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鄰若天涯?(新民)2018.09.17

新民

本文原刊於《擧目》官網言與思専欄2018.09.17

 

真實與虚擬中的比鄰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唐代詩人王勃祝福遠行友人的願景。“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是孔子弟子子夏對師弟司馬牛,一語道出的豁達君子新境界。

想不到,我們有幸遇見這個互聯網的地球村時代,算是實現了先賢的夢想。但始料未及的是,雖然人到天涯,借助高科技通訊,彼此成了真實與虛擬世界夾縫中的比鄰,但真實與虛擬世界裡的比鄰,卻往往成了流落心路天涯的陌路人。

手機一掌之握,一屏之隔,僅靠滑指功夫,就越過千山萬水,無妨天涯海角,借助短信語音視頻,勝似促膝相談,心中宛若比鄰。但見餐桌四圍,斗室方寸之間,比鄰卻貌合神離,夫妻同床異夢,朋友形同陌路。當我跟妻子有次並排貼身而坐,用手機互致短信問候時,我突然驚醒,這個新世界既熟悉,又陌生。

 

觸目驚心的鏡頭

如下幾個寫真鏡頭更是讓人觸目驚心,細思極恐。

鏡頭一:滴滴的順風車,最近讓一位溫州的少女遭遇一個色狼司機,被帶進山裡強姦後殺害。遇害前少女的朋友們試圖替她尋求滴滴和警方的幫助未果。活人擁擠的世界,突然離這個被害少女很遙遠。

鏡頭二:7月,美國華盛頓地區大主教瑪格瑞克,被控長期性騷擾而引咎辭職。一個老牧者,在曾經以為熟悉他幾十年的廣大教友眼中,突然變成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最新例證。

鏡頭三:8月,美國著名的有數萬會友的柳溪教會主任牧師海波斯,被至少10名教會內的女性指控性騷擾,引咎辭職。天下教會為之譁然,紛紛扼腕歎息,一個長期被上帝重用的僕人,衣櫥裡竟然拉出死人的骨頭。

鏡頭四:8月,美國賓州政府公佈過去幾年的調查,發現有至少300位神父在過去70年間,性虐和騷擾至少一千位賓州各地教區的受害者。這是繼“九一一”事件後披露的波士頓地區天主教神父虐童案以來,最大的天主教性醜聞事件。公佈之後,更多舉報電話打爆。號稱上帝的家,何竟失守成為虐童者躲藏與轉移的牧區!

鏡頭五:梵蒂岡前駐美國華盛頓大使,最近發表11頁公開信,舉證歷數近年上至教皇,下至地方主教,系統性地包庇虐童的同性戀神父,呼籲教皇辭職謝罪。有人解讀這反映天主教高層內部,以揭秘者為代表的保守派,與以教皇方濟各為首的溫和派,雙方權力之爭的公開化。

鏡頭六:國家貿易保護戰打響,昔日的盟友和最惠國待遇雙方,成為今日的對手。高牆隔斷友鄰的威脅,如影隨形。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情緒蠢蠢欲動,不時興風作浪。

鏡頭七:數不清的社會和家庭矛盾,夫妻反目,親子成仇,兄弟鬩牆,同儕相爭,鬼魅魍魎,時時刻刻在世界各地上演。

 

網路時代的交友

新的科技讓人類成為低頭族。手機幫助人類無遠弗屆,廣交朋友。談笑既有鴻儒大師,也有舊雨新知。我們的微信朋友圈和群,按照個人興趣與因緣際會組合,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形成群特色與群文化。但時間有限,不容許逐一流覽,往往只有幾個置頂的工作家庭與同學朋友群,常有活躍互動。

網路時代隨性“濫交”朋友,按照聖經提醒,有“敗壞德行”之虞。古訓亦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時不時有陌生群友投石問路,請求加為好友。但朋友多了,根本照顧不過來。即使深度潛水群友偶爾打過招呼,也完全沒有印象。更有人打扮成“網路流竄犯”,流竄在一個接一個的朋友圈之間,為了形形色色心照不宣與不可告人的目的。

曾幾何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似乎成為失落的夢想。

在群友滿天下的時代,到底“誰是我的朋友”,這是一個古老問題“誰是我的鄰舍”的現實翻版。

 

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在耶穌傳道的日子,總有人喜歡問耶穌關於永生的問題。耶穌在其中一則對話中,講了一個著名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路》10:25-37),來回答試探耶穌的律法師“誰是我的鄰舍”的詰問。耶穌給了一個頗具啟發性的答案,對現代的我們同樣具有醍醐灌頂的提醒。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10:25-37)

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耶穌講完比喻,反問他,誰是那個受害者的鄰舍?這一問一答,有一個巧妙的主客重心易位。問問題的人把自己放在主體的位置,想知道誰是他的鄰舍,是他施恩的客體,可以值得他去愛。

這個猶太律法師,心目中的鄰舍自然非猶太親人同胞莫屬,類似咱們華人“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海內同胞情結。但在耶穌所講的故事中,那個樂意盡力幫助受害者的好鄰舍,既不是位尊權重的猶太祭司,也不是輔助祭司在聖殿裡工作的猶太同胞中屬於利未支派的人,恰恰是受猶太人蔑視的血統與信仰都不純正的撒瑪利亞人。

耶穌的反問扭轉了主體向客體施恩的高姿態,把一切在我們生命旅程中遭遇到的,有各種真切與正當需求的陌路人,放在問題的焦點:誰是幫助這些人的鄰舍?在律法師看來,有需求的親人同胞才是值得他幫助的鄰舍。這是“他們是我的鄰舍”之傳統思維向度。在耶穌看來,隨時隨地盡力幫助有需求的陌路人,我就成為他們的好鄰舍。這是“我是他們的鄰舍”之新潮思維轉型。

 

我是誰的朋友

以此類推,前述“誰是我的朋友”這個問題,就轉換成“我是誰的朋友”。因為“誰是我的朋友”所看重的是朋友的資質,他人是否夠朋友,對我有益。而“我是誰的朋友”之出發點是我的愛心,我是否夠朋友,對人有益。

當世界繼續有人問“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老革命問題時,或者持守“朋友的敵人是敵人,敵人的朋友是敵人,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暫時敵友邏輯時,或者“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對同志要像春天般溫暖,對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時,我們基督徒需要時時反問自己一個新問題:我是誰的朋友和鄰舍?

我有一個夢想,

未來每一個求救短信,可以沒有攔阻地得到我們的迅速回應。

人類靈魂的牧者不再成為人進天國的攔路虎,乃是良師益友。

國家與國家之間更多的是合作共贏,不必打兩敗俱傷的貿易戰。

社會與家庭更多一些和諧安寧與真誠相愛相助,更少一些無謂的窩裡鬥。

海內海外皆兄弟,天涯海角若比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