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歧視!?一個亞裔母親的省思(王敏俐)2017.5.29

王敏俐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17.05.29

 

今年4月,美國聯合航空強行暴力拖拉一名亞裔乘客下機,一時輿論譁然。當時航班超賣,機組人員要求4名乘客下機、將座位讓給航空員工,而這名亞裔拒絶下機,其後被執法人員強行拖走。

整個過程被其他乘客以視頻記錄下來,乘客血流披面的片段在網上瘋傳,引起全球線民的同聲譴責。在眾多的討論與伐聲之中,有人批評美聯的公關失敗,也有不少人著眼於亞裔在美國所承受的歧視。

整個過程是否真屬歧視?我們很難去絕對劃分與定義。但無可否認的是,寄居在歐美國家的亞洲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這種因著種族與膚色,而承受的壓力、甚至傷害的屈辱感。

 

難以名狀的種族藩籬

這令我想起今年年初,我帶著兩歲多的兒子在超市購物所經歷的驚嚇與無奈。當時,我們正在冰櫃前比較各種不同的起司,孩子專注地看著冰櫃裡的商品,沒有注意到一輛購物車從轉角處推進,推車的中年白人男子看到兒子擋在前面,便在眾目睽睽之下,用極其粗俗不堪的字句,對著一個兩歲大的幼兒破口大駡。

為著保護孩子,我在第一時間馬上把他拉到我的身後,當時的我懷孕9個月,內心非常的害怕,很怕這個魁武的白人男子會對我們動手。一個大腹便便的孕婦與一個兩歲大的小兒,非常無助且莫名的被這個陌生人當眾羞辱,所有的人都圍了過來,最後這個男子被警衛趕出超市。

我抱著兒子,心疼地流著眼淚,心疼不只是當下,還有在未來的日子裡,孩子作為亞裔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挫折與歧視。

我不只一次在腦海中思考,如果當時站在他面見的是一個金髮碧眼的孩子,他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嗎?整個過程到底是一個隨機事件,還是種族歧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一種微妙的化學作用,許多真實的感受無法以條理去量化評估,種族意識的奇妙氛圍,沒有白紙黑字的劃分寫明,卻又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白人特權是否真實存在?

白人特權是否真實存在?美國基督徒作家JimWallis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種族主義是一個關乎“福音(gospel)”的議題,而基督徒必須與之正面交鋒。身為一個白人,Wallis省思道:“種族議題並非只是一個政治上的議題,它更是關乎一個人的信仰”,“我們活在白人理解的常態與所定義的正義之中……許多時候我們甚至沒有察覺到身為一個白人理所當然具有的特權。”(註1)

Wallis曾經在他的著作《美國的原罪:種族主義、白人特權與通往新美國的橋樑》一書中,探討種族主義如何根深蒂固的存在於美國社會,它不會憑空人間蒸發,除非我們正視這個議題,並以熱切的心去對話與調整。其實,種族與種族之間因為差異與誤解而彼此傷害,並非美國社會獨有的議題,在全球化的今日社會中,它就存在於你我的周遭。

Wallis認為,在政治上與經濟上所面臨的種族問題,其實是根植於神學上的問題,我們如何定位自己的身分認同,決定了我們以何樣的眼光去看待種族的差異。我們每一個人皆按著上帝的形象與樣式而造,在新約中,教會全體是基督的身體,委身於種族間的和解與醫治,帶來與上帝與人的和好,乃是福音的核心。“唯有誠實的面對歷史中種族主義的事實,並真切的悔改,我們才有可能走上正義與和解之路。”(註2)

 

一個亞裔母親的省思之路

作為一個基督徒,一個亞裔母親,我又該如何在一個白人特權的社會文化中,與我的孩子探討種族與自我認同的議題?

面對種族的議題我們都可能相當敏感脆弱,但是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在其著作《作門徒的代價》中提醒我們,一個基督真正的門徒能顯出一種不尋常的愛。因為基督徒所領受的並非一種無關痛癢的廉價恩典,乃是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捨命所成就的偉大救恩。

基督徒作為跟隨耶穌的門徒,我們可以用另外一種視野與方法,來面對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邪惡,在寬恕仇敵的過程中,彰顯出基督不尋常的、超越性的愛。

潘霍華認為,一個基督真正的門徒能顯出一種不尋常的愛,這個超越性是“它是耶穌基督自身的愛,祂耐心地、順從地走向十字架--事實上,它就是十字架本身。十字架是基督教區別其他的標誌,是使基督超越世界並贏得勝利的力量。在被釘十字架者的愛中所遭受的苦難,則是基督徒生活的‘不尋常’品質的最高體現。”(註3)

不管是過去在歐洲,或是現在在美國,我都看到許多亞裔第二代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種族文化與自我價值定位的痛苦,特別是反映在青少年與父母緊張對立的關係上。但唯一的出路,只有在耶穌基督裡。

不管是我,或者是我的孩子們,在跟隨基督的路上,唯有深知我們的認同是建立在基督不尋常的愛之上,我們才有可能在面對可能的排擠與矛盾之中,擺脫受害者的弱勢與悲情,嘗試以超脫的視野來面對與自省。

我們必須告訴自己,也告訴下一代:在種族的議題中,不只是既得利益者需要悔改,弱勢的一方也需要悔改。

正如耶魯大學教授沃弗所言:“受害者需要悔改的是,他們實際上經常會去模仿加害者的行為,讓自己被塑造成和敵人一模一樣。他們還需要悔改的是,想為本身行為反應找藉口開脫的慾望,不管是宣稱自己無需負責,還是說這類反應是解放的必要條件。”(註4)

若種族之間的藩籬與逼迫,是一種罪的迴圈與咒詛,那麼唯有基督愛的饒恕與復活的生命,可以使我們不落入重蹈覆轍的迴圈。

在《創世記》中記載著,人類因為驕傲建造巴別塔而變亂口音,從而產生文化、語言以及種族上的誤解與衝突。在全球化的社群中,種族議題是我們與下一代無可逃避的挑戰,唯有在基督裡的愛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個超越族群的自我認同,走出一條與世人迥然不同的和解之路。


1.引用自http://www.theblaze.com/news/2016/01/25/racism-is-in-the-air-we-breathe-progressive-pastor-jim-wallis-breaks-down-white-privilege-and-americas-original-sin/
2.引用自http://www.salon.com/2016/01/18/racism_is_americas_original_sin_unless_we_tell_the_truth_about_our_history_well_never_find_the_way_to_reconciliation/
3.潘霍華:《做門徒的代價》,安希夢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p. 142
4.沃弗:《擁抱神學》,王湘琪譯。校園書房出版社(2007)p. 21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