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傳道人作者,我們是誰?我們是先知、祭司、廚師、嚮導。
本文原刊於《舉目》95期及官網2020.08.03
蘇文峰
《約翰福音》第一章1-18節介紹耶穌是誰時,說明主耶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這位天父懷裡的獨生子,祂與天父原為一;因此,祂的言談身教,都很自然地將天父充滿恩典和真理的生命,清楚表明出來。這是由內而外,言如其人的典範。
身為一個傳道人作者,我們首先要問:我是誰?我的身分和使命是什麼?
我們從4方面來思想。
第一個身分:先知
什麼叫先知?在舊約聖經,先知是領受異象使命的,先知是傳達時代信息的,先知是教導真理的人。當我們成為一個作者的時候,上帝也給予我們先知的角色。雖然今日不再用“先知”這個頭銜,也不應自稱為先知;但我們在神面前有先知的使命,應該操練先知的恩賜。
身為作者,上帝在這時代中,讓我們看到什麼樣的異象和使命?比如說《海外校園》雜誌,上帝讓我們看到的異象,就是用有情、有理、有靈的文筆,嚮海內外的中國學生學者傳福音,盼望海內外的知識分子都能將個人生平的小故事與上帝的救贖大故事連結(connecting our stories with God’s Story),“讓神國的故事,成為神州的故事”。正因為有這樣的遠景和使命感,我們才參與文字事奉。
先知是領受使命,傳達時代性的信息的人。在以賽亞當先知的時代,亞述國侵略北國和南國,國家處於生死存亡之秋,在人心惶惶的光景中,以賽亞出來發預言,“……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9:6)他傳講耶穌基督降臨的應許,帶給百姓神國的盼望。
耶利米是南國將要亡國前的先知。上帝給他的信息就是斥責猶太人:“你離棄耶和華你的神,不存敬畏我的心,乃為惡事、為苦事。“(《耶》2:19)他預言猶大國必亡於巴比倫,這是上帝的處罰;但上帝也給他安慰的信息,讓百姓知道,你們雖然受到神的管教,但70年以後還要歸回,你們仍然有盼望。這是上帝給耶利米的時代信息。同樣的,每一個時代的先知,上帝都要他們傳達祂對那個時代的信息。
傳道人是這時代的先知,上帝也賦與我們同樣的使命。當我們參與寫作時,我們需要思想,上帝對當今中國人的信息是什麼?這時代中國最需要的信息是什麼?在宋尚節那個時代,上帝給他的呼召是傳講基要的福音。他是當年少數的留美博士,但他沒有傳講高言大志;因為1920年代是一個自由神學盛行的時代,來中國的宣教士中,很多人受自由神學影響。因此上帝給宋尚節的呼召,就是特別針對教會中,那些掛名的傳道人、長老、執事、信徒,傳認罪悔改(進棺材、治死肉體)的信息。他力挽狂瀾,不遺餘力地指責當時教會內的罪人。
馬丁·路德1517年10月31日在德國威登堡教堂門口公佈《95條論綱》(95These),也是如此。他注重因信稱義、信徒皆祭司、唯獨聖經的信息。
因此,讓我們思想,當下的紙刊、新媒體,最觸動人心的,只是新媒體的時尚方式,還是針對性的信息呢?針對海內外的中國人,要傳達什麼信息?
另外,先知也是教導真理的,必須把神的話清楚教導,文以載道。《傳道書》12章9-11節說:“傳道者因有智慧,仍將知識教訓眾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陳說許多箴言。傳道者專心尋求可喜悅的言語,是憑正直寫的誠實話……”
比如最近這段期間,新冠狀肺炎流行的光景中,我們要傳達的信息是什麽?我在《舉目》的“戰疫牧禱”等相關欄目中,看到許多即時而有益的文章,很感謝神。
第二個身分:祭司
在舊約中,祭司有牧養的責任,要做獻祭(贖罪、感謝)的工作,使人來到神面前,把神的安慰、同在、憐憫、赦免,帶給百姓。先知是神和人之間的中保。到了新約,我們知道耶穌基督是最大的中保、最美的大祭司。所以,我們身為作者,也是像祭司、牧師一樣,牧養讀者,帶領他們獻祭、敬拜。
祭司是結合信仰和生活的,寫作者也要有這樣的自我認識,藉著文字讓光明的信仰在黑暗的世俗生活中照亮出來。
比如《舉目》雜誌的“牧者恩言”,看到很多充滿牧者之心的作品,對讀者是很好的牧養。
第三個身分:廚師
這個身分比較特別。在餐館中,大廚的責任是什麽?要選取真材實料,收集山珍海味,將這些原始材料,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而且葷素配搭得恰到好處,不能從頭到尾都是很沉重的大魚大肉,也不能都是輕鬆可愛的小菜,輕重口味要能調配合適。我們每期的出版品,就好像辦一場喜宴,是一種調配的藝術。
我在主編《海外校園》雜誌時,每次在確定內容的時候,一定要看,這一期如果有20篇文章,哪些是重口味的,哪些是神學性很強的,哪些是生活見證,哪些是讀的時候讓人深思熟慮的,哪些是感覺輕鬆實用的,哪些是雋永小品?這樣的調配需要編輯的經驗和“感同身受”的能力。好廚師會想,我推出第一道菜、第二道、第三道,吃的人會有怎樣的感覺和享受,然後我再推出第四、第五道菜的時候,就要有一些不同的調配,這是廚師的工作。
每個廚師都要有顯明的風格和特色,像上海菜有精緻清淡的特色、四川菜有明顯的麻辣特色、廣東菜有明顯的海鮮烹調特色。同樣的,寫作者在創作時,也肯定要收集各種食材,發揮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並且要充分了解投稿對象的需要,配合編者對菜色的調配。作者需要和編者保持密切溝通,不要閉門造車,紙上談兵。
第四個身分:嚮導
作者像旅遊景區的嚮導。嚮導一定了解前景,有前瞻性。你會說,我怎麼了解前面的景象呢?神要引領我走嚮何方?這就要認真禱告,而且常與其他作者互動:不是一個人,而是集思廣益,共同探求。
筆者1992年創刊《海外校園》雜誌的時候,是海內外中國學生學者渴慕真道、尋求真理的非常時期。他們最需要的就是曉得:上帝是誰,我怎麼信耶穌,我怎樣認識罪,我怎樣成為上帝的兒女?當時的需要是這些,我們就針對他們的需要,按時分糧。
今天有很多年輕90-00後的讀者,他們的興趣、需要,跟那些中老年的、經過文化大革命的人不一樣,我們的職責是引領他們走出流淚谷,到泉源之地。
作嚮導不單要了解前景,更要引人入勝,讓跟隨者對前面的景色有憧憬、期望,想要一探究竟。讓他們有所望之事的實底,有對未見之事的確據。做嚮導的人,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落後。我們不能走得太快,講的太玄,讓人家跟不上,聽不懂,也不能落在讀者後面,或嘩眾取寵。我們要引領他們,一步一步從沒有信仰到有興趣、到慕道、到成為門徒。這幾個步驟,都是嚮導的責任。我們要思考如何像一個稱職的導遊,用諸般的智慧,把眾人清清楚楚地引到上帝的面前。
身為嚮導,一定要有激情。如果嚮導對所介紹的景點,充滿了熱情,旅客才會被帶動起來。寫作和講道一樣,是分享負擔,不只是傳說知識。我很喜歡張志剛《心裡揣著一把火》那本書的書名。但願我們寫作時,都有像保羅、馬丁·路德、王明道那樣的那一把火在心中燃燒。
我這兩年製作《教會歷史中傑出的女性》視頻,許多神國傑出的女性,有些是賢妻良母,有些是單身的宣教士。她們的共同點是充滿激情。例如:為信仰受逼迫的蓋恩夫人、來自香港的文字宣教士蘇恩佩、還有白衣天使南丁格爾、解放中國婦女小腳的立德夫人、南京大屠殺的守護人魏特琳等。她們把身體獻上,當做活祭,寫出了燃燒的生命。
最後,總結傳道人作者的身分,我們是誰?我們是先知、祭司、廚師、嚮導。但願我們的作品,充分顯明由內而外、文如其人的身分和底蘊。
編註:本文選編自[海外校園機構] 傳道人作者退修會發言稿,作者為[海外校園機構] 董事會主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