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篇》第一篇:論人生的基礎工程(吳獻章)2018.06.14

吳獻章

本文原刊於《舉目》88期和官網2018.06.14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惡人並不是這樣,乃像糠粃被風吹散。因此,當審判的時候,惡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義人的會中也是如此。 因為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詩》1)

 

和摩西所寫的五經相仿,《詩篇》被編輯成五卷,內中彙集摩西、大衛、所羅門、亞薩、耶杜頓和可拉子孫等人,在獨特歷史處境所創作的詩歌。這堪稱詩歌智慧書核心的五卷詩集,儘管文體和信息豐富多樣,在它的第一卷的第一篇,卻描繪著生命的基礎工程──義人如栽在溪水旁的樹!

有了上帝律法為基礎,就可以走過人生各樣境遇,縱然經歷掙扎、禱告、回顧、信靠、仰望、認罪、懺悔、抱怨等,最後仍以讚美詩收場(《詩》146——150篇)。絢麗的人生讚美高台,來自被上帝律法所建構的基礎!

相較於《詩篇》常常出現的各種意象如牧者、磐石、高臺、山寨、戰士、父親、母親、君王、丈夫、拯救、詩歌、力量、避難所等,在《詩篇》引言兼導論的第一篇,卻用樹和糠粃的對比與意象,勸戒讀者面對複雜的人生百態,只要有樹根般深扎的基礎,人生就不怕風暴(正如以箴言的“敬畏耶和華”成為人生的方向盤),即可經歷神人相遇,甚至在逆境中讚美神。

但如果沒有在人生的開始建構穩固的基礎,很可能會不自覺地走上惡人滅亡的路,像被風吹散的糠粃!

先有根才有葉,沒有根的樹不能開花結果,更經不起狂風暴雨的侵襲。海風吹得愈強,魚群潛得愈深;陸風颳得愈疾,樹根抓地抓得愈緊;在颱風天能買的菜就是根莖類,因為根莖的成長不受風雨影響。原來,人生無論經歷到多少的平常(《箴言書》)、無常(《傳道書》)、反常(《約伯記》)、非常(《雅歌書》),生命的結果決定於根,怎樣種就怎樣收。

本文謹從《詩篇》第一篇談基礎工程的建構,好讓讀者從中找到人生的方向盤,戴著屬靈眼光,進入人生豐盛的旅程,歡唱歌頌上帝!

 

一、看不見的比看得見的更重要

人們通常注目繽紛多姿的花朵枝葉,卻不曾留意那看不見的根比看得見的繁茂更重要,因它支撐了整棵樹的存活;君不見,房子要蓋得高,首先地基要挖深建穩!在極其乾旱的西奈半島,只有皂莢木可以存活,還成為約櫃的材料,肇基於它扎在地下的根是枝幹的兩倍長。

“根基若毀壞,義人還能做甚麼呢?”(《詩》11:3)先知也教導那看得見的表象不能持久:“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容都像野地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殘,惟有我們上帝的話必永遠立定。”(《賽》40:6、8)

原來,“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理念的背後,其實是基督教兒童教育的基礎工程。看“基督為至寶,萬事為糞土”的使徒保羅,體會事奉永生神能得無上價值的屬靈理由也在此:“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4:17—18)

 

二、墮落的過程常是不知不覺

第一節很簡短,卻蘊藏著精緻的希伯來文:

1.平行句: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2.重複字:三次“不”

具倫理教導功能的詩篇,一開始就提醒人若要蒙福(第一節原文語法直譯乃Blessed is the man who does not walk……),就得留意人生墮落的軌跡乃思想先淪陷(惡人的計謀),接著是行為隨之起舞(罪人的道路),最後成為其生活方式(褻慢人的座位)。這從“思想戰”開打的墮落戰役,稍不留神,才一節之間(《詩》1:1),已然被惡人、罪人、褻慢人拖下水,且成為他們的翻版!原來,墮落的過程竟是“滑坡理論”,往往在神不知鬼不覺中陷於萬劫不復!

行銷廣告的特質,就是要觸動人心陷入“想要、需要、該要、現在就要”的骨牌效應,人墮落的動機和過程亦然。難怪班揚在《天路歷程》就敘述人墮落的過程乃不知不覺的漸進式,深值神兒女警惕:(1)否定有關神的震怒、審判和永刑的教義;(2)拋開屬靈操練,如禱告、悔改、攻克己身等;(3)躲避活潑、熱心的基督徒;(4)對聽道、讀經冷淡;(5)在虔誠人身上挑剔找碴,把自己的不信,歸咎於別人;(6)跟世人為伍;(7)放肆批評信仰;(8)公開地犯小罪;(9)最後在自欺中滅亡。

 

三、行車的安全度決定於態度

面對“惡人的計謀”/“罪人的道路”/“褻慢人的座位”這墮落吸引力,應對的法則無他,惟有用三個“不”來抵擋:不從、不站、不坐!正如西洋諺語:沿著直路走的人不會走迷(No one was ever lost on a straight road)。那陷入埃及情色關的約瑟,維護安全的惟一法則就是“不”──立刻脫離誘惑現場,拒絕成為波提乏妻子的“牛郎”(《創》39:13)!

由此可見,詩篇是從勸誡開始!行走人生道路就像開車,要安全就得遵守紅綠燈,時時接受上帝約束、限制和管教,免得如順服肉體情慾的參孫,屢屢闖紅燈,陷入情色關的網羅,最後以眼睛被挖掉的悲劇結束一生(《士》16:21)。不聽上帝約束者留神:機會也許只敲一次門,但試探與誘惑卻總是在按門鈴,最後陷入陰間沒有上帝約束的“自由”裡。

《紐約客》(The New Yorker)有幅漫畫,畫中一個剛下地獄的人正觀看地獄之火時,身旁拿著乾草叉子的魔鬼對他說:“這裡沒有所謂對與錯,只有隨心所欲,沒有人管你。”這正如帕斯卡(Pascal)在其《沉思錄》中寫下神對人的感嘆:“人想以自己為中心,不要我幫忙。他脫離我的管治,抬舉自己到與我同等,一心想在自己裡面尋到快樂,於是我就丟棄他,由得他自己自為。”

 

四、健康就會成長,但需時間

對比於“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這平行句(《詩》1:1),詩人陳述,只要讓神的律法成為人的喜愛和思念(《詩》1:2),這“蒙福者”就可脫離惡人、罪人、褻慢人的拉扯(《詩》1:1),還可成為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不枯乾的一棵樹,且如歷史書首卷《約書亞記》的開場白,上帝給準備進入迦南地爭戰的約書亞的應許一樣(《書》1:8),所做的盡都順利(《詩》1:3)。

然而,和準備進入迦南地的約書亞一樣,要得應許之地的時間表在上帝手中。成長需要時間,介於信心和賞賜、應許與應驗間的就是時間,正如奧古斯丁所說:“信心是相信看不見的,賞賜是看見所相信的”。任何肯拒絕世界、走倚靠神話語路線的“蒙福者”,必會結果子,但時間表在上帝手中;上帝安排的時間一到,就會開花結果,得以豐收,其過程不在人手中。

期盼經歷這應許,就不要注意何時(When)或為何(Why),而要知道如何(How)和什麼(what):我是否如一棵樹,將自己的生命栽在溪水旁?有沒有汲取溪水的滋養?我還有什麼功課需要學的?

只要是健康的樹,一定會成長。靈命(和教會)成長的秘訣也在健康,在於與神的“關係”是否夠緊密連結。每個人無論在工作、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成長,甚至擺脫擱淺、陰霾、創傷的糾纏,所需的時間不盡相同,不能也不該催化,揠苗不可能助長。

 

五、成長需要澆灌和屬靈夥伴

以賽亞以葡萄園比喻以色列(《賽》5:7),而詩篇所用來比喻樹的“義人”(《詩》1:5—6),其希伯來原文是複數,意味著渴慕神話語的義人這棵“樹”(《詩》42:1),要有屬靈夥伴連結,才能成長開花,按時候結果。

古今中外被上帝所用的人,大概都有相同的特性:充沛的靈命、豐富的聖經知識和隨時禱告的習慣。一生若能交到這樣的朋友,是一大福氣!其實,幫助你向上帝靠近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六、沒有好結果的事,不要耕耘

短短的六節中,希伯來文最重要的文學特徵,包括平行、重複、對比和押韻等,躍然紙上。詩人運用押頭韻的“樹”與“糠粃”,分別描述“義人”和“惡人”的對比。對比於如樹的義人,時間證明必結實纍纍,惡人卻必枯乾,隨時間的風吹散,一無益處。詩人藉著這獨特的文學特徵提醒讀者,沒有好結果的事,不要耕耘;不合神心意的人際關係,不要交往;不該去的地方不要去;不該投資的股票、房產、生意,就不要拿生命的本去賭。

對比於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聖經的教導乃是“未知死,焉知生”──從人生終點來給人生起跑點定標竿,因為人怎麼種就怎麼收。不要如挪威劇作家易卜生(Ibsen,1828-1906),在他最後作品《當死者復生》(When We Dead Awaken)的跋中所感歎的:“當我們這些死者復生時,我們會看到什麼?我們看到的,就是我們從來都沒有活過。”

來台宣教的孫理蓮(Lillian Dickson, 1901-1983)說得對,人生像一枚錢幣,你可以任意花,但只能花一次!英國神學家保羅·海爾姆(Paul Helm)也說:“一個人生命的全部,基本上是嚴肅的,他必須在神面前為此負責,向神交帳……對於他究竟如何使用自己的生命,他個人必須向神負責。”不必等要離世時或已離世後,才想到要做該做的事,才後悔做了不該做的事!

 

七、生命期末考是在末收攤時

詩人所說,惡人要如被吹散的糠粃,時間乃“當審判的時候”(《詩》1:5),這凸顯出基督教和佛教不同的時間觀。佛教主張時間乃圓形,下山的太陽明早依舊爬上來,花謝了明年春天一樣地開;基督教卻清楚呈現直線的時間觀──這世界有始有終,而且,最後世人都須面對白色大寶座的審判(《啟》20:11-15)。那時,惡人必站立不住;那時,惡人的道路必滅亡,義人的道路卻被耶和華所知(《詩》1:6);那時,會有兩種人,兩種樹,兩種門,兩種結局(《太》7:13-20);那時,上帝的公義終必完全彰顯!

從颱風天只能買到根莖類蔬菜,我們就可以從中學到功課:人的期末考就在末日風暴來臨時,那時,只有穩固的根可以禁得起風暴,按時結出果子。前蘋果公司總裁賈伯斯(Steve Jobs)說:“在死亡的沖涮下,只有真實的才會留下來。”其實,在死亡的沖涮下,只有永恆的才會留下來,正如魯益師(C. S. Lewis)所說:“凡不是永恆的事,必會被時間所淘汰。”(All that is not eternal is eternally out-of-date)。請秉持人生期末考的眼光嚴肅反思:你現在所追求的,具有永恆意義嗎?值得基督為它死嗎?

 

八、生命成長秘訣在於仰望耶穌

當今詮釋《詩篇》的進程,已經從每篇詩篇的背景(歷史評鑑法)、形式和文學特徵(形式和修辭評鑑法),轉向將150篇當作一卷書來讀(編排評鑑法)。這讀法主張詩篇的編排皆有其目的、意義;亦即,在詮釋一特定詩篇時,其餘(尤其是緊鄰的)詩篇被視為本詩篇的上下文。

從編排評鑑法角度來看,讀者閱讀《詩篇》第一篇的律法詩,隨即讀到那遙指大衛之約所預告的彌賽亞的詩二篇(《詩》2:7;《撒下》7:14),也是初代教會受逼迫時,彼得所引用的經文:“你曾藉著聖靈,託你僕人──我們祖宗大衛的口,說:外邦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也聚集,要敵擋主,並主的受膏者。”(《徒》4:25-26)。被學者指為“雙胞詩”(twins psalms)的這兩篇詩篇,印證了保羅所說,律法的總綱是基督(《羅》10:4)。按整本聖經的意涵而言,《詩篇》絕大部分的篇章都是帶領我們來到耶穌面前。

生命要成長,需要與基督這棵“真葡萄樹”連結,才會多結果子,“人若不常在我裡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裡燒了。”(《約》15:6)正如寫下聖誕節聖詩《小伯利恆》的布魯克斯(Phillips Brooks)所說:“沒有基督的生命,是無望的盡頭。有基督的生命,是無盡的盼望(Life without Christ, hopeless end ; Life with Christ, endless hope)。”

 

作者為中華福音神學院老師,舊約教授、教牧博士暨宣教博士科主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