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生活與信仰
-
我曾經想過,要在這家店裡長久地幹下去。可是在這一刻,不幹也行!
-
在如今的逼迫環境,面對很多問題,有限的人很難給出“耶穌式”的完美答案。
-
在社交媒體上,“班味兒很重”、“如何去掉班味兒”,成了年輕人們集體吐槽、自嘲與互助攻略為一體的熱議話題。
-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6.12 孫基立 最近幾年,疾病,戰亂,大國間的政治博弈,波及太多人。幾乎整個世界都陷入了一個非常不確定的氛圍,沮喪、抑鬱和焦慮的情緒在人心中遊蕩。 我自己也曾生活在不健康的教會和工作環境中,這給我帶來許多迷茫和痛苦。現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我非常感謝上帝送來及時的幫助,讓我度過艱難的歲月。 療癒手段 那時給我最大安慰的是大自然。 就是在那段時間,我開始對園藝感興趣,在院子裡種了不少花草。我故意選擇那些生命力最旺盛的植物,看它們出土、長葉、開花、結果,就是一種自我療癒。我看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不因人類世界的紛擾而停止。 那些樹上奔跑的松鼠,從小花栗鼠般大小的體型,長成碩大的成年松鼠,飄逸的大尾巴在樹上飛動。看著它們長大,我覺得也分享了它們的童年、少年、青年時光。 它們在樹上爭搶食物的萌樣,讓我的注意力有了一個生動的轉移點。同時,從動物世界的衝突,我也會想到人類是否也和它們一樣,為一點點有限的食物彼此攻擊。 家務勞動也是一種療癒。家務事需要親自動手,可以將思緒和實際生活相聯繫,可以防止陷入空中樓閣的世界。 我記得在研究所寫論文很艱苦的時候,也有朋友建議我要從事一些手工勞作,這樣可以從抽象領域暫時解脫出來。因為思維有時無法找到通道,會讓人陷入空轉的狀態,讓人沮喪瘋狂。這也是長期從事腦力勞動者的一大隱患。我們時不時會聽說有些人做研究陷入“走火入魔”,就是這個危害的具體表現。 另外,寫作和閱讀也有益身心健康。寫作會幫助一個人整理思路,往往寫完也就找到瞭解決辦法。我的許多文章其實就是這樣寫出來的。通過寫作梳理思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基督徒不必“佛系” 另外,我瞭解到人的負面情緒需要誠實地承認面對。真正健康的教會不會要求信徒每時每刻都樂觀快樂,彷彿負面情緒是靈性不好,需要懺悔。 人有喜怒哀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當負面情緒開始越過它正常的比例,影響自己的生活時,要及時尋求幫助,而且要找對人——千萬別找那些喜歡八卦的親友,因為這樣不僅幫不上忙,還有可能變本加厲地增加自己的煩惱。 華人教會對於隱私的保護意識常常很淡薄,隨意分享會讓許多人任意消費別人的煩惱。 我處境艱難時,尋找的幫助者,是和我的生活環境不產生直接聯繫的幾個德高望重的屬靈長輩,而且我信任他們會為我保密。他們後來給出的意見都大同小異,這樣能讓我心中有了底:即使一個長輩的意見可能有偏頗,幾個彼此並不認識的長輩如果給出類似的意見,出錯的機率就大大降低。 我很慶幸自己當時誠實地面對了負面情緒,並且及時和人交流。我知道許多人選擇了隱忍不言,由於負擔過重產生了許多心理問題。 我曾參加過一次心理健康講座,講員講述了用祈禱和讀經的方法疏解負面情緒。 第一步就是要承認自己有負面情緒,然後才能進入療癒的階段。療癒的方法包括讀經,思考耶穌對類似的問題會有什麼反應,在內心不斷重審上帝的愛和寬恕,直到自己真正體會到屬天的平安。 大家都發現,耶穌也有非常強烈的喜怒哀樂,所以基督徒也不必“佛系”。我們的喜怒哀樂本身的表達,就自帶療癒的成分。上帝接納我們真實地表達自己情緒,並願意提供及時的安慰和幫助,這樣的表達在上帝面前是永遠安全的。 另外,聖經歷史,或者整個人類歷史,也可以幫助我們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個人的不公正待遇。在舊約和新約的歷史中,很多人都經歷過疾病、家人的逝去或者至親的背叛欺騙,甚至自己也犯了很大的罪,比如大衛。但是他們相信上帝的公義憐憫和寬恕,請求上帝公義的彰顯,或者誠懇地悔改。即使環境讓人絕望,但是他們不覺得孤立無援。 不要掉進爛泥塘 我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時,決心不屈服,除了祈禱依靠上帝的幫助之外,我也尋求環境以外的援助,包括請立場中性的人幫助自己分析情況,找相關的機構申訴。 有時周圍的環境已經毒化,小環境內所有人都試圖勸說受害者感覺有誤,或者使用權威和人脈,利用教會講台來指桑罵槐,施展群眾暴力,冷暴力,甚至誹謗造謠去損害我們的個人名譽。這樣的時候,示弱屈服其實會更加助長這樣的不健康氣氛,選擇智慧地抗爭不但保護自己,也有效地阻止惡勢力的蔓延,這也是基督徒是對教會、社會應盡的一份責任。 不過這樣的過程有可能很艱苦,無論對身體還是心靈,都是一種考驗。 我的經驗是,需要有真心愛你、保護你的家人朋友同事的支持,同時諮詢專業人士的建議,確認自己的行為的確無可指摘,而且千萬不要在情緒激動時付諸行動,因為這樣很有可能自己的言行也出現瑕疵,被心懷惡意的對方抓住把柄,將我們扯入“雙方都有錯”的爛泥塘裡。 我思考過為什麼會有這個“爛泥塘”的存在? 一方面很多人缺乏客觀分析事物的系統訓練,以至於知識和能力方面有欠缺,無法看清真相;另一方面有些人即使看得清真相,也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怯懦做法。人們更願意看到一種表面上的和諧,而不願意面對真正的問題,檢討改正,因為後一種選擇明顯要求更大精力的投入。 檢討錯誤也代表要查清事實,意味著會觸及一些權威人士“偶像地位”。一旦有錯的是“權威人士”,大部分人都會噤若寒蟬,不敢作聲,深怕引火焚身,甚至出於各種私利,逼迫受害者妥協,以保全領袖或者教會的面子。這樣的做法其實也是一種變形的偶像崇拜,因為他們將教會聲譽,或者某些個人的面子看得比真理更重要。 避免受持續的傷害 必須指出的是,這樣的情況不限於華人。在二戰的初期,敢於反抗納粹暴行的人也是少數。只有當災難已經蔓延到自己身上,才清醒過來。 德國信義宗牧師馬丁•尼莫拉(Friedrich Gustav Emil Martin Niemöller, 1892-1984。編註),於二戰結束後,寫了一首著名的懺悔詩《起初他們》,敘述德國的知識份子和牧師,怎樣屈服於納粹黨的勢力。 在他們的暴行初期,不斷清洗異己群體時,德國教會因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維,沒有及時發聲反抗,最後等到厄運降臨在自己身上的那一天,而那時不再有人為他們發聲抗議。 我們也可能會經歷這樣的情況:被人霸淩傷害卻沒有人支持你;有些人出於私利甚至助紂為虐。這時孤獨有時會壓垮一個正常人的心智。 不少人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迫屈服。但是我們必須記得一點,和諧不能以犧牲公義為代價,寬恕也不是被脅迫的結果。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是非,只有模模糊糊的“和諧”社會中,任何人的尊嚴和基本權利,都將無法得到保障。這不是上帝所喜悅的社會環境。耶穌在祂的時代,也沒有容忍這樣的社會氛圍。 如果經歷這樣的情況,而且孤立無援,保護自己的一個有效的做法,就是至少暫時脫離這種有毒的環境,不讓自己受持續的傷害,而且選擇言說、發聲,而不是沉默;以祈禱、諮詢、向真正關愛自己的人傾訴,來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時用運動、藝術活動(繪畫、編織、插花……)、親近大自然等,為自己打開更廣闊的空間。讓自己看到,這些煩惱是萬千世界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永遠的依靠和盼望 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美和愛的存在;上帝也一直在那裡看著我們,保護我們。 我自己就曾經從這樣的迷霧中走過,並很感謝上帝的保護,讓我沒有沉溺於此不能自拔,也沒有對上帝和這個世界失去信心——雖然世界不完美,但是我們不應該被沮喪吞沒,因上帝永遠是我們的依靠和盼望。 上帝在大自然中創造了豐富的生命狀態和風景,人類心靈的世界也如此,它是一個如同大自然般的存在,有花草樹木和四季輪替;有動物和諧相處的溫馨,也有彼此爭鬥的激烈;有暴風驟雨、愁雲慘霧,也有明媚的清晨、壯觀的晚霞。 學會有智慧地看心靈世界中不同的律動和風景,就可以幫助我們以放鬆和隨緣的心態去生活。當我們懂得上帝的慈愛和大能,我們就可以接納我們內心世界的不同風景,並在危難的時候安心地依靠祂。 作者留學法國,語言學博士。現任教於芝加哥的西北大學。
-
家中的盤子摔破了,我試著將碎片拼揍起來,只見聚合的碎塊間尚留著狹小縫隙——黏起來的容器疤痕依舊,像是我們生命中的傷疤。
-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5.01 楊堅 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無論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對人的情緒影響都很大。 聖經上說:“好信息,使骨滋潤”(《箴》15:30),“有好消息從遠方來,就如拿涼水給口渴的人喝”(《箴》25:25),都表明好消息會帶來好的情緒感受。同樣地,壞消息自然會帶來糟糕的情緒感受:“人心憂慮,屈而不伸”(《箴》 12:25)。 有意思的是,不僅世間智慧告訴我們,人的預期會對情緒、感受起顯著作用,耶穌基督的生平和聖經的經文,更早已蘊含這樣的智慧。 下調今世的預期 美國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例如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在發佈日,對股票市場走勢有顯著影響。它們或被認為是好消息,導致市場上漲;或被認為是壞消息,導致市場下跌。 而這些指數到底算好還是算壞,端看該指數是否符合市場的共識預期。如果指數本身不錯,但仍差於市場的預期,那就算是令人沮喪的壞消息。相反,如果指數雖不佳,卻好於預期,市場會認為這是令人愉快的好消息。 可見,金融市場如何決定消息好壞,由此產生怎樣的市場情緒感受,“預期”是非常重要的! 投資界智者查理•芒格,把這個道理,推廣到人生哲學。他對生活在當今複雜多變的時代裡的年輕人說:“我最好的建議是……降低你的預期, 你(人生)會更幸福。”(註1) 英國《金融時報》以標題的形式,把這個建議稱為“查理•芒格認為的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Charlie Munger: lower your expectations)。 有意思的是,芒格認為的“福音”雖不是真福音,聖經的真福音確實也早已蘊含了類似的道理,並由“福音的起頭”耶穌體現出來(參《可》1:1)。 聖經記載(參《路》2:10-12),耶穌從所在的至高榮耀的天上,降卑生在又臭又嘈雜的客棧馬槽裡。祂不僅安然自若地出生在卑微之處,並且在世過了簡樸的一生。 耶穌這種極致的“自己卑微”,從人的角度看,就體現了祂主動的巨大的當前預期下調。如聖經寫的:“(耶穌)祂本有上帝的形象……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 (參《腓》2:6-8)。 耶穌降卑所展現的主動下調當前預期,極大地幫助我這個原本相當驕傲的人,去應對生活中不順己意,甚至明顯不公的情形——那都是讓我糟心、窩火、情緒不好的事情。 有些事情很小。比如,我和本學院教授和工作人員參加全校活動。其中唯有我一個是華人,更是唯一擔任系主任的。活動結束後,其他所有人都領到學校提供的午餐票,我卻一直無人理睬——即便我和另一個同事,特意去和負責活動的人說明瞭情況。 我本能地感到被歧視的難受! 有的事就更大些。多年前,為了成立一個重要的研究中心,我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幫助學院成功獲得巨額捐款,學院領導因而應許給我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職位,還讓我繼續設計此中心的發展藍圖。 結果,這個職位和我的發展計劃,以及其他成果,被全盤轉讓給與領導關係密切、但沒有多少相關專長的同事! 遇到這些事情,我真的是只有靠著思想耶穌在世上時如何忍受種種不公,才能迅速地調低自己的當前預期,儘快恢復心平氣和。即便有時不能完全想開,至少我能先忍下那口氣,不過於受糟糕情緒的影響,直到上帝引領我,化解所有心結。 樂觀的未來預期 美國的金融市場,不僅與預期相比較,判斷消息的好壞,而且也高度關注美聯儲的“前瞻指引”,即對未來利率可能走勢的表述。 換句話說,利率的未來預期,也對金融市場起顯著影響。 聖經清晰地揭示,樂觀的未來預期,就是基督裡擁有的榮耀盼望,能夠讓有屬天智慧的人,不再局限於當前預期和實際發生的,而是能夠超越當前的困境,和由此而來的糟糕情緒,活出不同的生活。 再以耶穌為例:“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來》 12:2)。 “那擺在前面的喜樂”,是耶穌離世才發生的,從人的角度看,這就是樂觀的未來預期。 “十字架的苦難”和“羞辱”,則是耶穌當時就要承受的。 儘管耶穌早已知曉,並準備好上十字架,但真正要發生時,祂依然面臨巨大的試探。在客西馬尼園,“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如大血點滴在地上”(參《路》22:44)。 然而,為遵循天父的旨意, “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 耶穌“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 同樣地,敬虔的基督徒,“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來》11:13)。藉著信心,這些人擁抱樂觀的未來預期,並“歡喜迎接”, 因為這是上帝“所應許的”賞賜和榮耀。雖然他們仍生活“在世上”,“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但僅僅是“從遠處望見”,就讓他們在今世的生活不同。 我認識幾位弟兄姐妹,有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痛苦。為什麼基督徒還要經歷這些痛苦呢?按照宗教改革先驅約翰·加爾文的看法,上帝其實並沒有應許每個基督徒,能得到今世的種種幸福。上帝這樣做的理由,恰恰是為了讓基督徒能夠更好地定睛於永恆。 加爾文在《基督徒生活手冊》中,如此寫道:“總之,我們整個的人都為物質的引誘所迷惑,只知道尋求世界的幸福。為對抗這種邪惡,上帝以苦難繼續不斷地使祂的兒女知道,現世生活是空虛的。”(註2) 這些苦難包括,“為使人們不致過分沉浸於享樂的婚姻生活,祂或使他們因配偶不良而感痛苦,或使他們因數孫不肖而自覺卑下,或因數嗣缺乏或夭折而悲痛。”(同註2) 清教徒領袖理查·巴克斯特,在《聖徒永恆的安息》中持有類似觀點,並特別指出,基督徒不應該錯誤地認為,在世上的生活能夠享受到真正的安息。 加爾文的話提醒基督徒,在沮喪時,不僅要下調對婚姻和生活幸福的當前預期,不要怨天尤人,更要有意識地去思想永恆中,美好的未來預期。 我切身體會到,這會有效地帶來情緒上很大的寬慰,讓人不再那麼難受。 很不完美的我們,必須更努力,去克服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自身的軟弱不足。上帝很大可能會,但也有可能不會,讓我們的婚姻和家庭更幸福美滿。最重要的是,既然存著未來的盼望,我們就不應該讓今世的挫折、失望,過分影響自己的情緒,將自己擊倒。 錯誤的預期模式 在形成預期時,正確的思維模式很重要。它能夠幫助我們,盡可能避免形成嚴重的預期錯誤、情緒上受到不必要的困擾。 我們有許多思維的誤區。以一個最常見的線性思維模式為例:當人一段時間內,生活比較平順,線性思維模式就會引人形成“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應該也會好”的預期。很多人基於這樣不切實際的樂觀預期,做出錯誤的影響長期生活的決定。待到生活的風浪突然襲來,就驚恐不已,情緒跌到谷底。 其實,聖經早就明言:“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伯》5:7)。查理•芒格持有類似的觀點:“降低你的預期,也就是讓你的預期更符合現實。”(註3) 另一方面,當人最近遇到公司裁員等壞消息,線性思維模式會讓很多人不由自主地預測,後面要發生的事情八成也是糟糕的。不少人甚至極端地認為,這輩子估計沒有什麼翻身的機會了。這種絕望的情緒,常常可能讓人不堪重負,以致崩潰。 在現實世界中,儘管線性思維模式在短期和局部範圍內,是有一定證據支持的,但查理•芒格以他的投資經驗證實,非線性思維模式,才是更符合世界運行規律的正確思維方法。 更重要的是,按照“講道王子“司布真的解釋,上帝作為世界的創造者和護理者,祂恩典的工作方式,更清楚地表明瞭非線性思維模式的普適性。 司布真指出, 許多人處在艱難狀況時,會祈求上帝賜給恩典,讓事情峰迴路轉,有個出路。他寫到: “(上帝)不會在星期天就有星期一的恩典賜給你,或在星期一就有星期二的恩典。在星期一早上,你一起床,需要的時候就有恩典賜給你,不會在(上個)星期六晚上就(提前)賜給你;你要 ‘每一日’ 得到這恩典——不會超過你需要的,不會少於你需要的。”(註4) 這些話告訴我們,上帝的恩典,常常在最需要的最後那刻,才突然來到。換句話說,前面一直不順利而形成的悲觀預期,是基於線性思維,並沒有考慮到上帝恩典的奇妙作為。 結語 聖經告訴我們,人乃是上帝創造的。人的情緒感受,和其他一切,其實都按照上帝所立的規律,運作不息。…
-
旅居泰國將近兩年,兩年以來,作為一名“潤潮”的親身經歷者,我見證了人間的許多悲喜離合,掙紮與迷茫,不免有些感慨萬千。
-
就在我軟弱和灰心中,上帝藉著好友的“雞尾酒效應”,讓我心中一亮——我可以調整耳朵去篩選、摒棄雜音,只接收來自主的聲音。這是可以做到的!
-
研究者發現,令人一生幸福的關鍵不在乎收入、地位、財富,甚至不是健康,而是關係(relationship)。
-
跟隨耶穌的價值觀卻恰恰相反:耶穌多次講,跟隨祂的人,必須要付代價。而且是要付出自己核心價值的代價,遠遠超出房子、職業、金錢……耶穌要的是我的全人,甚至全然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