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談妮
本文原刊於《舉目》81期及官網2017.01.18
耶穌說,雖然,天國不斷遭受猛烈的攻擊,強暴的人企圖把它奪去,但跟隨祂的人,不但要學習外在負祂的軛,內在也要像祂一般溫柔,如此焦躁的心必得安息。(參《太》11:12,29。聖經新譯本)
在人類歷史中,我們看到天國曾在充滿敵對的環境中,不可思議地爆炸式開展;而今,在充滿焦慮、怨懟、狂妄與憤怒的時代中,我們要再次尋思:聖經如何定義溫柔?溫柔“只是”女性的專屬特質嗎?為何溫柔的人必“承受地土”(《太》5:5)?
本期《舉目》特邀小剛、王倩倩、周小安、黃宗儀和董家驊,就解經、生命見證與信仰行動等,提出對上述思考的回應。而劉志遠則就教會中的意見分歧,提出聖經如何蘊含溫柔地處理倫理的議題。
溫柔的動機與氣息,其實在福音行動中(安然、王星然、歐雨虹),在與罪惡的對抗中(馬麗、李晉、麻雀),在生活的苦難中(干地),在教會議題的探討中(路易、磐石),處處可見。
而在改教運動500年後(鄧紹光、高蓓明),我們相信效法耶穌的溫柔,仍能使我們(基督教會)蒙受祝福。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