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垂不朽的阿弗雷德“大帝”(施克剛)2019.02.16

本文原刊於《舉目》89期和官網2019.02.16

施克剛

 

 “不是我!歷史上最偉大的英國人是阿弗雷德王。”——溫斯頓邱吉爾

“哦,主啊!我期望在我有生之年,活得有價值。並且在我死後,能夠留給後來的人,對我所做的好事情,有所紀念。”——阿弗雷德的禱告

 

阿弗雷德“大帝”是誰?

在英格蘭島上數個盎格魯·薩克森王國並立期間,阿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849–899)於871到899年擔任其中的威色克斯(Wessex)王國國王。他其實並不曾成為、英格蘭歷史上也從未有過皇帝,但因一生功業彪炳,被後世以“the Great”尊稱,因此中文常譯為“大帝”。

9世紀時,基督教文化圈的主要政治舞台是歐亞大陸。法蘭克王國(Francia)卡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的國王查理曼(Charlemagne),在主後800年的聖誕節被教皇利奧三世(Leo III)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神聖羅馬帝國”於焉開始 。他雄才大略,不但在行政、法律、經濟、軍事制度及基督信仰各方面有傑出建樹,更開始“卡洛林文藝復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促進了歐洲的文明。有人稱他為“歐洲之父”。

這段時期的歐洲大陸封建制度興起,法、德和意大利等國家初現雛形。康斯坦丁堡大主教與羅馬教皇分庭抗禮,東西方教會齟齬日增。查理曼大帝去世30年後,在英吉利海峽另一邊、本不引人注目的小海島上,英格蘭的查理曼出場了——他就是阿弗雷德。

阿弗雷德,849年生於汪塔奇(Wantage),是威色克斯王阿瑟沃夫(Athelwulf)和第一任妻子奧絲馛(Osburh)所生5子中最小的。英國人對他幾乎是神話式的尊崇,他對英國的政治、軍事、文化、宗教等各方面有著空前的影響,其勇氣、敬虔,對仇敵的寬大、及對英格蘭的異象均為後代政治領袖提供了深奧的智慧,故而有“大帝”的稱號。溫斯頓邱吉爾在回顧11個世紀前,阿弗雷德的一生以後說:“我們正見證著一個國家的誕生。”

在敘述他的事蹟以前,我們先回顧一下9世紀前的英格蘭基督教史。

基督信仰於一世紀被傳到英格蘭,在當時島上居民凱爾特人(Celtic)中建立了一個強而有力的教會。凱爾特教會甚至還差派宣教士到愛爾蘭(聖派翠,St.Patrick)和歐洲大陸。

當盎格魯(Angles)和薩克森(Saxons)蠻族在4世紀入侵英格蘭後,英格蘭的基督徒被迫遷移,最後大多到了空沃爾(Cornwall)和威爾斯(Wales)。儘管英格蘭基督徒在別處宣教頗有果效,卻無法同化這些入侵者。直到教皇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差派了坎特伯里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Canterbury)在597年到英格蘭,盎格魯和薩克森人才開始歸信基督,並逐漸與英格蘭基督徒融合。

過了1個多世紀,教會的活力逐漸衰微。信徒過著無知、迷信和奢華的生活,而神職人員不學無術、腐敗奢侈。許多人認為,8世紀末開始的維京人入侵是當時人們屬靈衰退的懲罰。就在這個危急的時刻,阿弗雷德出現在英格蘭的歷史舞台上。

戰士和國王

丹麥的維京人於786-802年之間入侵英格蘭。開始只是劫掠騷擾,之後卻愈演愈烈。到了865-866年間,被薩克森人稱為“異教徒的大軍”的丹麥人再度侵略,這時目的已變為征服並占領。870年他們占領了英格蘭北部的諾森比亞(Northumbria)和東部的東安吉利亞(East Anglia),隨後向西推進攻打威色克斯,整個英格蘭幾乎完全落入了異教徒手中。他們破壞教堂和各種建設,英格蘭的基督文明岌岌可危。

871年1月阿弗雷德初次出戰,他與僅餘的哥哥伊設雷德(Ethelred)(其他幾個哥哥這時都已因抵抗維京人而犧牲)——也就是當時的威色克斯國王——在伯克山丘(Berkshire Downs)的艾斯頓(Ashdown)擊敗丹麥人,使薩克森人恢復了希望。但幾週後伊設雷德(Ethelred)便死於莫頓戰役(Battle of Merton)。阿弗雷德於4月23日繼任為威色克斯國王,年22歲。

阿弗雷德任期之初不得不以金錢“賄賂”丹麥人,勉強維持了5年多的和平。878年1月5日,丹麥人突襲威色克斯的齊本漢(Chippenham),薩克森軍隊潰散。阿弗雷德帶著一小撮人躲在埃森尼島(Isel of Athelney)的沼澤區撒摩賽特(Somerset)裡,這是他一生最黑暗的時刻。他每天虔誠地禱告禁食,匍匐在地求問神旨意。著名的“烤焦一位主婦的餅”和他假扮吟遊詩人,刺探丹麥人軍情的故事,都發生在這個時候。

到了5月初,阿弗雷德重新聚集3個郡的部隊。薩克森人發現國王竟然還活著,士氣大振。從6號到12號,阿弗雷德率領他們浴血奮戰,終於在艾丁頓(Edington)大勝,丹麥人投降。這場戰役改變了整個威色克斯與丹麥之間的關係,也是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戰後阿弗雷德與丹麥國王固瑟倫(Guthrum)簽訂了和約。阿弗雷德堅定卻又有基督的憐憫,他要求丹麥人從威色克斯完全撤離,但允許他們在英格蘭東部和北部定居。固瑟倫驚問他為何如此寬大,阿弗雷德說:“因為我在事奉一位和平之君。”固瑟倫感動之餘,問他:“我是否有機會能成為這位和平之君的子民?”阿弗雷德就向他傳福音。不久丹麥國王固瑟倫帶領30位伯爵受洗,這是第一批維京人基督徒。

在886年,阿弗雷德更奪回倫敦並加以重建,因此得到“盎格魯-薩克森之王”的稱號。他為確保丹麥人不再成為威脅,在邊界許多地方建築防禦城鎮(Burh),設地方政府並派軍隊長駐,而這些城鎮以後逐漸成為商業中心,防禦效果顯著。為了抵擋獨立的維京人從海上攻擊,阿弗雷德又設計新型戰船,發展了英國第一支海軍,讓維京人不敢再攻擊威色克斯。

 

明君

阿弗雷德不僅在軍事上功勛彪炳,也看重司法和秩序。據說是他建立了陪審團制度,以及十戶聯保制(Frankpledge)。在893年左右,他編纂了一部國家法典“阿弗雷德王法典”(The Doom Book),將從前3部薩克森法典匯整歸納,再在前面加上十誡、摩西律法,登山寶訓和其它基督徒倫理原則。傳說在他依法治國的熏陶下,人們甚至可以將珠寶掛在樹上,而不必擔心被偷。

牛津的歷史學家J.R.Green說,阿弗雷德是“基督王國歷史上,第一個基督徒國王。他將他個人的野心和目標擱置一旁,就是為了他所統治的臣民的益處。”

 

教育家和學者

阿弗雷德從小就有強烈求知欲,但卻如查理曼大帝般沒有機會受教育。直到當王以後,才開始學習當時的薩克森英文與拉丁文。

阿弗雷德認為要有效治理國家,需要3種人:禱告、作戰和做工的人;但若無良好的教育,治理起來也困難重重。所以他要求他的貴族都要讀書,並且學習基督教歷史和傳統。他也希望每一個英國人都能用英文讀書,所以設立了教育普及計劃,並奉獻一半個人收入給教會學校。

查理曼大帝在英吉利海峽對岸所催生的卡洛林文藝復興曾影響過阿弗雷德的父親,如今阿弗雷德便從歐陸邀請卡洛林學者,加入其他英格蘭學者來當顧問,幫助他改進威色克斯的文化水平。他自己也向這些學者學習,並為了貴族的教育,參與將許多經典著作從拉丁文翻譯為當時的英文,包括《伊索寓言》,博休斯(Boethius)的《哲學的慰藉》,貝德(Bede)的《英吉利教會歷史》,歐羅修斯(Orosius)的《世界歷史》,及部分大衛詩篇。他自己也寫了一些書,其中有一本是《論不公平的法官》,並主持編纂了《盎格魯薩克森編年史》。

 

虔誠的基督徒

阿弗雷德在4歲時曾到羅馬參見教皇利奧四世(Leo IV)並被其收為教子(Godson),此後一生都是虔誠的基督徒。

對當時英格蘭的屬靈低迷狀況,他感嘆說:“過去神職人員在教導和學習上,在一切他們服事神的分內聖職上,是何等熱切……但如今,如果我們想要學習這些事,卻必須往別處尋求。”所以他要求所有的神職人員都要學習神學、傳統和基督教歷史,並翻譯了大貴格利的《教牧關懷》和《對話錄》,送到全國各教區讓神職人員閱讀。

貝德的《英吉利教會史》對他如何做一個基督徒國王有極深的影響。阿弗雷德相信神將祂的臣民交託他治理,臣民們的世俗與屬靈狀況需求都是他的責任。

有一位認識他的修士說,“國王每天都參加教會的敬拜。他常常禱告,唱詩。他在晚上去教堂,自己暗中禱告,不讓其他貴族知道。”

他創建了兩所隱修院和許多學校,廣行施舍,關照貧苦民眾,並將收入的八分之一奉獻給窮人。他又立法禁止異教崇拜,讓教會免稅且受到國家保護,並邀請神職人員加入顧問團。

雖未經正式冊封(Canonize),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和聖公會都看他為聖徒。不論是學術界還是民間,都公認阿弗雷德有著最崇高的基督徒品德,是一位深信自己的責任是牧養臣民的國王。

結語

威爾斯主教阿瑟(Asser)於893年寫《阿弗雷德大帝統治史》(Annals of the Reign of Alfred the Great),使阿弗雷德流芳千古。而英國後世著名作家查理·狄更斯更曾這樣評價阿弗雷德:“我回想起這位高貴的國王的時候,不由心生敬意,因為在他一個人身上竟體現了薩克森人全部的美德: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什麼也無法動搖他的意志,勝不驕,敗不餒,熱愛正義、自由、真理和知識,熱心教導他的人民,他為保護美麗的古薩克森語所作的努力,也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沒有他,我在寫本書時所用的英語也許只能表達出一半的意思來。在我們制定英格蘭一些最好的法律時,他的精神仍能給我們以靈感。”

他是英國歷代君王中,唯一有“大”(the Great)尊號的,英格蘭王國在他任內初見雛形,因此他被後世認為是英國國父。他的統治是英國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在領導、教育、文化、法律、宗教各方面,他被認為是中世紀最明智、最敬虔、最勤奮和最有能力的君王之一。而在信仰上,他挽狂瀾於既倒,重建了神職人員屬靈的深度及廣度,振興教會,一生以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和他的臣民,為後人所敬仰尊崇。

在1849年,為紀念阿弗雷德大帝的千年誕辰,人們想在其出生地汪塔奇建一座雕像。幾經波折,阿弗雷德的全身雕像終於1877年7月14日由威爾士親王和王妃揭幕,立於汪塔奇廣場的中央。雕像下有這樣的銘文:

阿弗雷德看到學術衰亡了,他復甦它。教育被忽視了,他復興它。法律軟弱無力了,他加力量給它。教會猥劣世俗了,他提升它。國土被可畏的仇敵蹂躪了,他拯救它。只要人們尊重歷史,阿弗雷德的名字將永垂不朽。

作者在美國中西部一所華人教會牧會。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