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神才能跟隨神(辛立)2019.01.28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19.01.28

辛立

經文:“耶和華說:我指著自己起誓,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創》22:16-18)

我們對亞伯拉罕信心的認識,起點必須是他所相信的神。這就是希伯來書作者對“信”所下的定義: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信”首先是指神的信實;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絕對穩定性;是人的信心要順服、要信靠、要回應的對象。亞伯拉罕所信的神、他和神的關係、他對神信實的經歷,決定了信心的內涵、以及付出行動時全人全心的順服和交託。

當耶和華要亞伯蘭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去祂所指示的地方時,亞伯蘭就順服了;並且在迦南地為耶和華築壇,求告耶和華的名。但在這時,聖經沒有記載亞伯蘭對神屬性的具體認知,所以,在遇到飢荒時,他就下了埃及。直到羅得被擄、亞伯蘭救回羅得,撒冷王麥基洗德為他祝福時,亞伯蘭通過他的祝福,對神的屬性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麥基洗德為亞伯蘭祝福:願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賜福給亞伯蘭。至高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是應當稱頌的。亞伯蘭把十分之一的貢物給了麥基洗德;卻對所多瑪王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神耶和華起誓,凡是你的東西,我都不拿。在這裡,亞伯蘭將天地的主、至高的神和耶和華聯繫在一起,這是他對耶和華屬性的進一步認識。

此後,耶和華在異象中向亞伯蘭說,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賞賜與你。亞伯蘭卻抱怨神沒有給他兒子。耶和華讓亞伯蘭觀看天上的群星,並賜下應許:你的後裔將要如此。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所以,亞伯蘭所信的,是呼召他出吾珥的神、是天地的主、是至高神、是盾牌、是賞賜者。是這樣的神堅定並規範了亞伯蘭的信心。

接著,亞伯蘭又靠自己了:他聽了妻子撒萊的勸告,和使女夏甲同房、使之懷孕;又因撒萊的抱怨,把懷孕的夏甲趕了出去。耶和華的使者向夏甲顯現,讓她給兒子起名叫“神聽見/以實瑪利”。亞伯蘭在有了兒子以後,天天都要喊“神聽見/以實瑪利”。

喊了13年之久,耶和華要再一次確定與亞伯蘭所立的約,向他顯現,對他說:我是全能的神;你要在我面前作完全人,並且為亞伯蘭和撒萊改了名字;確定要賜給他一個兒子,使萬民得福。這時,亞伯蘭一邊俯伏在地上“嘻笑”,一邊希望那個叫“神聽見/以實瑪利”的兒子,活在耶和華面前。此時,亞伯蘭聽見了耶和華的應許,想的卻是自己的意願!然而,神的信實不改變。耶和華在他所預定的時間,要賜給亞伯拉罕和撒拉一個叫做“嘻笑/以撒”的後裔。

就在耶和華應許撒拉要生一個兒子期間,亞伯拉罕又因為軟弱,稱撒拉為妹子;以至於亞比米勒王將撒拉取了去。神再一次把這個家庭從災難中拯救出來。在這次奇妙的經歷之後,亞伯拉罕在別士巴栽了一顆垂絲柳樹,在那裡“求告耶和華永生神”。就是在亞伯拉罕對“耶和華是永生神”認識的基礎上,耶和華要試驗他,特別叮嚀“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的獨生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在耶和華所指示的山上,把他獻為祭。

耶和華是以“呼召亞伯拉罕的神、天地的主、至高的神、保護的神/盾牌、賞賜的神、聽見的神、看顧人的神、全能的神、永生的神”,祂向亞伯拉罕顯現,被亞伯拉罕認識、並向他提出要求。這就是亞伯拉罕和以撒一同前往摩利亞地獻祭的基礎。

是對神的認識,決定了亞伯拉罕的信心;亞伯拉罕對神的信心,決定了亞伯拉罕能做什麼和怎麼做。經歷了獻以撒的試驗,亞伯拉罕更相信神、神更賜福亞伯拉罕;神指著自己向亞伯拉罕起誓;亞伯拉罕把獻祭的山稱為“耶和華必預備”。

因著對神信實的認識、亞伯拉罕付出了相應的信心。這是我們時時刻刻要效法的信心之父。

這樣的認知,和我們的具體生活有什麼關係呢?我今天所要分享的,是亞伯拉罕認識神屬性和順序:他在順從耶和華的呼召後,首先認識到耶和華是天地的主、至高的神。神的至高性和絕對權柄,決定了亞伯拉罕信心的基礎;這也是每一位被造物必須作為起點的認知。同時,亞伯拉罕是在付出獻以撒的實際行動後,認識到耶和華是必有預備的神。

禱告:主啊,我們在你面前承認我們的小信和對你的認知的誤差。我們在沒有建立“神是天地的主、至高的神”的認知時,在自己從來沒有付出與恩典相稱的行為時,就希望神在凡事上“必有預備”,希望神滿足我們一切的需要、特別是物質和身體的需要。結果我們不僅信心軟弱、灰心喪膽、懷疑甚至放棄信仰。求神賜給我們智慧,求神使我們調正和你的關係,我們更深地認識你,更親近你,更忠心地事奉你。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