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寫在《哈利波特》20周年(王星然)2017.10.09

王星然

本文原刊於擧目》官網言與思専欄2017.10.09

 

為什麼需要花時間討論《哈利波特》?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5個原因:

  1. 根據巴拿研究(Barna Research)的調查報告,教會裡的青少年近八成都看過讀過,而他們當中只有4%所屬的教會有過與此相關的討論及教導。
  2. 作者 K. Rowling 清楚表明,基督信仰是她寫《哈利波特》的主要靈感來源之一。身為基督徒,您不好奇嗎?
  3. 根據金氏世界記錄,它是人類歷史上最暢銷的“系列叢書(book series)”。
  4. 20年來,它是校園裡最受歡迎的課外讀物,你的孩子可能已讀或正在讀它。
  5. 它是當代文化的旗艦作品,85/90後的年輕人都是跟哈利一起長大的,也跟哈利一起從霍格華茲魔法學校(Hogwarts)畢業,進入險惡社會。

如果,您為人父母或是學生輔導,盼望這篇文章成為一塊《哈利波特》的入門磚……..

 

 

敵基督V.S.福音對話契機?

當J. K. Rowling出版《哈利波特》最後一集《死神的聖物》,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一個故事細節:哈利波特父母的墓誌銘上刻著這樣一段話“儘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出自《哥林多前書》15:26。

2007年Rowling在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表示,這段經文是貫穿整部《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主題(註1)。

有些牧者把《哈利波特》視為禁書,在保守勢力的長期打壓下,不難想像,教會裡隱藏的《哈利波特》死忠鐵粉(註2),可能因著這塊墓誌銘,終能揚眉吐氣,抬頭挺胸。其實Rowling引用聖經不只《哥林多前書》這一處,在《死神的聖物》墓誌銘的場景中,她還選錄了另一段經文:《馬太福音》6:21,“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哪裡”。這點頗耐人尋味!

在網上,不少人開始分享哈利波特的救贖故事是以基督為原型,更有人一廂情願地宣稱《哈利波特》是當代最佳福音對話契機(註3)。

這引發了我無比的好奇心!

《哈利波特》剛推出時,是極度被妖魔化的,當時風起雲湧,一場打擊《哈利波特》的聖戰,嚴肅地在教會界興起。說它在年輕人中間引入巫術,教導孩童魔法,殘害下一代幼小心靈,信誓旦旦說這是撒但的計謀,敵基督的作品,因此教會要聯合抵制。

 

 

這樣的評論恐怕欠缺周嚴的思考。只要是基督徒不理解而排斥的,是否都可以繪聲繪影套上敵基督的標籤,予以摧毁?過去這些年我們看到有人說《哈利波特》是敵基督、《達芬奇密碼》是敵基督、Madonna是敵基督、Lady Gaga是敵基督、Pokémon Go是敵基督……

若是一本論及魔法的書必須在基督徒中被禁,那麼托爾金的《指環王-魔戒》也有大量魔法,是否該一視同仁?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及《綠野仙踪》都有魔法。也一併燒了吧!莫札特名垂青史的歌劇《魔笛》,華格納的《尼布龍指環》,吳承恩的《西遊記》種種怪力亂神,也全該扔盡硫磺火湖了。

面對當代文化,有些教會陷入兩個極端的反應: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政治正確”有時讓基督徒無法獨立思考,冷靜判斷。

 抓住了時代脈動

當J. K. Rowling出版《哈利波持》前5集時,我並没把這部小說當回事兒!雖然當時我覺得教會的某些負面反應有些過頭,但我從不認為《哈利波持》是多麼了不起的作品,它不過就是抓住了時代脈動,像Dan Brown的《達芬奇密碼》,像Stephenie Meyer 的《暮光之城(Twilight)》,像E. L. James的《五十度灰》,像郭敬明的《小時代》,一陣流行跟風,過不了多久就煙消雲散了。

 

J. K. Rowling

 

當時,我分析《哈利波持》能造成流行風潮,是反映了以下幾個時代特徵:

1.反霸凌:哈利波特的角色是時下年輕孩子遭社會霸凌的心裡投射,在這個平庸的“麻瓜”世界裡(註4),不被認同,只因為他們與眾不同,正如哈利擁有魔法,被寄養家庭視為怪胎,但“不一樣又怎樣”?“霍格華茲魔法學校”的奇幻世界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想像的心靈逃城。

2.種族平權:Rowling藉霍格華茲魔法學校過往的一段黑歷史來闡述她對種族主義的批判。學校的四個創辦人Godric Gryffindor,Helga Hufflepuff,Rowena Ravenclaw,以及 Salazar Slytherin,曾經為了是否堅持只收“純種巫師”學生而大起爭執。Salazar Slytherin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麻瓜”或是“混血”皆不可信任,為了學校的“安全”,必須保持血統純正!而其他三位創辦人則認為不該按種族來決定招生,應該照學生的天份來認定。這個爭議是第二集《哈利波特與密室》整個故事的歷史背景。

過去這些年,英國脫歐,歐洲難民政策,美國白人至上主義……種族間的衝突從未間斷,人類對於非我族類的害怕及不信任,未曾消失。Rowling想說的是:種族徧見從未真正帶來安全或利益的維護,至終只帶來更多的不信任,憎恨及毁滅。

3.動物保育正義:這一代年輕人對動物保育正義的高度關注,深深體現在這部作品中,一到四集裡各種奇幻動物,Rowling不僅為牠們一一取名(註5),還赋予牠們擬人化的個性,Rowling創造了馴獸師Hagrid 的角色,成為霍格華茲的動物保育啟蒙導師。

Rowling就是要讀者花時間去細細體會這些動物不下於人的非凡價值。在新紀元運動裡,把人與獸的界線抹去,方興末艾。Rowling新作《Fantastic Beasts(哈利波特前傳)》,甚至乾脆直接把這些珍禽異獸寫成故事的主旋律。

 

 牛津大學充滿歷質感的Christ Church是拍攝霍格華茲魔法學校的靈感來源

 

4.回歸有機: Rowling是個崇尚自然的作家,《哈利波特》是一部非常“有機”的小說。雖然故事背景是現代,火車仍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報紙還是最主要的消息來源,整部小說裡没有手機、没有筆電、幾個主角從不玩電子遊戲,也没人使用電腦網路社群媒體!這非常耐人尋味。

而霍格華茲校景以牛津大學 Christ Church學院的Great Hall為模型建成。古色古香,充滿深厚人文及歷史質感!給人一種對中古世紀(medievalage)的嚮往!符合新紀元運動回歸原始有機的新鮮感……

人類歷史上最暢銷的“系列叢書”

 但是,我錯了!《哈利波持》不只是掌握了幾個當代最受關注的議題這麼簡單,如果那樣它就只能停留在流行文化的等級。

今年是《哈利波持》出版20周年紀念,全球各地舉辦了大大小小的慶祝活動!連我住的小鎮圖書館也有書迷分享特會。過去20年,《哈利波持》被翻譯成80種語言,狂賣超過五億套(註6),打破金氐世界記録,榮登人類歷史上最暢銷的“系列叢書(book series)”寶座。《哈利波持》成為美國中、小學最受歡迎的課外讀物,它讓青少年放下手機和電子遊戲,重拾讀書的樂趣;甚至一流大學(包括耶魯,喬治城,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開設相關研究課程(註7)。

 

 

“儘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

我們要問:是什麼讓《哈利波持》的成就遠遠超過那些曇花一現的流行文化現象?

我認為答案在第6集《混血王子的背叛》和第7集《死神的聖物》中,這兩部驚心動魄的小說,其精彩程度超過前5集的總和。它們深入地刻化了犠牲和救贖的精髓。而這個精髓正是本文開頭引用的那段墓誌銘“儘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

《哥林多前書》這段經文的前後脈絡是這樣的,“再後,末期到了,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與父神。因為基督必要作王,等上帝把一切仇敵都放在祂的腳下。儘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林前》15:24-26")。

使徒保羅寫這段話的背景,是在一個對基督徒普遍充滿激烈恨意的年代,門徒為主受逼迫,甚至殉道,然而死亡不能威脅拘禁跟隨祂的人。保羅提醒我們,基督必要作王,戰勝死亡的權勢!最後,祂要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

只是,《哈利波特》到底跟這段經文能扯上什麼關係?(以下有雷,如果不想深入劇情的朋友請留步!)

哈利波特在魔法享有大名,人人都知道他是大魔王手下的唯一倖存著(the Boy Who Lived(註8),小說稱他是“被揀選”的救贖者(the Chosen One)!

為了抵禦大魔王,哈利波特的父母死了;愛他的教父天狼星Sirius Black死了;忍辱負重的Severus Snape教授死了;連德高望重法力高超的校長Albus Dumbledore也為哈利波特犠牲了;最後在霍格華茲的戰役裡,全校師生選擇與哈利站在一起,更是死傷慘烈,他們為了那唯一的希望而戰,那個希望就是哈利波特。

無奈到了最後,希望破滅了!

讀者們發現他們被Rowling“擺了一道”——哈利波特必須死!這是除掉大魔王的唯一途徑!

 

 

“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

“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是Rowling為《哈利波持》設定的“救贖論”,它有著深刻的哲學和神學的高度,而我認為這個高度拉開了它與流行文化的距離。

Rowling小時候是聖公會的背景,她的孩子都在教會接受嬰兒洗禮。現今她是the Church of Scotland(長老會)的會員。在接受《The Telegraph》訪問時,Rowling並不諱言基督信仰是《哈利波特》最主要的靈感來源之一,她說整個故事和信仰的平行關係是顯而易見的,一直未曾公開談論,是不想透露劇情發展的方向(註9)。

可是,為什麼哈利就必須死?這裡面還有玄機。

在第7集《死神的聖物》裡,我們震驚地發現哈利波特竟然是大魔王的分身!為了永遠不死,大魔王使用了一種叫做“Horcruxes”(註10)的黑魔法,把自己的靈魂分裂成七個,哈利陰錯陽差地成為其中一個。

無怪乎,哈利常與大魔王心意相通,他能感受到大魔王的憎恨,體驗到大魔王的怒氣,甚至大魔王能操縱並利用他行惡!

 

 

就這一點來看,若說哈利波特是以基督為原型,顯得不倫不類。魔鬼不能操緃基督,祂是聖潔的羔羊,以無罪的代替有罪的,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為眾人的罪做了挽回祭;而哈利波特必須犠牲,卻是因為他成了大魔王的分身,他必須先死以救贖自己,脫離“Horcruxes”黑魔法的咒詛。

即便如此,《哈利波特》仍然折射出一個偉大的千古奧秘:救主“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参《來》2:14)

哈利波特的犠牲不僅救了他自己,更敗壞了那掌死權的大魔王。為了愛,他勇敢地交出自己!心甘情願地受死!最終為魔法界和“麻瓜”帶來拯救與和平。這一段寫得波瀾壯闊!使得小說的格局得以脫離小情小愛小資小時代的框架。

 

註:

1.Rowling於2007年接受《時代雜誌》的訪問,見以下連結:http://content.time.com/time/specials/2007/personoftheyear/article/0,28804,1690753_1695388_1695436,00.html。這段《哥林多前書》15:26節的經文並没有在電影版中出現。

2.根據Barna Research,美國教會裡有3/4的青少年看過《哈利波特》,比例驚人。可是他們當中卻只有4%從教會得到適當的教導和討論。https://www.barna.com/research/harry-potters-influence-goes-unchallenged-in-most-homes-and-churches/

3.見《今日基督教》這篇訪問暢銷基督徒作家Connie Neal的文章。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02/novemberweb-only/11-18-21.0.html

4.麻瓜Muggles,《哈利波特》魔法界對人類的統稱,是一個不屑的貶義詞。

5.這些珍禽異獸包括了:火鳯凰Fawkes,怪鳥獸Buckbeak,蜘蛛王Aragog……

6.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best-selling_books

7.資料來源http://www.bestcollegesonline.com/blog/15-fascinating-college-courses-for-the-ultimate-potter-scholar/)。

8.哈利波特被稱為“活下來的男孩(the Boy Who Lived)”,他在魔法界之所以享有大名,並非由於法力高超,而是因為他是唯一從大魔王手中死裡逃生的倖存者!

大魔王想殺害的人沒有不死的,而當時哈利波還只是個手無寸鐵的嬰兒,他不但沒死,還震傷了大魔王,讓他狼狽逃走,這是奇恥大辱!

哈利波特能活下來,是因為母親的愛,母親犠牲自己,用愛的防護罩保住了自己的孩子,愛至終超越了魔法!

自此,奇蹟存活下來的哈利被視為”被揀選的那一位”(the Chosen One),魔法界預言他將是唯一可以抵禦大魔王的救贖者。

9.詳細討論,請見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books/fictionreviews/3668658/J-K-Rowling-Christianity-inspired-Harry-Potter.html

10.Horcruxes大陸譯為魂器,台灣譯為分靈體,在第6集《混血王子的背叛》裡,Rowling透過 Horace Slughorn教授回述大魔王Voldemort(中譯:伏地魔)的一段黑歷史,大魔王難以除滅,是因為他曾施展一種叫“Horcruxes”的黑魔法,為了讓靈魂不杤,大魔王總共製造了七個魂器,只要有一個魂器還存在,大魔王就永遠不死,這是一種極其邪惡的黑魔法,為了製造魂器,黑巫師必須犯下逆天大罪,使靈魂痛苦剝開分裂。普通的黑巫師只能分裂一次,而大魔王竟然分裂了七次!直可用惡貫滿盈來形容。

大魔王的七個魂器分別是:湯姆·瑞斗的日記(Tom Riddle’s Diary),魔佛羅·剛特的戒指(MarvoloGaunt’s Ring),薩拉札‧史萊哲林的小金匣(Salazar Slytherin’s Locket),海加·赫夫帕夫的金杯(Helga Hufflepuff’s Cup),羅威娜·雷文克勞的王冠(Rowena Ravenclaw’s Diadem),巨蛇娜吉妮(Nagini),以及哈利波特自己。

4 responses to ““儘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寫在《哈利波特》20周年(王星然)2017.10.09”

  1. Yang Avatar
    Yang

    不敢苟同!本人是80后的基督徒,也可以說是看著《哈》長大的。我對這樣的從喜歡到了憎惡。原因很簡單,我所信的那一位恨惡行巫術的,這在利未記,申命記,撒母耳記,列王記,歷代志,以賽亞書,都有清楚的經文反對這類的事情。保羅也在加拉太書5:21提醒信徒“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國”。小說引用2次經文不能證明這部小說是基督的信仰,因為撒旦也曾引用聖經來試探我們的主。同時,不看整本聖經的教導,只用1-2節經文斷章取義又恰恰是撒旦的技巧。就像主耶穌不需要污鬼來給祂作見證一樣,基督的救恩不需要從一部講述男巫的故事中出來。回到整本聖經的教導,行巫術是上帝厭惡的,難道基督徒應該喜歡這類的小說嗎?哈利波特有任何可以比擬基督的嗎?這樣的文章實在叫人傷心!

    1. Chen HanJie Avatar
      Chen HanJie

      小編回復:謝謝你的留言!你所提到的問題,文中有一定的解釋,比如作者提到托爾金的《魔戒》

    2. Kris Avatar
      Kris

      Rowling 並非隨便在書中使用一兩節經文,若是那樣,就没什麼值得討論深究的餘地,但Rowling卻在《時代雜誌》訪談中自述引用經文和整部作品的連貫性,這就有了探討的必要了。這個部份並非筆者一廂情願的揣測,而是基於Rowling 對她自己作品的剖析。

      童話及小說本身是想像力的創作,要求每一本小說,每一個音樂作品,每一幅畫作,每一部電影都要100%符合聖經及正統神學要求,否則就定罪它,甚至於把它妖魔化,無異是一種文化白色恐怖。

      任何的小說,寓言,電影,音樂,藝術畫作,本身都無法取代上帝的救贖故事。C. S. Lewis《納尼亞》再怎麼精彩,Tokien《指環王》再怎麼有哲理,都不能完全展現基督救贖的豐富與偉大。但若因為小說有魔法有巫師,就是禁書,筆者在文中的 argument是,按照這樣的邏輯,《納尼亞》和《指環王》應該一視同仁。它們裡面都有魔法,《指環王》裡面有好多巫師。所有奇幻小說都有New Age的影子,泛靈論的嫌疑,都”不能承受神的國”。

      作者在文章裡已經表達得很清楚,基督不是哈利波特的原型,那是不倫不類的,哈利必須為自己是大魔王的分身而受死,而基督是為了我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兩著不可同日而語。

  2. Anna Ueng Avatar
    Anna Ueng

    感謝星然的解析,幫助我在迷霧中看到一些真理的亮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