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無懼?(黄奕明)2017.08.09

黄奕明

本文原刊于《舉目》83期和官網2017.08.09

 

勇者無懼嗎?不!他們只是沉默。

《沉默》(Silence),被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為2016年“十大年度電影”。這部討論“勇氣”的片子,是根據日本小說家遠藤周作的名著《沉默》改編的,由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執導。

片頭是一群殉道者,滾燙的溫泉淋在他們的胸膛上,但是他們寧死不屈,寧願忍受痛苦,也不願意背棄信仰。時值17世紀初,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康,將所有天主教的神職人員驅逐出境……消息傳回葡萄牙:在日本居住了33年之久的費雷拉主教,居然棄教了!兩位曾經受教於費雷拉主教門下的年輕神父羅德里奎茲與卡羅培,排除萬難到日本,探查老師的生死。

 

懦弱的吉次郎

 

如果電影情節的發展,始終跟著一開始的基調走,那麼主題一定就是“勇者無懼”了!無論是殉道者的勇氣,還是前往未知之地尋訪老師的兩位年輕神父,都似乎見證著勇者的大無畏精神。可是,主題卻是“沉默”——兩位神父在吉次郎的幫助下,順利登陸日本,也見到了日本的天主教秘密信徒。友義村與五島的勇敢信徒們,寧死不屈。只有懦弱的吉次郎,不但踩了聖像,還吐了口水!

據說吉次郎的兄妹都是殉道者,他本人卻是多次棄教的叛徒!他不僅像彼得一樣不認主,甚至像猶大一樣出賣主耶穌——他為了賞金而出賣了神父。然而,他又始終陰魂不散地跟著羅德里奎茲神父,一次又一次地告解,一次又一次地棄教。

勇敢與懦弱可能並存嗎?可能的!如吉次郎所說,世人並不都是聖人和英雄。他們只是平凡的信徒,最後被肉體的恐怖擊倒了。要不是生長在這遭受迫害的時代,不知有多少信徒根本不必棄教或捨棄生命,可以一直信守信仰,幸福地活下去!

人,天生就不同,有強者,有弱者;有聖人,有凡人;有英雄,有懦夫。強者在遭受迫害時,甘願因信仰被燒死,或沉入海底。但弱者,就像吉次郎,會逃避。你、我,屬於哪一種?

 

“勇者”的不同定義

 

一般人心目中的勇者,都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英雄人物。然而上帝卻揀選了愚拙的、軟弱的、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恰恰這些人顯示出,那莫大的勇氣是來自信仰,而不是出於天性(參《林前》1:26-31)。

當茂吉被掛在海水中的十字架上,卻唱起聖歌,他哪裡來的勇氣?是基督耶穌成為人的勇氣、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正如聖經所記:“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林前》1:31)勇氣也好,信心也罷,原來都不是人的美德,而是主給人的特殊恩賜。這是基督徒在“勇者”的定義上,和世人最大的不同!

 

你如果說出棄教……

 

在電影片頭,費雷拉主教親眼目睹5位神父殉道。他再次出現的時候,卻已經皈依在日本的西勝寺之中。他穿著日本的黑色和服,梳著日本人的髮型,改名叫澤野忠庵。

費雷拉對羅德里奎茲神父說:“你如果說出棄教,那些人就可以從痛苦中獲救……你不棄教,因為你覺得為他們背叛教會是很可惜的,像我這樣變成教會的污點是可怕的……我也如此。在那黑暗而寒冷的夜晚,我也和現在的你一樣。可是,那是愛的行為嗎?神父必須學習為基督而生……基督一定會為他們而棄教的!”

羅德里奎茲神父的信心動搖了。他的心中生發了懷疑信仰的種子。其實,懷疑也需要勇氣,懷疑是信心的試金石。

 

有理由信下去嗎?

 

真正的勇者是無所畏懼的嗎?我不這麼認為!不怕死,可能只是匹夫之勇,只求一種壯烈的虛榮。電影中有一句臺詞,是根據小說情節改編的,就是仇敵口中的威嚇:“為了你的榮耀所付上的代價,就是他們所受的痛苦!”

羅德里奎茲神父要求自己獨自受處罰,然而仇敵卻要神父棄教,用信徒的受苦來要脅他。仇敵深知,在信徒心目中,殉道是極大的榮耀。他們安排羅德里奎茲神父目睹這榮耀所付的代價,包括卡羅培神父因為拒絕棄教而與其他信徒一起溺斃。

羅德里奎茲神父並不懼怕死亡,然而他無法忍受他人因他而受苦。要不要跟吉次郎一樣,踩踏聖像呢?對於在棄教令下受逼迫的日本信徒而言,聖像可能只是信仰的外在形式,但是羅德里奎茲神父懷疑的,卻是真實的信仰內涵:這樣一位沉默的上帝,還有理由值得自己信下去嗎?

有的,那就是基督的愛。

 

眼睛似乎在訴說

 

最終促使羅德里奎茲神父棄教的,是基督的聖像——凹下的那張臉,難過似地仰望著羅德里奎茲神父,眼睛似乎在訴說:“踏下去吧!踏下去沒關係!我是為了讓你們踐踏而存在的。”羅德里奎茲神父一生以耶穌為榜樣,認為耶穌的臉是世界上善與美的結合。而最後促使他決定踏聖像的,竟然就是耶穌基督的臉!

我最震驚的,不是殉道者的勇氣,而是棄教者的勇敢。無論是吉次郎,或是羅德里奎茲神父,他們的掙扎是真實的。在羅德里奎茲神父心目中,吉次郎是最卑下的人,如骯髒的破衣服。可是,聖經裡,基督所尋找的,就是這樣的人!患了血漏的女人,被石頭砸的娼婦,那些被人鄙視、一點也不受尊重的人……

喜歡好人,喜歡有吸引力的、美的人,誰都做得到。不捨棄已褪色、身心都破敗和襤褸的人,那才是真正的愛!因此,羅德里奎茲神父最終無法無視吉次郎的存在,答應了他的要求,聽了他的告解,也為他祈禱,“你安心去吧!”

 

那個人並非沉默著

 

電影《沉默》的片尾,坐在木桶中以佛教儀式火化的羅德里奎茲神父——已改名為岡田三右衛門——手中緊握著殉道的日本信徒茂吉送給他的木刻十字架。

他是不是真的棄教了呢?我似乎又聽見費雷拉說:“基督一定會為他們而棄教的!”神父們不是懼怕自己死亡或受苦,而是不願意看到其他信徒受苦。這樣的掙扎,如果是出於愛,那就是效法基督了;如果是出於貪生怕死,那就是因為軟弱的天性。

再進一步問,耶穌基督上十字架前,會感到懼怕嗎?祂既然是完全的人,就會痛楚,也應該會懼怕。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參《太》26:39),不是剛強的,而是軟弱的。祂懼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父神的離棄(參《太》27:46)。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喊叫的,聽起來與遠藤周作探討的相似,就是:“上帝為什麼沉默?”當信徒受苦甚至殉道的時候,為什麼離棄他們?

然而深入思考,就知道耶穌的喊叫並不是憤憤不平,不是控訴或質疑。耶穌在受苦的時候,選擇的是沉默!(參《賽》53:7)這顯出祂內心真正的勇氣,“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一》4:18)。祂不怕死、不怕痛,唯一懼怕的,是上帝的離棄。然而為了愛,祂願意飲那苦杯。因為不願意看到罪人在地獄受苦,祂選擇自己靜靜地受苦,替人償還了罪債(參《來》2:14-15)。

小說的末尾,是羅德里奎茲神父的獨白:“我即使背叛了他們,但絕不會背叛衪。我用跟以往不同的形式愛著那個人(耶穌,編註)。為了瞭解衪的愛,至今所做的一切都是必要的……那個人並非沉默著。縱使那個人是沉默的……我的人生本身就在訴說著那個人。”

 

期待日本宣教的春天

 

宣教的歷史血淚斑斑,有壯烈犧牲的殉道者,有默默受苦的棄教者,誰能評斷呢?著名的島原事件,據說屠殺了將近4萬名日本信徒,也導致了259年(1614-1873)的禁教令。遠藤周作寫作這部小說時,聲稱,之所以取名為《沉默》,理由有二:一,反抗歷史沉默;二,探索上帝的沉默(參《沉默》第一章)。

我認為吉次郎與羅德里奎茲神父,都有真信仰——即使是以沉默的方式藏在心中。弱者如吉次郎,也有悔改的勇氣,鍥而不捨地要向神父告解。強者如羅德里奎茲神父,原來寧願殉道,卻因為效法基督的愛而棄教。

我唯一不確定的,是費雷拉主教——本色化的基督教一定會變質嗎?他所拋棄的,不僅僅是基督信仰的形式,而是對信仰內容都絕望了吧?他到底是因為懦弱,還是像羅德里奎茲神父一樣,因為效法基督的愛而棄教呢?我沒有答案,只想到耶穌的沉默。

1966年的日本小說《沉默》,其實證實了,即使在長時期的嚴冬凍土中,信仰的種子還是會有萌芽的一天(參《約》12:24)。中國大陸教會的復興已經證實了這一點,我們也可以期待日本宣教的春天。

 

參:

遠藤周作著/林水福譯,《沉默》,台北:立緒,2002.

 

作者來自台灣,留學法國巴黎,專攻音樂指揮。現在美國休士頓牧會。

3 Comments

  1. 作者说的很好,那信心深沈如保罗為了骨肉至親的猶太人同胞情願自己承受咒咀, 我相信這樣无私捨已的愛心是效法天父為救贖我們而捨棄衪的愛子耶稣基督.
    以身殉道是件極其困難沉重的事,但為了別人自願承受寃屈羞辱活著,這也是+分可敬的事.願他們在天上有加倍的賞賜.

      • 對於吉次郎這樣的人物,有讀者發出了疑惑:「似乎基督徒在逼迫之下,可以屈服?」對沒有看過電影或小說的讀者來說
        會有這樣的誤解我也不意外
        真實的苦難中殉道的勇氣不是人人都有
        連王明道都跌倒過
        悔改也需要勇氣!
        為了其他人的苦難而棄教
        是這部電影的吊詭
        其實不但不是懦弱
        反而是另一種勇氣

Leave a Reply to Chen HanJie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