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生命成長(陳培德)

陳培德

本文原刊於《舉目》43期

         有人說,“後現代”是一個眾說紛紜、沒有權威和標準,以及“不信”的時代;也 有人說,社會進一步後現代化的趨勢是:“常識被邊緣化,而所謂‘深奧知識’卻被賦予無上權威。”遂特博士(Leonard Sweet)卻在《鴿子型教會》(Soul Tsunami;中譯:校園)一書中指出,這根本是弄錯了!“後現代文化”其實是渴慕靈性、小本經營靈性的文化。遂特更列舉出在13個範疇裡,上帝其實是 “大受歡迎”的(註1)!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用正確的演繹和表達方式,向世人道出那萬古長青的真理和耶穌的故事,以及耶穌在你我生命中所譜寫的生命詩 歌。筆者確信,要想做到這一點,教牧和信徒都必須奮起閱讀,這是扭轉時代的重要一環。

          近年來電腦科技的極速成長,網上資訊發達,令人誤以 為一個無紙時代真的來臨了,新世代的人無須閱讀書本。事實上,在無邊的網上虛擬世界,圖像音效和文字符號,是組成信息的兩類大不相同的構成元素。前者是吸 引使用者眼球的“必殺”手段;後者則是內容的表達和掌握之根本功夫,必不可無。

           艾傑奇(John Eldredge)在其著作《起死回生》(Waking the Dead;中譯:校園)的第1章裡提醒讀者,基督徒的人生,其實是一場長期爭戰,是前往應許之地的長期戰爭,上帝應許信他的人得生命,就是得豐盛的生命; 問題是,我們也當好好地把自己武裝起來,就如同使徒保羅所教導的,信徒要穿戴全副的軍裝,包括真理的腰帶(《弗》6:10-18)。除了讀聖經外,也要好 好讀屬靈書籍,使生命成長。基督徒必須早日養成主動、廣泛和有規律閱讀的良好習慣,以免在後現代的“現實”世界中,因“落伍”、欠缺“根基”而隨“流”失 去。新約聖經“門徒”一詞,希臘文源於“學習”的字根,即指被教導及學習的人。作耶穌門徒,除了該認真地效法基督外,更應是個學習求知、求真的信徒,讓信 仰有根又有基。

          閱讀其實是對外在世界的探索,使我們可以因掌握充足資訊和知識,知所決斷,知所應對。閱讀又是對自身生命的潛藏素質進行開 發。當我們讀到書中作者的某些思想,並順著生命的地脈去搜尋,我們內裡蘊藏的寶藏就有可能被發現,生命中的“興奮神經系統”也得以被啟動。這是一種生命與 生命、心靈與心靈間的感應和互通。

          閱讀能幫助人擴充和集中本身所具備的潛能。一個人藏書的累積,也標誌著他生命成長的演化過程,他的氣質和性格特質也會在其中呈現出來。

          閱讀也是在旅途中尋覓嚮導和良伴的過程。著名英國神學家麥格夫(Alister E. McGrath)稱這樣的基督徒生命成長探索過程為“搭便車”。在教會歷史的進程裡,歷代屬靈偉人如同雲彩般圍繞著我們,在信仰之旅的每個重要站口前,藉 著他們的先行經驗、著作、生平和思想,成為我們旅途的陪伴和激勵,幫助我們越過頂峰和低谷,讓我們知道如何應付疲倦、消極、茫然和無所適從的情境。

         斯托得(John Stott)在他的小書《別埋沒你的頭腦》(Your Mind Matters;中譯:香港,種籽)中指出,理性發展對基督徒生命十分重要,而開發頭腦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透過閱讀。

          作為21世紀的基督徒,除了要有正常的靈修生活、教會生活外,還應該要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生活。基督徒閱讀大致可以歸納為兩類:一般性書籍的閱讀 (general reading),和屬靈書籍的閱讀(spiritual reading)。前者可以增進我們的知識,以及對事物、新聞事件的瞭解;後者則可以滋養我們的靈性,幫助我們靈命成長。藉著閱讀屬靈書籍,我們可以: 一、與作者交換思想;二、對真理加以反思;三、借鑒他人的見證和經驗;四、讓靈裡的需要獲得滋養。

         保羅提醒提摩太:“你要以宣讀、勸勉、 教導為念……這些事你要殷勤去作,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提前》4:13-15)一個真正有智慧的基督徒,能思想所閱讀的書籍,然後 將其中道理付諸行動,使從閱讀得來的知識變為自己的一部分,使生命得以長進。閱讀又深又廣的牧者,他們的講道多是內容豐富,所舉的例證和應用都是很能切合 時代的。

          基督徒若決心建立閱讀的習慣,也應考慮該讀些什麼書籍,以及如何讀得較有系統。本文僅提出4個路向,供讀者作閱讀的借鑒:

(一)閱人、閱情

          近讀梁文道新著《讀者》一書,很同意他在書中的主張,認為閱讀其實是個人嗜好和習慣的建立。讀書不是一種很離世、很出塵的行為,每個人平時就該有閱讀的習 慣,就像飲食和聽音樂一樣,人人都可以做個“正常”讀者。然而,閱讀早已在許多華人教會牧者和信眾中,成為“失落久遠的藝術”了,誰來關心?!

         如同讀經靈修一般,許多人都曾下過決心拿起書本閱讀,至終卻未竟全書,如此功虧一簣的經驗俯拾皆是。要克勝無法完成閱讀第一本書的心魔,讀者不妨先從讀人物傳記類書籍入手,建立個人閱讀習慣。因為這類書籍所描述的人物經驗和經歷既真實又親切,閱讀起來比較輕鬆容易。

          筆者年輕時就翻閱過不少偉人傳記,如《暗室之后》、《五十年來》、《史懷哲傳》、《這是我的立場》等,不過大都是囫圇吞棗、水過鴨背,體會不算特別深刻。隨 著年歲漸長,筆者近年來偏好搜集大量人物傳記閱讀,除了部分是為了供寫作參考外,更重要的是發現原來人物傳記中充滿了情感、人性和生命真諦,足可體會名實 相符的“人情趣味”(human interest)!

          讀《大師的軌跡》,可以透視已故奧地利裔美籍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一生的歷練,看他如何本著基督信仰原則,來建構西方現代管理學思想;讀《都是恩典》,滕近輝一生的堅持和委身事奉,就活現在我們眼前;讀 《改變由我開始》,看見蔡元雲如何自述個人成長歷程,並且在香港蛻變的重要時刻,與這城踏浪同行;讀《勇敢的降服》,可以瞭解華理克師母(Kay Warren)的生平事蹟,她如何與癌病爭戰,以及近年來她如何委身關顧愛滋病患……閱人、閱情,對生命啟迪良多。

(二)閱思、閱辨

         進入“後文字”時代,圖像化和娛樂化的表達手法,成為新人類涉獵知識的模式,閱讀理論和學說類書籍被絕大多數人視為畏途。簡言之,“後現代現象”以“思想” 宜簡單化,“思考”為“非必需品”來裝扮一個人!四分之一個世紀前,余達心在他的鴻文《如何閱讀?》中說得好:“值得讀的書,通常都是讀起來比較吃力的 書;讀來全不費力的書,可能不值一讀。然而,一本真正的好書,其思想的發展一定非常清晰、絕不混淆,也沒有多餘的言論,其結構也一定非常簡潔;亦即是說, 一本好書其實並不難讀,我們之所以覺得它難,是因為它給我們從未想過的東西……”(原載《讀書人》第1期,1984年3月)

          從初期至今,教會其實一直面對著教內、教外,各樣不同思想和異端邪說的嚴厲衝擊,至今情況依然險峻。今天人類進入多變的世代,轉變和急變成為這一代每個人共有的經驗。面對世局變幻莫測,基督徒通過閱讀,培育獨立思考和辨識的能力,更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筆者年輕時,有幸讀過《如何使思想正確》(Robert H. Thouless, Straight and Crooked Thinking)、《邏輯新引》(殷海光著)等著作,打好了邊閱讀、邊思辨的基本功。現今信主經年,更要好好啃點“大師級”的經典、“厚實”的著作,諸 如魯益師(C.S. Lewis)、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司托德(John R.W. Stott)、托倫斯(T.F. Torrance)、依路(Jacques Ellul)、麥奎利(John Macquarrie)、莫特曼(Jurgen Moltmann)、麥格夫(Alister E. McGrath)等,透過思辨,好好消化,一生必受用無窮!

(三)閱靈、閱慾

         翻開西方文藝經典,古老如《神曲》、《天路歷程》、莎翁名著等,早把人性光明和黑暗之爭、異教和正統的纏鬥、靈與慾的掙扎,透過文字劇情,精彩地表述出來。中世紀教會走向禁慾和修道主義,在公開場合只談靈性,這些“禁書”反成為人人趨之若騖、刻意收藏的“私房書”。

          為了方便管治,一些今天看來很“規矩”的書,也都曾被以宗教、政治和色情之名,列作被禁之選。《聖經》、《他勒目》、《懺悔錄》、《九十五條》、《孤雛 淚》、《富蘭克林自傳》、《美麗新世界》、《齊瓦哥醫生》、《頑童流浪記》、《動物農莊》、《一九八四》、《飛越瘋人院》、《古拉格群島》等,都曾榜上有 名,足證閱讀自由的基本人權何等可貴!

          前述艾傑奇的代表作品《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中譯:校園)和《麻雀變鳳凰》(Captivating;與妻子Stasi合著,中譯:校園)二書,分別向男性和女性讀者發出當代的“解放宣 言”,讓讀者重新面對成長中被“閹割”了的內心渴望,邁步復原和釋放之路,做回“真正的男人”和“真正的女人”。

          靈與慾本來就是建構著作 受歡迎的兩大重要元素。得獎名著如遠藤周作的《沉默》、三浦綾子的《冰點》、《冰點續集》、《雁狩嶺》等,都曾是信徒愛讀的作品,是演繹人類性善、性惡張 力上乘之作。新近譯就出版的得獎小說《小屋》(The Shack)、《聖徒叔叔》(Saint Maybe)、《青銅弓》(The Bronze Bow)和《闊柏嶺之戀》(The Prodigal),也都是細膩描繪愛恨恩仇的好書,愛好文藝的讀者不容錯過。

(四)閱世、閱俗

           英、 美兩地校園出版社(InterVarsity Press)前資深編輯賽亞斯(James W. Sires),是筆者十分敬佩的前輩。他現年76歲,早年從密蘇里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在多所大專院校教授英文和哲學課程。30多年前,在薛華 (Francis A. Schaeffer)的影響下(兩人合著The God Who Is There和The Mark of the Christian二書),他毅然轉行,擔任編輯、從事寫作,獻身打造基督教文化,著作等身。

          筆者認為他最主要的貢獻有二:第一,鼓勵青 年閱讀,訓練思考能力(其相關著作包括:How to Read Slowly; The Joy of Reading; Discipleship of the Mind; Habits of the Mind);第二,幫助讀者建立整全的世界觀(經典代表作是The Universe Next Door,該書如今在北美被超過100所基督教院校採納,作為指定教科書),造就更多有根有基的人參與文化建構。2001年,他為前捷克總統兼詩人哈維爾 (Vaclav Havel)撰寫傳記,藉哈氏生平來言志,可見他一生持守文化使命,到老不休。

          多面向閱讀,是人建立整全世界觀的有效捷徑。《世界觀的故事》(How Now Shall We Live?)、《世界觀的交鋒》、《正反不合》,都是這方面值得一讀的好書。

          基督徒要建立整全世界觀,並操練靈性,到底是為了什麼?北美福音派教會近年興起了許多美好榜樣:賽德榮(Ronald J. Sider),喚醒基督徒應與貧窮人分享所擁有的,操練過簡樸生活;貝碧琦(Rebecca Manley Pippert),在畢業生中催生了一個光鹽群體,以集體見證和影響力回饋社區;史蒂文斯(R. Paul Stevens),倡導靈性要“落地”、“入世”(Down-to Earth Spirituality);唐慕華(Marva Dawn),身體力行地呼籲基督徒要敢於對世俗文化說“不”……

           讓我們奮起閱讀,使我們終生受益!

註:

1. 《鴿子型教會》(台北,校園),548-561頁。

作者為香港德慧文化圖書有限公司執行長,多年來致力推動信徒閱讀。郵址: ptchan@vwlink.ne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