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Ben
本文原刊于《舉目》83期和官網2017.09.27
留學海外數年,時間卻彷彿停留在出國的那個夜晚——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緊緊擁抱、不捨分開;哥們舉杯祝賀我的未來,歌頌我們晃蕩的青春;父母默默地夾著菜,用微笑強忍著淚;奶奶走到我身旁,紅著眼眶,用刻滿歲月痕跡的手,拍著我的肩膀,叮嚀著:“天冷要記得多穿,要按時吃飯,要好好學習……”
對望的瞬間,突然感覺到奶奶真的老了!
記得小時候都在奶奶家中度過。奶奶拿手的肉燥麵是我的最愛。黃昏散步在社區的公園,她牽著我的手,到處向人介紹她那可愛又寶貝的乖孫……
那些錯過的遺憾
從筷子到叉子,從肉燥麵到義大利麵,從這岸到那岸,12小時的時差,兩個全然不同的文化,還有無盡的對家的思念:“奶奶,我畢業了。你在天上過得好嗎?”
黑夜悄悄籠罩著不到650平方英尺的宿舍。隔壁的室友旅遊去了,對屋的那位還在加班……奶奶,我好孤獨!你在天上能聽到我說話嗎?你都好嗎?對不起,那一天你走得太突然!而我卻因為身在海外,錯過了見你最後一面。
來美求學的這幾年,錯過的事已經不可勝數。我錯過了你在病房疼痛時的陪伴,錯過了哥的婚禮,錯過了他孩子的滿月酒,錯過了每年的同學會,錯過了十一長假和朋友一起的出遊,也錯過了她,可能發展的一段戀情。
我還要錯過什麼呢?
為什麼沒有公司要我?
畢業證書已經拿到手,專業執照也考了幾張,履歷投了上百份,為什麼還是沒有公司要我?難道是我不好嗎?還是我英語溝通有問題?回國嗎?回國發展容易嗎?現在回國,能稱衣錦還鄉嗎?還是會被視為落魄?
爸媽一向都愛面子,常把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別人家”定會覺得我是無法留美才回國的。父母會不會很失望?我也老大不小了,被催婚怎麼辦?
對了,奶奶,我信主了!謝謝你帶我去教會。可是你知道,媽媽拜觀音,簡直像走火入魔。偶像滿屋都是。我怎麼住呢?爸媽會接受我的信仰嗎?
還有我的那群死黨!大環境在改變,人也在變,我的基督徒價值觀,會不會被他們動搖呢?這幾年國內發展很快,很多人和事都改變了。我和他們見面時,會不會沒話題可聊?他們會認為我“裝B”嗎?會不會覺得我是混不下去才回國的?很怕他們對喝過洋墨水的我有過高期待,同輩的壓力真心hold不住呀!
回國後我要去哪裡聚會呢?
我在美國,一直和教會的朋友參加學生團契和崇拜。回國後,我要去哪裡聚會呢?老家有教會嗎?那裡是否也有人像美國的叔叔、阿姨一樣關心我、帶領我、牧養我?好怕回國後沒有屬靈長輩的引導,怕哪天傳福音受到限制,更怕國內教會和北美教會差距太大,我無法適應。
回國後的生活如何過呀?看看北上廣深(編註: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房價……我好煩呀!
我能帶著信仰融入國內的生活圈嗎?我好怕信基督教後,在國內的升遷都會出問題。我可以成為黨員嗎?
我必須娶基督徒嗎?國內上哪兒找基督徒姐妹呀?
我真的很害怕!
最希望得到的幫助
以上這些,都反映著準海歸的煩惱,是筆者服事學生多年瞭解到的。
未來的不確定性,父母、同輩、屬靈氛圍、價值觀和職場等各方面來的挑戰,都成為準海歸的無形壓力。教會要如何裝備他們,在回國後信仰堅固,是當今校園服事者必須探討的課題。
我從基督徒學生的回應中,整理出準海歸最希望在教會裡得到的幫助:在信仰和真理上給予裝備;帶領屬靈生命成長;教導分辨異端的屬靈眼光;安排回國的海歸來分享國內情況;教導人際關係;成立“父母俱樂部,安排年長的基督徒向準海歸的父母傳福音;幫助準海歸瞭解中國教會歷史,瞭解三自教會與家庭教會的分別;幫助準海歸融入當地教會;幫助準海歸適應北美和國內教會的差異,減輕回國後的落差感;建立支持海歸的團隊,固定關懷、慰問海歸。
他們到底帶走什麼?
怎樣才能幫助準海歸呢?我的心得是:要一直鼓勵學生對信仰保持好奇心。要時常在團契中向學生提問,培養他們思考的習慣,比如:“為什麼要參加團契?”“為什麼要禱告?”“為什麼要讀經?”……
他們思考過這些問題、明白答案後,回國後就會主動尋找教會,操練屬靈生活。
筆者也強力建議,學生團契當背誦《使徒信經》。許多海歸都處於初信的階段。若要等讀完全本聖經,再總結信仰的核心,有點不切實際。而12句的《使徒信經》,每週在團契裡背誦,定能記在腦海。有一天回國,或在海外其他的城市,接觸到異端時,都可以靠著《使徒信經》來分辨正偽。
我們應當常常思考以下問題:“我們最希望海歸從北美教會、團契帶走什麼?要如何確定他們確實都帶走了?”
作者為基督使者協會全職校園宣教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