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17.07.10
記得90年代中期,我們團契一年生了9個孩子,我那年寫了9首小詩,祝賀新生兒的誕生。20年過去了,我現在寫的更多的是悼念故人的詩詞。我們的人生好像從春夏邁入秋冬,一派蕭瑟肅穆風景。
最近參加一個前公司同事的喪禮。四十多歲的母親,不得不撇下父母、丈夫、兩個10歲上下的兒子,因她被復發的癌症奪去了生命。當我把手裡的鮮花放到墓穴中的棺木上,我無法不想像自己某一天也要以亡者的身份,在安息中接受親朋好友告別的儀式。
33年不見的大學同學,剛剛在大學微信群露面不久,卻因患癌症而不治。後來得知,他在病中信主。他的妻子母親在憂傷中也心被恩感,一起投靠主耶穌。
團契一位生龍活虎的弟兄,被查出晚期肝癌,短短幾天內,就猝然安息主懷,帶來家人朋友們極大的震撼。
有一位弟兄的妻子,在結婚進入第31年間,發現患有早期三陰乳腺癌。動完手術後,正在接受副作用很大的前後三種毒藥的化療。
這些消息,像雪片一樣飛來,讓我感覺胸口有點喘不過氣來。我試圖做一個思考實驗,當人直面永恆,吐出最後幾口氣時,會作何感想?
一、滿腹牢騷?還是滿心感恩?
出生在新澤西州的億萬富翁和慈善家芬尼說得好,裹屍袋上沒有錢囊。我們兩手空空地來,又兩手空空地去。一來一去之間幾十年,我們一生消費了地上許多免費的寶貴禮物,比如陽光雨露以及親情友情。我們一生不過幾十年,卻吃了數十上百噸的糧食,喝了數十上百萬公升的水,呼吸了數億口空氣,花費了價值數百上千萬美金的物質。
由此可見,幾乎人人都稱得上是百萬富翁級別的消費者。我們來到地上,一路瀟瀟灑灑領受了形形色色的來自上帝的生命恩典,人生落幕時,完全不必攀比而憤憤不平,理當除了感恩,還是感恩,因為聖經教導我們“凡事謝恩”(參《帖前》5:18)。
二、後悔莫及?還是無怨無悔?
雖然每個人出身背景有別,天份稟賦各異,但上帝給予我們夠用的恩典,可以彼此服事,彼此幫助。我們固然一生對上帝對人多有虧欠,但死亡不是最後吃後悔藥的時候,乃是完結人生準備向上帝交賬的分水嶺。在死亡來臨前,估計極少有人會真後悔今生少賺了一些錢,少拿了一個獎,少談了一次情,少住了一棟豪宅,少開了一部豪車,少看了一個景點,少吃了一頓佳餚。
如果我們曾經真誠悔改歸主,一生矢志為主而活,為主而作,我們的良心就不會自責,我們便可以坦然無懼來到主的面前。我們希望聽到的,乃是主最終的稱許:“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參《太》25:21、23)。
三、恐懼害怕?還是平安穩妥?
死亡是令人膽寒的事件,以至人們不喜歡談論死亡,甚至與死諧音的字,都在談死色變的忌諱之列。筆者家的門牌4號,是不少中國同胞不喜歡的數字。人面對絕症與死亡,心中莫名的恐懼感難免油然而生。據說死刑犯被押赴刑場時,常常不由自主地顫抖。
筆者乘坐飛機時,常常在雲天顛簸的氣流中,刻意體察自己心跳是否過速,心情是否緊張,是否可以像無所畏懼的小孩子,乘坐跌宕起伏的過山車而欣喜若狂。即使交感神經強迫人的身體有自然應激反應體徵,但內心深處是否信心滿滿而泰然自若,是否比古希臘的斯多葛派還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
死亡,如果是回到天父懷抱的轉捩點,那麼,我們就可以笑傲死亡,視死如歸。耶穌應許祂的門徒:“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14:27)
四、無奈無望?還是復活在望?
死亡,是最徹底讓人謙卑的事件,可以讓人深感十二萬分的無奈與無助。活得好好時的力量好像刹那間煙消雲散了。死亡,究竟是最大的無奈與無望,還是最激動人心的喜出望外?死亡的真相到底如何,是古往今來人們都試圖明白的奧秘。
但這扇奧秘之門,需要每個人去親自轉動把手,才得以豁然洞開,引人進入蓬萊仙境般的新世界。人死並非如燈滅。耶穌宣告:“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11:25、26)死亡,原來是生命蛻變的節點。越過這個節點,死亡被復活的生命所吞滅。
人生是一個接一個離開的旅程。離開母腹,開始人生行旅;離開父母,開始獨立生活;離開故土,開始浪跡天涯;離開學校,開始職場打拼;離開單身,開始成家生子;離開職場,開始退休告老;離開健康,開始抗爭病魔;離開地球,開始靈魂新生。
我們每個人的地上人生,都無一例外地必然面臨謝幕的結局。在死亡來臨之前,倘能未雨綢繆,在心中厘清上述四個問題,以至我們呼出最後幾口氣時,可以在感恩、無悔、平安與盼望中度過,從容直面永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