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馬太效應”(何西)2020.12.17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0.12.17

何西

 

經文:“‘主人說:‘我告訴你們,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路》19:26)

 

1968年,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提出了“馬太效應” (Matthew Effect)這一術語,用來概括一種常見的“多者愈多、少者愈少”的現象。這一現象不僅出現於壟斷經濟、股市等經濟領域,它也出現在學術、教育、社會等領域,以至於普羅大眾沒有閱讀過聖經,對這一術語也耳熟能詳。那這一術語的原創者——耶穌基督關於“多者愈多、少者愈少”講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呢?

《路加福音》中寫道,耶穌臨近耶路撒冷,適逢猶太人的彌賽亞熱情高漲。於是,他講了一個貴胄前往遠方得國而歸的比喻。這一貴胄在離開前,將十錠銀子分別交給十個僕人,要他們去做生意,等他回來。

等他得國而歸時,僕人一個個上前來向他交賬。前兩個僕人都善用主人交託的一錠銀子,分別為主人賺了十錠和五錠,主人因此稱許他們的忠心,並依照他們的才能分別給予他們十座城與五座城的管理權。而第三個僕人卻沒有照主人的吩咐為主人賺錢,而是用手巾包著銀子、原封不動地把銀子還給主人。他的理由是怕主人,主人在他的眼裡是嚴厲的人。主人聽了十分生氣,稱他為惡僕,並指出他的行為與他對主人的認識不相符;而且命人將他的一錠奪過來給那有十錠的。(《路》19:11-27)

這個故事中,那去往遠方得國的主人正是耶穌,祂得國而歸指祂第二次降臨,那時,祂一方面要獎賞忠心的子民,另一方面要審判邪惡的世界。那些蒙主人所託、賜予銀子的僕人,正是耶穌的門徒。主賜給門徒各樣的恩賜與資源,並吩咐他們善用它們,來建造教會。當耶穌再來時,門徒們需要一個個地向祂交賬,或善或惡接受相應的賞罰,因為審判是從神家起首的(參《彼前》4:17)。

其實,門徒如何使用主賜的資源,反應了他們對主的認識,並直接影響到他們在天國的位分。惡僕對主人的認識與善僕有何不同呢?在惡僕的眼裡,主是嚴厲的、令人害怕的。顯然,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因為耶和華神雖然嚴厲,但卻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參《詩》103:8)。

此外,我們也會問,這位惡僕雖倘若真的認為主是那麼的嚴厲,為何不盡心為主賺錢呢?哪怕把銀子放在銀行來取利呢?他的行為,不正好證明了他的言行不一嗎?因此,主人不稱他為“良善”,而稱他為“惡”,他的作為不是“忠心的”,而是“有罪的”,而且他也不能在主人的國中得著任何的位分。

如此說來,“馬太效應”不是用來描述社會想象,而是呈現主將來在天國的審判原則。作為耶穌的門徒,我們在今生如何照主的吩咐,使用祂所賜的時間、資源和恩賜來服事祂和祂的教會,反應了我們對神的認識,及跟祂的關係,並決定著我們將來在天國是否有分。這是給我們極大的儆醒。

禱告:耶穌基督,你是生命的主、再來的君,求你使我忠於你的所託、善用你的所賜,在事主愛人上結出果子來,使你的名被稱讚,阿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