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老弟的反擊——向現代主義吹起革命的號角(董家驊)2017.04.17

董家驊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17.04.17

 

位於美國加州爾灣的新歌教會(Newsong Church),由美籍亞裔牧師所創立。近年突破美籍亞裔“同溫層”(編註:立場相近、背景相似等)的框框,向多元文化發展。

走進新歌教會燈光幽暗的主會堂,彷彿進入一個大型藝術創作室。講台下近千把各式的椅子,亂中有序地排放在光亮的水泥地板上。後方還有一些高腳桌和高腳椅,供會眾一邊享用咖啡,一邊聆聽台上講員的信息(平時則可以用來交誼)。

新歌教會的初期,吸引了很多第二代美籍亞裔,他們多是在美國的韓國教會和華人教會長大。他們在新歌教會找到了自己的聲音,不再背負移民教會的傳統和期待。他們自由地探索各種可能,學習在多元化的群體中跟隨耶穌。

新歌教會只是近10年來眾多新興亞裔教會的代表之一。愈來愈多的亞裔第二代信徒,在都會區植堂,努力建立跨越種族藩籬的多文化教會。就如同新歌教會的名字,年輕一代已不滿足於在新時代中唱“舊歌”,渴望唱出這時代的“新歌”。

 

被時代思潮牽著走了

 

北美華人教會老齡化,有人認為是因為教會跟不上流行,有人認為是文化差異,還有人認為是年輕一代被世俗社會擄掠走了。然而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華人教會是否不知不覺中,被時代思潮牽著走了?

在過去幾十年,北美華人教會無意識間擁抱了個人主義、理性主義和實用主義。許多教會關注個人生命的得救,卻忽略群體的重要;過分強調以理性來認識上帝,忽略了上帝不只給予人理性,還有感性及感官知覺;努力建構純正教義,但忘記我們敬拜的不是教義本身,而是教義所指向的三一上帝;力圖用有效的系統來大批培養會友、建立永續生存的教會架構,卻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神學家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和韋利蒙(William H. Willimon),一針見血地指出,基督教基要主義和自由主義其實都接受了現代主義的假設,認為人可以脫離群體,在不接受規訓和未經歷聖靈轉化之前就能明白聖經,而無需成為群體的一員(註1)。

如同神學家英格(William Inge)所說的,與當下時代精神結婚的,在下一個時代注定成為鰥夫。當北美華人教會過度把自己的信仰與現代主義相結合時,後現代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自然感到壓抑和窒息,覺得在這樣的信仰群體中無所適從。

 

仍是和時代精神結婚?

 

有些人擔心,如果抗拒“現代主義”,豈不就是擁抱“後現代主義”?當今年輕人信仰失落,兇手之一不正是後現代思潮?難道我們要向後現代思潮投降?擁抱後現代精神,不也是和時代精神結婚,注定要在下一個時代成為鰥夫?

其實,當今的時代精神很難用“後現代”這個詞一筆帶過,原因之一是,學者至今對“後現代”的定義仍有分歧。有些學者認為,當下的文化是對現代主義的一種反抗,因此“後現代精神”其實是對現代主義的批判和反省。另外一些學者認為,而今的主流文化是現代精神的延伸和激化,因此稱之為“晚現代”、“激化的現代性”或“液態的現代性”。

 

你可聽到人民在高歌?

 

在小說《悲慘世界》中,法國文豪雨果深刻地描述了法國在追求(廣義)現代化的過程中,底層人民所經歷的。小說改編成音樂劇電影後,一首“你可聽到人民在高歌?那是群情激憤、不願再為奴之人的歌聲……”打動了許多人的心。

啟蒙運動培養出眾多傳統,例如“事實”與“價值”的二分法。認為只有經得起科學方法檢驗的“事實”,才是真理。“價值”只是私人的偏見,是信念,因無法用科學方法證明或證偽。其實,這是“科學主義”的幽靈,在主導人們對真偽的判定。

神學家紐畢真(Leslie Newbigin)指出,現代人認為可以宣告“經過科學方法驗證的事實”,這麼做並非傲慢和霸道,而是高尚的;然而,卻不允許宣告“價值”和“信念”,認為這無法證明,因此不是普世真理,只能以“對我而言是真的”方式表達出來(註2)。“事實”就這樣被科學主義綁架了,進而擠壓了“價值”的空間。人們又把信仰劃入“價值”的範疇,然後將其從公共領域中徹底排擠出去。

這樣的二分法,還導致人把自己與價值、信念切割開來,每天在價值真空中,試圖重建自己。這種失根的焦慮,極大影響了人的生活,主導了人的工作和消費觀。

“事實”與“價值”二分法,也導致北美華人教會選擇退出公共領域。然而矛盾的是,教會同時又宣稱自己所傳講的是“普世真理”。這在年輕一代看來,是自相矛盾的。

 

私人領域普遍真理

 

北美華人教會避談公共事務,強調個人得救,無形中加深了“基督信仰是私人信念”的觀念。當基督信仰不再被視為普遍真理時,許多年輕人選擇離開基督信仰這個“私人領域”,投身世俗世界的“公共領域”,以期有一番作為,實現人生的價值 ,實現自我。

在泛靈恩教會的圈子中,近幾十年來,由於彼得・華格納(Peter Wagner)倡導的攻克“7座山”,許多基督徒投身藝術娛樂、商業、宗教、傳媒、教育、家庭和政治這7個領域。他們努力工作,力圖在這7個領域中取得主導權,影響和轉化世界。

我雖然不認同華格納那種“君士坦丁”式的思維,但他的倡導確實引起了許多年輕基督徒的共鳴,因年輕一代基督徒不願接受現代主義的劃分,不願把信仰侷限於私人領域。信仰若是真理,就必然是普遍真理,而非私人領域之事物。若基督信仰不是普遍真理,那就不是真正的真理,何不放下信仰,轉而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其他領域中,追求那普遍性的真理?

 

之外的第三條路

 

現代主義追求客觀性,而後現代則認為人不可能完全客觀中立,因而接受相對多元主義的真理觀。對此,哲學家波蘭尼(Michael Polanyi)頗為贊同。他認為,人不可能完全中立、客觀地使用理性。人思考時總有立足點,總是在某個“傳統”中使用理性。人總是先有“委身”,而後才有所“思考”,因此任何思考都不可能全然中立、不帶有任何“信念”。

那麼,人將永遠陷在傳統中無法超越?基督信仰為人指出一條有別於現代和後現代的認識真理的路徑:創造、啟示、群體。

基督教信仰的敘事指出,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受造,因此有思考和探索真理的潛力,也有在上帝創造的基礎上持續創造的能力。現代主義高舉“科學方法”,認為唯有通過科學方法檢驗的事物才能稱為“事實”。然而科學方法本身也是建立在某些信念上,而基督信仰中的創造觀,為科學方法提供了正確的基礎。

基督信仰的敘事同時宣告上帝創造了世界,並把秩序放在世界中。科學方法假設了這世界背後是有秩序的。因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所以人能做出這樣的假設,人有可能認識上帝的創造秩序。

基督信仰的敘事亦顯示,人無法遺世獨立,而需要在關係中認識真理。每個人的認知,都是破碎和片面的,唯有在群體中才能更完整地認識真實。基督徒相信,上帝在歷史中透過祂的作為,向人啟示自己。上帝的百姓紀錄了上帝的作為,在群體中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這些紀錄,不是單一的、平面的,而是多元的、立體的。透過摩西五經,我們認識到上帝的聖潔和律法;透過歷史書,我們體會上帝的忍耐與寬容;透過先知書,我們看到上帝的悲傷與哀痛,也一瞥上帝最終更新萬物的計劃;透過福音書,我們看到這更新的實現;透過新約書信,我們學習在已然和未然中帶著盼望作主門徒。

基督信仰強調啟示。人類需要超越自身的視角,才能真正認識真理。人對真理的認識不是建立在某些不證自明的基礎上,而是上帝在特定的處境中,向人類自我啟示的。

教會不應死守傳統,因為傳統不等於真理。然而也不應拋棄傳統,因為傳統給予我們框架和語言來認識真理。教會不是要丟棄自己的傳統來創新,而是要重新認識自己的傳統,在其既有的傳統上向上帝敞開,在既有的基礎上被上帝更新。

教會其實不需在現代與後晚現代這兩條路中二選一,而是需要重新委身於教會傳統,在既有的基礎上心意更新而變化。基督信仰若是真理,就不是破碎的,而是整全的;不是封閉的,而是跨界的;不只是個人的,更是公共的。

北美華人教會如何在現今時代,唱著新歌,與舊歌應和?也許應該重新回到上帝的“創造、啟示和群體”,加入歷世歷代上帝百姓的大合唱中,在我們這一代見證上帝的慈愛、信實和能力。

 

註:

  1. 侯活士和韋利蒙,《異類僑居者》(香港:基道,2012),177-178。
  2. Leslie Newbigin, The Gospel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89), 19.

 

作者現在洛杉磯台福基督教會牧會。

2 responses to “小老弟的反擊——向現代主義吹起革命的號角(董家驊)2017.04.17”

  1. 陳振聲 Avatar
    陳振聲

    分享政治哲學家 Charles Taylor 的兩篇文篇的精要文章,針對現代社會positivism 在社科的霸權 -“事實”與“價值”二分法 -個人主義、人權背後的群性基礎

    選自Philosophical Papers (2 volumes).
    1.What’s wrong with negative liberty ?
    2.Atomism

    1. Chen HanJie Avatar
      Chen HanJie

      小編回復:謝謝推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