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惡性循環 ──《哈該書》1:1-15(星余)

星余

本文原刊於《舉目》44期

          學校假期一到,家長紛紛忙著為孩子找節目,今天去這家,明天去那家,後天上某處看表演,再後天去哪個興趣班……

          可是,那麼豐富的節目,孩子好像並沒有因此滿足,反倒提出更多要求,期望更豐富、更刺激的節目。

           不僅孩子如此,這其實也是現代人生活的寫照:我們很忙碌,可是又沒有什麼真正的成就;我們好像什麼都有,但又好像永遠都不夠;越忙碌,就越空虛;擁有的越多,就越不滿足;越不滿足,就越要找更多的東西和活動來填補;但更多的東西進來,就更加不滿足……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怎樣才能走出這種惡性循環?怎樣才能找到人生真正的安寧與滿足?我們首先就要反省一下:究竟我們為什麼會進入這種惡性循環呢?

為何陷入惡性循環?

           我們從聖經《哈該書》第1章看到的,就是一群進入惡性循環的以色列人。神的話臨到先知哈該,告訴我們這些人的問題出在哪裡: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這百姓說:‘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那時耶和華的話臨到先知哈該說:這殿仍然荒涼,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嗎?”(2-4節)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以色列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把優先次序擺錯了。他們“沒有時間”建造耶和華的殿,卻有時間建造自己的房屋。他們任憑神的殿荒涼,卻不會忽略自己的住房、家園。他們把上帝的事,放在自己的後面。這個錯誤的優先次序,就是進入惡性循環的根本原因。

* 歷史的回溯

           當時的以色列人,剛剛從波斯和巴比倫回到故土。追溯色列國的歷史,北國以色列亡在亞述帝國手中,南國猶大亡在巴比倫手中。亞述和巴比倫對征服的民族,都採取 遷移政策,以消滅其文化信仰,最終將其完全同化。這個政策在北國以色列人身上基本是成功的,他們很快和周圍的民族混雜,變成撒瑪利亞人。但是南國的猶大民 族,雖然被擄到巴比倫,基本還是保存了自己的血統和信仰的純正。

           巴比倫征服世界之後,到了主前539年,自己也被崛起的波斯征服。第一位波斯帝國的皇帝,就是《以賽亞書》提到的古列(塞魯士)。

           古列對那些被征服民族的宗教,採取懷柔的政策,他允許、甚至資助猶太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就連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從猶太人聖殿奪取的聖物,古列也一併還給猶太人。

           第一批的猶太人,就在皇族後代所羅巴伯和大祭司約書亞的領導下回歸,並且很快動工,重建聖殿的根基和祭壇。這記載在聖經《以斯拉記》3-5章,時間大約是主前537年。

          可是整體而言,猶太人對回歸政策的反應相當令人失望。很多人已經在外安居樂業,根本不想回去。而537年古列去世之後,波斯的政局也開始動蕩。一直到520年左右,才由大利烏王(大流士),把局勢穩定下來。同年,哈該開始奉神的名說話。

          至此,聖殿的工程,已經被擱置了整整16年!

* 錯置的次序

           在這些年間,猶太人的生活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外患,就是周圍的撒瑪利亞人和其他民族,一直都對他們虎視眈眈,隨時找機會攻擊;內憂,就是猶太人回去的人太少,力量薄弱,再加上連年的乾旱,造成糧食年年欠收,生活就更加貧困、艱難。

           所以,這些人覺得,自己確實有理由說“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我們並沒有說不建耶和華的殿呀,我們只是說現在還不是時候。我們並沒有推卸建殿的責任,而是等待建殿的時機。

           聽上去很有道理呀,為什麼神還要苛責他們呢?

           因為,所謂“等待時機”,就是在推卸責任。就像我們現代人一樣,永遠可以找到理由,推延該做之事:你看,莊稼還沒有收成,生活還沒有安定,房子還沒有造好, 貸款還沒有還清,存款還是負數,孩子還沒有畢業,股票也還被套牢,建造聖殿的事,還是緩一緩吧……必須聲明哦,不是說不造,以後會造,可能是明年,可能是 下個月,但總之不是現在。現在太不方便了,現在還不是時候。

           你發現了嗎,當我們沒有正確的優先次序,神的事情永遠是不方便的,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永遠都還沒有到。

           可是,找不到時間為神建造殿堂的人,卻總是找得到時間為自己建造,為自己奔忙。神說“這殿仍然荒涼,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嗎?”“天花板”這個字,聖經 學者解釋,是指所羅門聖殿牆壁和屋頂的裝飾。也就是說,這些人的生活再艱難,也還沒到赤貧的地步。他們還有足夠的時間和資財,給自己的房子裝上雕花的屋頂 和牆壁,好像聖殿那樣的裝飾。

          請注意,神並沒有說我們不可以有雕花的牆壁和屋頂,不可以有大屏幕彩電,不可以有好車……但是,當我們不停地追逐這些東西的時候,神的事情,就被撇在一邊了。建造聖殿的工程,就被無限期地擱置了。

* 徒然的忙碌

           可是,先知告訴我們,錯誤的優先次序,最終得不償失。

           從1:5開始,神兩次對這些百姓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神要人省察的是,錯誤的優先次序,究竟帶來什麼結果。

           什麼結果呢?“你們撒的種多,收的卻少;你們吃,卻不得飽;喝,卻不得足;穿衣服,卻不得暖;得工錢的,將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6節)

           換句話說:竹籃打水一場空,為誰辛苦為誰忙?

           所以神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他要人思考:為什麼一次又一次帶著希望撒種,卻一次又一次帶著失望收割?為什麼越忙碌,就越沒有成就感?為什麼擁有越多,就越沒有滿足?

          原因就在錯誤的優先次序。第9節講得更清楚:“你們盼望多得,所得的卻少;你們收到家中,我就吹去。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的殿荒涼,你們各人卻顧自己的房屋……”

         “顧” 字原文就是“奔”,奔向自己的房屋。可見人對神的事,是多麼冷淡;對自己的事,卻是多麼迫切。這個“奔”,實在是十萬火急、刻不容緩。“所以為你們的緣 故,天就不降甘露,地也不出土產。我命乾旱臨到地土、山岡、五穀、新酒,和油,並地上的出產、人民、牲畜,以及人手一切勞碌得來的。”(10-11節)

          這些人的饑荒、欠收和徒勞,完全是神的作為。他們違反了立約的責任,所以必須承擔這樣的後果。把神的事擱在一邊,先忙自己的事,到最後,根本是得不償失。

         “乾旱”這個字,跟聖殿的“荒涼”,原文只差一個音節。神在這裡清楚地揭示了以色列人的厄運和聖殿荒涼之間的關係。只要聖殿仍然在荒涼中,他們就不要指望得到神在生活上的祝福。

如何走出惡性循環?

           那麼,怎樣才能走出這個惡性循環呢?很簡單,就是如第8節說的,“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這是耶和華說的。”

           注意,神並沒有說:你們建造這殿,我就讓你們豐收,蓋更大的房子。神跟我們,不是這種交換的、功利的關係。神告訴我們,建造聖殿的目的,乃是要讓神喜悅和榮 耀。這不是說,神一定要有一個聖殿才有面子、才有榮耀、心中喜悅。神不需要聖殿,但神可以因此重新喜悅我們,喜悅我們對他的奉獻和服事。

           神不會因為沒有聖殿,就沒有榮耀,但我們為神做的,要和神的尊貴相稱。這個聖殿多大多小都沒關係,但如果我們只顧自己的家,把神的家甩在一邊,這明顯是在羞辱神。只有當我們付上代價,排除困難,去建造聖殿,才能顯示神在我們生命中應有的地位。

          用耶穌的話說,就是“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所以我們不需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只要我們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讓神得到當得的榮耀,讓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樣,神自然會供應我們所需要的一切。

* 正確的回應

           先知哈該對以色列人轉述了神的話,很快就得到以色列人積極的回應。哈該是聖經歷史上少數幾個“成功”的先知之一。用宗教改革的神學術語來說,神透過哈該向他的百姓發出的呼召,是“有效的呼召”。

         “那時,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並剩下的百姓,都聽從耶和華他們神的話,和先知哈該奉耶和華他們神差來所說的話;百姓也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12節)

          從這些百姓的回應,我們可以看到,要建立正確的優先次序、走出惡性循環,必須有3方面的行動。

          首先是聽從:聽從神的話,也聽從神藉著他的僕人說的話。認真對待神的話語,就是擺正優先次序、走出惡性循環的第一步。

          第二,要有敬畏的心。我們必須知道,我們面對的是神,我們在神面前應該有懼怕、恭敬的心。神是輕慢不得的。以色列人當時的困境,就是直接來自神的管教。所以要擺脫困境,並不是靠更多的個人努力。只有回到神面前,改變對神的態度,讓神得到榮耀,才能走出惡性循環。

          第三,要有為神作工的行動。我們需要用耳朵來聽,用心來敬畏,也必須用手腳來行動。敬畏神,聽他的話,必須落實在生活中,用行動來表達,這才叫真正的順服。

          所以我們對神的話,不要只是“學習”,而是要“學會”。學習是沒有限期、沒有止境的,但學會卻是具體、清楚,而且可以檢驗的。就像《哈該書》裡面,每次神的話臨到都有清楚的日期,而每次人真正回應神的話,開始為神作工,也都有具體的日期,例如:

         “耶和華激動猶大省長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並剩下之百姓的心,他們就來為萬軍之耶和華他們神的殿作工。這是在大利烏王第二年,6月24日。”(14-15節)

* 扭轉的動力

          上面這兩節經文也告訴我們,帶來改變、使人走出惡性循環的最終動力,仍然來自神。是神的靈,透過他的僕人說話,激動人的心,使人起來作工。神也在他們作工的 時候,與他們同在,使他們能夠完成使命。正如《腓立比書》2:13所說:“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

我們有無正確次序

          這段故事提醒我們反思:我們有沒有正確的優先次序呢?我們有沒有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呢?還是我們各人先直奔自己的房屋,卻任憑聖殿荒涼呢?

          當然,對我們來說,聖殿已經不再是物質的建築。聖殿不是教堂,聖殿也不在耶路撒冷。聖經說,我們這些信耶穌的人的身體,就是聖靈居住的殿。基督徒聚在一起組 成教會,也是聖殿。有神親自居住在我們裡面,神的靈運行在我們當中。所以對我們來說,建造聖殿就是建造教會,就是要讓教會整體、信徒個體都一同長大,滿有 基督的形象,能夠彰顯神的榮耀。

           你我有沒有把這件事,當作生命中的頭等大事呢?你我有沒有真的把最優先的位置,留給上帝呢?

          不要以為這只是對“高等信徒”的要求。不,這是對每一個基督徒的基本要求。從古到今,上帝的要求沒有改變。要當上帝的子民,就必須盡心盡力地愛上帝高過一切。除了他以外,不可以再有別的神。

          同樣,要作耶穌基督的門徒,也必須接受他作我們生命的主宰,讓他在我們生命中居首位。耶穌自己也說,若不愛他過於愛自己的一切,就不配作他的門徒(參《路》14:26)。

          對此,耶穌時代的人跟今天的人一樣,有過許多理由,拒絕成為耶穌的門徒。有的說沒有時間,有的說時間還沒有到,有的說事情太多、壓力太大,有的說我又沒什麼壓力、何必信耶穌?反正總有藉口。

           可是所有這些藉口背後,只有一個真正的原因,那就是錯誤的優先次序。而錯誤的優先次序也只能有一個結果,就是得不償失。照耶穌的話說,那就是“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太》16;25)

           只有當我們把神放在第一位,我們才會有正確的優先次序,我們生命中一切其他的關係才會理順。當我們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我們才能經歷到神對我們的供應和幫助,我們才會有真正的喜樂和滿足,我們才能走出惡性循環。

           你的優先次序放在哪裡?你在為誰辛苦為誰忙?你有真正的喜樂和滿足嗎?是不是你也應該省察一下自己的行為呢?

作者來自上海,現在澳洲牧養國語堂會。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