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濟民
本文原刊於《舉目》45期
“預表”不是片面地根據舊約經文中某些用詞,而是舊約經文中救贖的原則。
上帝在舊約時代所行的事並非歷史的高峰,而是指向將來。
(續上期)
談到新約引用舊約的原則,除了類似寓意解經的現象以外,我們必需討論另一個重要的看法,就是靈意解經。
貳、靈意解經?
也許我們可以說,靈意解經是華人教會中一種相當獨特的觀點。筆者對中國教會史沒有深入研究,並不知道這用詞是誰首創,但是許多華人信徒都聽過這個名詞是不爭的事實。我們處理這問題,同樣是要用幾段重要的經文做為實例。
一、《哥林多後書》第3章
第一段重要的經文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3章所說的話。在這章經文中,保羅為了回應一些人的誤解,將他自己在新約時代的事奉與摩西在舊約時代的事奉比對,其中3:12-16特別難解:
12 我們既有這樣的盼望,就大膽講說,13不像摩西將帕子蒙在臉上,叫以色列人不能定睛看到那將廢者的結局。14但他們的心地剛硬,直到今日誦讀舊約的時候, 這帕子還沒有揭去。這帕子在基督裡已經廢去了。15然而直到今日,每逢誦讀摩西書的時候,帕子還在他們心上。16但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 了。
讀到這段經文,有人難免會問:舊約講到上帝的律法,不是說它安定在天嗎?怎會被廢去?主耶穌在摩西時代根本還沒有出生,以色列人怎有可能歸向祂?
有人認為這就是靈意解經。他們引用保羅在3:6下半節的話:“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和合本),並認為文中“精意”一詞應譯為“靈意”。但是,若要 明白保羅所說的,我們必須注意這章經文中引用的兩個舊約背景。第一個背景是《出埃及記》34章,講到神在以色列人拜金牛犢之後重新與以色列人立約時,摩西 因為與神面對面說話而臉上發光,以色列人卻因而害怕。
另一個背景是先知書。在先知時代,耶利米曾經再次提到以色列人在西乃山的這段事蹟,指出這正是以色列民族歷史的寫照,並預言神要他們另立新約,而這新的約會寫在心上(《耶》31:31-33)。
到了以西結的時候,他也同樣責備那個時代的以色列人,沒有遵守上帝在西乃山與他們所立的約,同時宣告上帝的應許:“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結》36:26)
保羅承接了先知傳統中對西乃山之約的觀點,因此在《哥林多後書》第3章一開始,就提到“石版”和“心版”(《林後》3:3),後來又責備以色列人“心裡剛 硬”(《林後》3:14),而且最後提到上帝的靈帶來生命的改變(《林後》3:17-18)。3:6中的“精意”,指的也就是聖靈的工作(近代幾個中譯 本,如《現中》、《新譯》、《呂譯》和《思高》,都採用這種看法)。
換言之,保羅在這裡是跟著舊約的先知們解釋摩西五經,而且根據主耶穌死而復活以後,聖靈的工作所成全的救恩,指出舊約的經文在新約時代的意義。保羅與舊約的先知一樣,讀《出埃及記》34章的時候,看到歷世歷代的猶太人,都 像西乃山下的祖先離棄真道,需要歸向真神。而且,他站在新約時代的觀點,指出這種回歸真神的行動,就是聖靈的工作,而且信耶穌得以直接親近神,因聖靈而產 生生命的改變,反映神的榮耀。
他讀舊約,不是片段性的研讀,而是有一個整體的、系統性的理解;另一方面,他讀舊約,也是著眼於主耶穌所成 就的救贖。由於他那個時代表達的方法與我們現代人不一樣,沒有清楚說明哪一部分是經文的原意,哪一部分是經文對現代的意義,因此我們有時會覺得他莫明其 妙。其實,保羅在《哥林多後書》3章所採用的解經方法,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以經解經”。
二、《約翰福音》第6章
另一段重要的經文是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6章與猶太人的對話,特別是6章30-33節:
30 他們又說:“你行什麼神蹟,叫我們看見就信你;你到底做什麼事呢? 31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如經上寫著說:‘他從天上賜下糧來給他們吃。’”32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 的,乃是我父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你們。33因為神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
這段經文非常有趣,也非常重要,因為猶太人引用舊約的經文(《尼》9:15,《詩》78:24),主耶穌也講解同樣的經文,可是他們的解讀卻不一樣。
從表面上看,猶太人對舊約經文的理解相當有理。他們表面上好像是執著經文字面和上下文的意義,因為在《詩篇》78:24,“天上的糧食”分明是指嗎哪而言。 但是,主耶穌回應時,卻指出猶太人讀錯了聖經。第一,主耶穌指出,經文中賜糧的“他”不是摩西,而是上帝!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表示主耶穌讀經也注意經 文的細節,看到《尼》9:15和《詩》78:24的“他”都是指上帝而言;而這個細節也表示,談舊約對食物與生命的觀念,不能不談上帝。
第二,主耶穌指出:只有吃上帝所賜的“真”的食物才不會死(《約》6:32),因為以色列人的先祖在曠野吃了嗎哪,還是死了(《約》6:49,58)。
在這一點,主耶穌所說的話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強解舊約經文,事實上卻是非常精準地掌握舊約聖經的真意。
祂說的話有兩個基本論點。首先,祂準確地指出,倘若以色列人以為他們絕對需要吃嗎哪才不會死,那絕對得不到舊約的支持,因為吃了嗎哪的以色列祖先都死了。這是舊約中不爭的事實。其次,當主耶穌講到這是“真”的食物時,祂不是將它與“假”的相對,而是指“天上的”食物。
這種表達方式是第一世紀猶太人受了希臘文化影響而有的方式,基本上他要說的是:唯有上帝才能決定世人的死活,而上帝的旨意是要世人藉著主耶穌的死而得生。換 言之,主耶穌說解讀舊約中嗎哪的神蹟,是準確地注意到舊約經文本身的用詞,又準確地拿捏到舊約對生命的看法,然後以祂那個時代的語言表達出來。
倘若我們說這就是“靈意解經”,理論上是可以容許的,因為主耶穌對舊約經文的解讀,確實就是聖靈啟示舊約時所要表達的意義,在物質的世界中看到上帝的境界, 而我們也可以在聖靈的光照下看到聖靈原來的意思。但是,要注意的是,主耶穌這種對舊約的解讀是可以在舊約經文中找到根據的,並非祂後來強加上去的!
三、《馬太福音》2:15
最後,我們要看的是《馬太福音》2:15的引用:“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太》2:15)。
《馬太福音》1∼2章的一個特點,就是作者經常引用舊約。除了2:15以外,馬太在1:22-23就引用了《以賽亞書》7章14節:“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 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跟著在2:5-6,他又藉著祭司長和文士的話指出耶穌的出生是應驗了先知彌迦的預言。2:15的話是第三次的引用。
談到2:15經文的出處,聖經學者都同意是先知何西阿的話。而學者們也都同意,在《何西阿書》11:1,先知講的是上帝召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而我們面對的問題也就因此而生:為什麼馬太卻說耶穌從埃及回巴勒斯坦,是應驗了先知何西阿的話?
初讀這節經文,相信有些讀者和筆者以前一樣,會覺得它所反映的解經原則非常符合我們印象中的靈意解經或寓意解經原則,有時甚至會覺得──說得難聽一點,這是 對號入座,望文生義。驟看之下,《馬太福音》的作者好像是說:從前以色列人是神的兒子,從埃及出來,現在耶穌也是神的兒子,也從同一個地方出來,所以耶穌 應驗了舊約的聖經。可是,再仔細思考,又難免覺得兩者之間有一個基本不同:以色列人在埃及做奴隸,但耶穌並沒有在埃及做奴隸,因此兩者其實並不對稱。
再看 《馬太福音》的作者在整本福音書引用其他的舊約經文,他也不是這樣粗陋。例如,他在《馬太福音》1:22-23引用《以賽亞書》,在2:5指出文士們提到 《彌迦書》,非常準確,因此,馬太福音的作者整體上顯然不是採用靈意或寓意解經法。
後來,讀了一些聖經學者的研究,才發現有更好的解釋。 首先,在《何西阿書》11章,先知已經講到,上帝從前帶他們的祖先出埃及,祂也會為後世的以色列人做類似的事(《何》11:11)。在《以賽亞書》,我們 也看到以色列先祖出埃及的經驗,成為後代歷史的先例(參《賽》42:18–21,63:7-14)。
其次,在新約中,有時作者雖然只是引 用一節舊約的經文,但他想到的卻是整段的經文,《馬太福音》2:15便是其中的一個例證。換言之,《馬太福音》的作者是說:耶穌這次出埃及是神要藉著祂在 歷史的終結時代進行救贖的開始,祂因此成全了舊約何西阿先知的預言。這種現象在釋經學中稱為“預表”。這種解經原則不是片面地根據舊約經文中某些用詞,而 是舊約經文中救贖的原則。
從歷史的角度而言,舊約經文本身並不一定明文說它是指著耶穌說的,可是它卻清楚地指出舊約的事件本身並不是上帝救贖的高 峰;到了新約時代,由於耶穌成全了舊約經文所應許的救恩,新約便說這是應驗了舊約的預言。《馬太福音》第2章這段經文如是,主耶穌在《約翰福音》6章宣稱祂就是神所賜的真糧,也同樣是根據這個原則。
結語
由於篇幅的限制, 我們所處理的經文不多,也都是比較難解的。不過,從討論的一些經文,我們還是可看到兩個要點。首先,我們可以說,當主耶穌和新約作者讀舊約的時候,他們都會注意舊約經文的用字,卻不是斷章取義,而是整段地讀,有系統地讀。
根據舊約本身的提示,他們都看到上帝在舊約時代所行的事並非歷史的高峰,而是指向將 來;而且,當他們將舊約的教導與主耶穌的救贖比對的時候,他們也都發現耶穌所成就的正是舊約所說的。其次,當他們讀舊約的時候,他們的目的不僅僅是陳述一 些歷史事蹟而已,而是將上帝在舊約所說的話應用到自己的世代。他們表達的時候,是針對著他們當代的情境而講,也是採用他們當代的語言。這種新約解讀舊約的基本精神,是我們現代解經原則的依據。
作者曾任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現住美國洛杉磯。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