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家長的無助與幫助(呂居)2019.07.03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19.07.03

呂居

經文:“有一個管會堂的,名叫睚魯,來俯伏在耶穌腳前,求耶穌到他家裡去;因他有一個獨生女兒,約有十二歲,快要死了。耶穌去的時候,眾人擁擠他。”(《路》8:41-42)

主日聚會之後,我們幾個弟兄姐妹坐在一起聊天,很自然聊到孩子的話題,發現在座的父母,都被青春期的孩子折磨得“血淚淋漓”,大家不免同病相憐,彼此安慰,一同尋求和青少年的相處之道。

父母們都非常愛自己的兒女,但和兒女們常是沖突不斷。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眼看著自己一手撫養起來、可愛的孩子,突然陌生起來,他們變得粗魯、倔強、叛逆。一時之間,父母不知道如何跟他們相處,感覺他們像脫韁野馬、失去控制;有時甚至感覺孩子與父母為敵,他們把所有負面的情緒都發泄在父母的身上……

父母們因此感到無辜、受傷;一次次發怒、一次次斥責;然後一次次後悔,道歉——他們進入了為人父母最艱難的時期,好像是一條黑暗的隧道,不知道何時才是盡頭。有人說青少年成長需要10年,即520個禮拜,天啊,這未免也太長了吧!

我想起聖經中那位管會堂的睚魯,他有一個12歲的女兒,剛剛步入青春期,只是她“快要死了”(《路》8:42)。馬可和路加都沒有記載這個孩子的病情。路加是醫生,按理對診斷病情應該是很敏感的,但他也絲毫沒有提及病因,只說“快要死了”。由此可見,這個孩子患的可能是身體的疾病,但也可能是一時找不到病因的心理疾病,而且病得很重,可謂良醫束手、湯藥不濟,快要死了。

面對青春反叛期的兒女,作父母的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這種絕望無助的感覺,雖然心中滿是對兒女的疼愛,但對眼前在孤獨和痛苦中掙紮的青春期兒女,卻束手無策、愛莫能助。

我和妻子就是這樣,總覺得孩子對我們充滿了敵意;而我的壞脾氣在試探中,展露出了最糟糕的一面。我覺得自己對女兒的情感底色似乎只剩下慍怒,而生氣和憤怒就好像是背景程序,一直在頭腦裡面運行。萬般無奈,我們只好一起為青春期的女兒禁食禱告。就好像睚魯,把女兒的病情交託到耶穌的手上,求主醫治女兒的身體和心靈。

禁食禱告之後,主耶穌真的出手醫治了!不過醫治的不是女兒,而是我這個當老爸的。聖靈的光照讓我看到自己裡面愛心的虧缺。真正的愛,是恒久的忍耐。兒女青春期的叛逆,乃是上帝所賜學習愛的機會。

愛兒女是父母的天性,而真心愛不可愛的青少年,才是真正的愛。當兒女可愛的時候,很多人會愛他們;但在他們最不可愛的時候,可能只有父母仍然包容、忍耐、接納他們。他們的莽撞、粗魯、不禮貌可能成為刻刀,擴展父母愛心,在恒久忍耐(longsuffering)中學習實踐愛心。

與青少年的沖突,其實也是與他們互動的一種方式,這裡面帶著模塑的力量。父母們需柔和謙卑地愛護他們,溫柔堅定地勸誡他們,學會放下怒氣,關閉後臺運行的憤怒背景程序,和他們交朋友——也許青春期的孩子會教會我們如何去交朋友,他們也有可能成為我們生命中最好的朋友。

愛面子的亞洲父母,遇到青春期的“美式”青少年,這種文化沖突會變得尤其強烈;愛的一個要素就是願意放下面子;道成肉身的上帝,放下面子來愛我們,甘願給門徒洗腳,被打耳光,被吐唾沫在臉上,被譏誚,被赤身釘在十字架上,忍受極端的羞辱。我們效法基督的愛,放下一點面子又算什麽呢?

此外,我們要理解青少年,他們正經歷荷爾蒙的重新調整波動,卻要面對來自社交方面的挑戰,學業的壓力,對生命意義的迷茫,對自己的不滿(包括對自己的長相、智力、性格、族裔等)……就好像一個業余騎手坐在野馬的背上,難免陷入易走極端,情緒不穩,無法自控的局面。

而此時,父母應當扮演的角色,是作他們的教練、輔導、幫助者、成全者、代禱者,而不是僅為了顧及自己的面子或尊嚴,指責、壓制、羞辱他們,給他們本來就已經很艱難的青春歲月,平添難處。

禱告:主啊,求你救贖我們和兒女的關係。我們的兒女需要你的醫治,我們作父母的,同樣需要你的醫治;求你藉著這些艱難的過程,拓寬、深化我們的愛心,好讓我們明白你在愛中所忍受的羞辱和苦難,讓我們明白十字架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禱告奉耶穌的名,阿們!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