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0.11.30
陳世賢
經文:“耶穌問他父親說:‘他得這病有多少日子呢?’回答說:‘從小的時候。鬼屢次把他扔在火裡、水裡,要滅他。你若能做什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孩子的父親立時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可》9:21-24)
這個故事我們很熟悉,講的是有一個孩子被鬼附身、長年受折磨,孩子父親的心也備受折磨。父親來找耶穌求救,不料耶穌還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在山上,他先遇上了其他門徒,門徒們趕不走鬼。接著耶穌來了,父親向耶穌求助,耶穌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父親一聽到這句話,立刻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這位父親的回應,中文聖經多數翻譯為:“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更直白的意思是:“我信!求主幫助我的不信!”(I believe;help my unbelief!)
在這裡,我們看到,父親的信心不只是“不足”,而是根本“不信”,但他又先說自己相信。信與不信,看似南轅北轍、兩個互斥相反的特質,怎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呢?若真是這樣,那麼這位父親到底是信,還是不信呢?
面對這個難題,當我們只想著人的“相信”或“不相信”時,我們便落入了一種試探,那就是誤以為我們所做的決定,可以充分左右我們的命運。在這樣的思維中,上帝彷彿淪為一套機械式地回應我們的公式:若我們輸入不信,就得不到回應;若我們的信心充足,就得到救恩。如此,上帝變成了一隻可以被預測的“人偶”,而非一位闖進我們生命中、令我們驚訝以至崇敬的上帝。
既相信又不相信。人,原來可以矛盾到超出邏輯、理性之理解。然而,這位父親的禱告,切中了基督信仰的核心,那就是“基督大過我們的信與不信。”
若我們不信神,自然得不到;但若我們的得救,只是基於我們的信心,我們就落入了一種自我膨脹的異端思想中,這異端在教會歷史中被稱為伯拉糾主義(Pelagianism)。
身為一位來到上帝面前乞求的人,這父親已經做了一切他能做的,他努力去相信,但他知道這一切都仍遠遠的不足,他求主幫助。他禱告:“我信!求主幫助我的不信!”這個禱告,跳脫了信心到底是有還是沒有的兩難張力——這位父親連自己的信心都不信任,但他非常信任耶穌基督;他不是因為很有信心了,信心夠了,所以才求耶穌,而是因為相信耶穌比他的信心更大:“我信!求主幫助我的不信!”
基督徒的生命要憑信心,但我們倚靠的不是我們的相信,而是我們相信的那位對象──耶穌基督本身。以至於當仇敵在我們心中控告我們信心軟弱時,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回應:“縱然我沒有信心,我仍然可以向基督呼求拯救!”
願這位父親的禱告,成為我們每一天的激勵。使我們追求基督,勝過追求信心充足。因為我們知道,信心不是我們追求的對象,信心是信仰道路上的引路牌,目的是引導我們走向基督。
禱告:主啊,即使我們有信心,那也不值得誇耀;即使我們沒有信心,也不至於羞愧;因為是你接納了我們的信心,也是你憐憫了我們信心的軟弱,我們要誇的,唯有你耶穌基督,你大過我們的信與不信,你大過一切,阿們!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