來著名的宣教士,包括戴德生、慕安德列與馬偕等,都深受賓惠廉的影響。然而,因著主的呼召,他從歐美兩洲轟轟烈烈的佈道大會中,轉到一個沒有人認識他,又言語完全不通的國家,默默的為主從事拯救靈魂的工作。
從蘇格蘭到加拿大
1815年,賓惠廉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附近的小鎮。父親是當地的牧師。童年時他喜歡戶外活動,但也特別喜歡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這本書對他一生有很大的影響。
他從中學到大學,成績一直非常優秀。大學畢業後,在愛丁堡見習律師。他的父母親一直為他禱告,希望他能走上專一事奉上帝的道路。後來,他放棄了即將獲得的律師資格,轉入格拉斯哥大學攻讀神學。不僅如此,他在那個時候看見了海外宣道的異象,於是向上帝許願,願意被差派到世界任何地方去傳福音。
1839年,賓惠廉24歲,那年,他獲得格拉斯哥長老會的講道資格。就在此時,頓地(Dundee)聖彼得教會非常有名的牧師麥澈尼(Robert M. McCheyne),因為健康問題需要休養一段時間,他寫信要求賓惠廉來代理。
頓地的聖彼得教堂,賓惠廉的事奉由此開始
聖彼得教會的會眾,在當時是蘇格蘭各教會裡,以高水準著名。他們對講台要求很高,要能接麥澈尼牧師的講台不是件容易的事。賓惠廉深知自己的不足,他在禱告中完全依靠聖靈的能力。結果他的講台得到會眾的接納。有人甚至將他與司布真相比擬。
同年7月,他應邀回到家鄉講道。他的資訊引起了熱烈的迴響,使得他不得不將會期一延再延。到了7月23日上午的聚會,渴慕的群眾擠滿了整個教會。他以《詩篇》110篇3節為題,要求會眾負起基督的軛,背起祂的十字架。聖靈運行在聚會中,許多人流淚,呼求上帝的憐憫。聚會從上午10點開始,一直到下午3點才結束。
從此以後,賓惠廉所到之處,復興隨之而來。慕安德列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受到他的影響。賓惠廉的生命成為年輕的慕安德列屬靈的挑戰。後來慕安德列成為南非復興運動的領袖。
這個現象一直持續到1847年他前往中國宣教為止。在這些年間,他四處去主持奮興佈道大會。每到一處都有許多人聽他講道。
1844年,賓惠廉渡過大西洋到加拿大主持奮興大會,一直到1846年才回到英國。那時還年幼的馬偕後來寫到:“他的名字是家喻戶曉,我那年幼的心靈也頗受他思想的影響。”(引自台灣長老會史刊)。馬偕後來到台灣宣教。迄今臺北還有馬偕醫院記念念他。
來華宣教20年
1847年,盛名的賓惠廉接受英國長老會差會的差派,登上一條駛往中國的商船,經過5個多月的航行,在將近年底的時候抵達香港。
來到香港,賓惠廉這樣一個曾經享譽歐美、動輒吸引成千上百聽眾的佈道家,如今在這個東方繁忙的海港城市,卻每天面對著寥寥無幾、反應冷淡的異國聽眾。
他決定,為了加速學習語言,他離開了較舒適的歐洲人社區,在中國人社區租下一間簡陋的屋子。他一方面學語言,一方面開始在鄰近的鄉村巡迴佈道。
每到一個地方,他就找棵大樹,站在樹下大聲朗誦聖經。不用多久,他的四周就會有一群表情驚訝的村民圍觀。他就開始向他們解釋所讀的經文。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只對這個洋人感興趣,對他講的福音卻經常嗤之以鼻。
在香港的這段時間,賓惠廉還留下一句名言“Always be ready”(常做準備,《彼得前書》3:15)。他常常勉勵基督徒說:“你要隨時準備好,跟上帝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與磨練之後,賓惠廉轉往福建,在廈門、汕頭一帶傳福音,辛勤工作了5年之久。他先後把自己深深喜愛的屬靈名著《天路歷程》翻譯成廈門話與官話,使之成為中國教會早期重要的一部靈修書籍。
1855年,賓惠廉進駐上海,與年輕的戴德生相遇,進而成為一對互相敬愛的同工,在一起工作了相當一段時間。賓惠廉比戴德生年長17歲,且早他4年到中國宣教。因此戴德生把賓惠廉看為屬靈的導師。
戴德生曾如此描述他們在一起配搭事奉的美麗情景:“1855年底,在上帝帶領之下,我認識了英國長老會傳道會的賓惠廉牧師。我們聯袂出發,住在船上,前往江蘇以南、浙江以北的大城小鎮宣講福音。”
戴德生也談到賓惠廉留給他的印象,以及對他的影響:“他對神的話語極之愛慕,生活聖潔可敬,並且與神緊密相交。數個月來與他在一起,使我受益非淺。”“他(賓惠廉)以祈禱為呼吸,以祂的言語為飲食,深深的感覺神的同在。”(《戴德生傳》第27章,證道出版社)。
1856年賓惠廉與戴德生一同從上海到廣東潮汕一帶宣教。戴德生後離開,轉向其他禾場。賓惠廉則留在汕頭,建立了汕頭長老會堂(現改稱市西堂)。
在汕頭的第一位信徒陳凱林是於1859年由施饒理牧師(George Smith,後繼賓惠廉在汕頭牧會)帶領歸主。他原是清朝的官員。後來在1882年,成為第一位在汕頭被按牧的傳道人。陳牧師的後代移民東南亞。他的外曾孫是創辦新加坡遠東神學院的杜祥輝牧師。
汕頭市西堂,於1958年11月改為現名。原為汕頭長老會堂,是賓惠廉、戴德生及施饒理建於1858年。此是汕頭市區最早建成的禮拜堂,于1991年重建。
1863年,賓惠廉到達北京,在這裡工作了4年,將許多詩歌翻譯成中文,也正式的完成《天路歷程》的翻譯。
1867年,他到中國東北,在牛莊(今遼寧營口),年底,他染病,直到第二年春天病逝。
賓惠廉在華20載,先後在香港、汕頭、廈門、上海、北京和遼寧營口牛莊等地宣教,為中國教會奠定了福音的基礎。
“教會歷史這一週”已經制作成3-5分鐘的視頻(蘇文峰主講),在橄欖社區網站(http://ocochome.info/)播出。《教會歷史這一周》的頁面短鏈接:http://
wp.me/P5KG8P-7dW 或點擊后面網址觀看本期視頻: https://oc.wistia.com/medias/z7bqfno4up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