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
本文原刊於《舉目》33期
考体育的原意,首先是為健康,其次是為娛樂,再則是為因著切磋與參與,得著友誼和精神激勵。然而當代人的体育精神與体育文化,已日益被獎牌競賽與体育明星所主導,這二者又日益被由利益趨動的商業因素所操控,逐漸異化和偶像化,失去体育的原意與健康的內涵。
這種異化和偶像化,在當今中國,尤其因著不透明的運作機制,被賦予代表民族復興和愛國象徵的重壓,加上媒体宣傳的推波助瀾,顯得更加突出。
一方面,出現興奮劑、“假哨”、“假球”、“假摔”、“內定冠軍”等等各種怪現象(註1);一方面,伴隨為各種大賽金牌累年上升而歡呼的,卻是學生体質、青 年体質、軍人体質(註2)、公眾体質節節下滑(註3)的悲哀。人們日益崇拜極少數“贏家通吃”型的姚明、喬丹式人物天文數字般的收入與蓋頂的輝煌,卻不見 大多數運動員“身体潛能被惡意挖掘”(足球名帥金志揚語,註4)而落下嚴重傷殘與病變,甚且其中許多人退役後,因窮困無它技而無以謀生(註5)。我們須要 反思,從運動員、体育管理機構,到整個大眾的体育文化精神,是變得更健康了呢?抑或是危機日深?
相較之下,反倒是《奔跑人生》(編按)所 介紹的,84年前的一位生在中國、獻身中國、最後死在中國的蘇格蘭奧運冠軍,埃里克‧利迪爾(Eric Liddell,1902-1945;中文名“李愛銳”,圖一),以其短促而精彩、英勇並健全的一生,讓人們可以在狂熱而虛迷的氛圍中,冷靜思考,究竟什 麼是健全的体育精神?什麼是健全的人生?
埃里克‧利迪爾出身於一對英國宣教士的家庭。他生於中國天津,有著出色的運動天賦──大概不亞於 當選政協委員的劉翔。他品學兼優,從來沒有把運動與比賽放在大學學業與信仰之上。他本是一個業餘的運動員,卻被公認為最有實力奪取1924年奧運會100 米冠軍。然而因著那場比賽被安排在禮拜天──對一個敬虔的基督徒而言,禮拜天是專門分別出來,敬拜上帝與享受安息的日子──他寧可放棄即將到手的金牌與巨 大榮譽。
當時的桑德斯男爵說:“在世界面前,他公開持守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立場,世界為此而對他致以敬意。有一個人,不滿足於躲在‘只做這麼一次’或‘入鄉 隨俗’的遁詞後面,在這個道德淪喪的時代,的確很了不起。”(註6)隊友出於惋惜,把400米比賽的機會讓給他,雖然他並不擅長此項比賽,卻仍然一舉奪 冠,並保持世界記錄30多年。
面對得奧運冠軍後的巨大榮譽與錦繡前程,他出於信仰與對中國人民的愛,毅然捨棄一切榮華,連坐12天火車, 回到炮火連天、幾無安身之所的中國,默默地作一個中學教師,成為了許多中國人的祝福,其中包括他冒死救下的兩位抗日戰士。被日寇抓到集中營(山東濰坊的 “外國僑民集中營”)後,他又成為一同被困的各反法西斯國家人民的祝福,給大家帶來樂趣、安慰和希望。作為世界知名的人物,他被列為最早交換的戰俘之一, 據說是邱吉爾親自點名要的人,但他又把生的機會優先讓給了別人(註7),結果在最終勝利的前夕,因生病與所受的折磨,死在集中營中(圖二)。消息傳出,舉世紀念。
“他雖然死了,卻仍舊說話。”(註8)《愛丁堡大學運動員俱樂部故事集》曾評論說,“沒有一位運動員像利迪爾那樣對全世界的人產 生過那麼大的影響。”他傳奇的一生被拍成電影《烈火戰車》(Chariot of Fire),榮獲1981年三項奧斯卡大獎,至今為体育類題材影片之冠。其同名主題曲更是風靡世界,知名度甚至在電影之上。
2007年,英國奧林匹克委員會首席執行官、2008英國奧林匹克代表團團長賽蒙‧克雷格先生,曾專程冒雨前往山東,在埃里克‧利迪爾紀念碑前,深切悼念這位生在中國、死在中國的英國民族英雄。(註9)
北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副部長、奧運宣講團團長徐達,也曾向媒体介紹了利迪爾與中國結下的友好情誼(註10)。許多媒体也廣泛報導過利迪爾在中國留下的英勇和感人事蹟。
對比那些為了“獲勝”而不惜以種種方式違背誠實、公正、健康原則的人,正如同為奧運冠軍(第22屆、23屆1500米冠軍)、獲“世界最佳運動員”稱號的 Sebastian Coe為該書所作的序言所說的,“利迪爾那場著名勝利,已成了現代運動史和現代運動成就中不朽的一刻。埃里克‧利迪爾把看似山窮水盡的處境,轉化成了一次 人類靈性的巨大勝利。
在電影《烈火戰車》中所刻劃的這一形象,多年來鼓舞了很多背景迥異的人,強調了同樣不朽的運動精神:永不放棄──在 運動場內場外俱都如此。在這個時代,我們的年輕人需要更多英雄和榜樣的激勵,埃里克‧利迪爾的傳記,不僅領我們至体育的要義,更引我們入生命的核心。在 2008北京奧運會這一年中,這本關於他的新書將會特別引起反響,有助於鼓勵人們通過運動來促進和平,增進跨國友誼和理解。”
奧運會歷來被認為是促進世界和平的盛會,然而,如果我們內心深處的文化理念與精神世界不健康的話,真正的和平會到來嗎?
体育的進步,尤其是奧運金牌的獲得,盛大賽事的舉行,常常被視為民族復興的標誌,然而,如果我們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不具有真正的健全與內在的強大,真正的復興與光榮會到來嗎?
註:
1. 《十運醜聞拷問体育“舉國体制”》�Ahttp://gb.cri.cn/9083/2005/10/19/116@744198.htm
2. 《瀋陽軍區部分新兵体質差 已影響部隊正常訓練》,《中青報》瀋陽4月29日電�Ahttp://news.qq.com/a/20070430/000145.htm
3. 《人均体育經費不足三元,學生体質怎能不下降?》,2006年09月09日,《中國青年報》
4. 《冉雄飛:艾冬梅拷問体育人生存底線?》�Ahttp://sports.sohu.com/20070414/n249428928.shtml
5. 同註4。
6. 《奔跑人生》,約翰‧W‧凱迪著,華夏出版社,2008,第147頁。
7. 《山東濰坊日軍集中營秘聞 兩紳士轉讓活命機會》,據《週末》周益、沈勇兵文: http://history.news.163.com/07/0802/08/3KSJL95O00011247_2.html
8. 《希伯來書》11章4節。
9. 《奧運冠軍長眠濰坊集中營 英國奧會CEO悼念民族英雄》,中國新聞網2007年8月21日, http://www.jsyrart.com/News/2007821/olympic/757952825600.html
10. 《北京奧組委津門巡講 英短跑冠軍利德爾生在天津》,《今晚報》�A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7/04/22/001628796.shtml 。
編按:《奔跑人生:埃里克‧利迪爾——生於中國、獻身中國的英國奧運冠軍》,約翰‧W‧凱迪著,由華夏出版社於2008年4月出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