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談格局——局部與整體(寧子)2018.05.07

寧子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8.05.07

 

在談信仰的文字中,“格局”是個十分生疏的概念。雖然很少基督徒意識到“格局”的意義,但它確實無所不在。在日常生活裡,在各樣事務中,我們常常置身於不同的格局之中,格局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表達,它雖不直接說話,卻以一種非語言方式透露了一個人裡面的真實,那真實是無法掩飾的。

早年我看過十六世紀的威尼斯畫家喬爾喬內的風景畫《暴風雨》,後來我好像在一篇談結構的文章中分析過那幅畫,今天我想把這幅畫再拿出來談談。在喬爾喬內時代,人們通常習慣於閱讀畫作中的故事,比如那些聖經題材的故事。而喬爾喬內卻不在畫中直接講故事,喬爾喬內在這幅畫裡似乎什麼也沒有說——他不談論具體的特定故事,他把那些很容易描述的語意從畫面中分離出去了,他的畫表達了一種結構:畫面上的水平線——斷垣小橋,垂直線——人物樹木立柱等,形成一種關係。人們初看這幅畫時似乎覺得喬爾喬內什麼也沒說,果真如此嗎?喬爾喬內的《暴風雨》把我們引向了哪裡?他把我們引向了濃雲密佈的天空,引向了風雨將臨的時刻,引向了一種引而未發的對抗——而在這對抗中,大地是寧靜的,精神是安祥的,生命是從容的。這就是結構的表達,這種表達體現了格局的含義。

格局表達了什麼?格局見證著關係,而這一關係的起點來自於聖經創世記的最初兩章。

 

讓我們翻開聖經《創世記》第一章吧,那裡有關乎局部與整體的全部概念:時間的關係,空間的關係,物種的關係,每一受造之物的獨特性,萬事萬物的關聯性,每一局部的界限,局部在整體中的位置,都是有意義,有預設,有理由的。萬事萬物都是在關係中被造,也是在關係中存留的。因此,人生的意義,宇宙的法則,科學的思想,藝術的表達,都可以從《創世記》第一章獲得啟蒙。

《創世記》第一章有一種深邃的美感,有一種從容而優美的旋律,有一種平衡而靈動的格局。而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出自神意:神說要有,就有了。事情就這麼成了,神看著是好的。

離開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我們不可能獲得對局部與整體的關聯性認識,也就無從進入一種更大格局。因為,宇宙萬物的“起初”只有神的聲音,沒有人的聲音;只有神的作為,沒有人的作為;只有神的判斷,沒有人的判斷。“起初,神創造天地。”這一句話就涵蓋了萬事萬物的起點。

 

因為人是在關係中被造,也是在關係中存留的。一些不認識神的人,當他們追尋人生更高目標的時候,他們可能也會不期然地追尋更高的整體。當我在電腦上記錄這些想法的時候,我忽然想到早年我聽過的一場傅聰演奏的音樂會,在那場音樂會中,最打動我的是他最後演奏的蕭邦,尤其是他彈的最後一首——在我看來,那是那場音樂會的最高地平線,在那地平線上,演奏家消失了,他完全消失了,而他的消失卻使更真實的蕭邦向我們靠近……

“先做人,再做藝術家,再做音樂家,最後才做鋼琴家”——這是傅雷對傅聰的教導。這個教導包含了一條追求更大格局的路線。傅敏曾經說:“如果反過來,如果傅聰從做鋼琴家開始,那麼,他就不是現在的鋼琴家傅聰了。”

現今學琴的孩子早就被父母逼著直奔鋼琴家去了,學古典音樂的中國琴童,有幾個身上還帶著古典氣質呢?

歌德曾經想提升他的秘書愛克曼的藝術鑒賞力,為此,歌德有意帶愛克曼欣賞他所收藏的豐富的藝術品,並且在各類藝術品中,只讓愛克曼看最完美的代表作。歌德執意要愛克曼從最好的藝術作品中學慣用最好的思想思想,用最美的情感感受。早年我買過一本愛克曼記錄歌德思想的書,書名好像是《歌德思想錄》,出版社和出版年代我都忘記了,但其中的一些重要觀點我還記得,歌德認為, “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作品才能培養成的。一個人只對最好的作品有了深刻認識,才不會對次好的作品估計過高。”

無論傅雷對傅聰的教導,還是歌德對愛克曼的勸誡,都蘊含著局部與整體的關係,他們所追求的都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格局。

遺憾的是,在追求高效率的現代,不少人的鑒賞力都有些“營養不良”,速度使人變得急躁,效率使人變得功利,業績使人變得狹隘,自我使人變得盲目。這些現代文明綜合症不僅存在於社會,也存在於教會,我們真當悔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