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於舉目官網2021.06.01
文/鄭期英
幾年前,大學同學的電郵群組傳來一個視頻,是北京衛視一位10歲的胖男孩吳子安唱的《我想有個家》。這首原來由臺灣歌手潘美辰作詞作曲的流行歌,我原先並沒聽過,我除了知道幾首校園民歌外,平常很少聽流行歌曲。
這個視頻吸引了我的眼球是因前面簡短的訪談。當主持人問這位胖男孩有關家的概念時,他做了個比喻說,家和房子是不一樣的,家是心裡的,房子是表面的;問到怎麼樣才有家的感覺時,他說:“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一起”。
他的導師歌手曹格說,他拿一張白紙要這位男孩寫一個新年的願望,這位男孩寫了“希望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在一起”。這原本是一個很普通的願望,但對吳子安來說卻是非常的困難。平日他和奶奶一起住,爺爺每週見一次面,爸媽長期看不到。
主持人問他說你可以跟爸媽打電話請他們來陪陪你啊!他說他打過。第一次打電話過去,爸媽拿起電話說工作很忙啪一聲就把電話掛了;第二次他打電話過去告訴爸媽,你們不用回來了。從5歲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哭過。接著他用心地唱了這首《我想有個家》:
我想要有個家 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時候 我會想到它
我想要有個家 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驚嚇的時候 我才不會害怕
誰不會想要家 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臉上流著眼淚只能自己輕輕擦
我好羨慕他 受傷後可以回家
而我只能孤單的 孤單的尋找我的家
雖然我不曾有溫暖的家
但是我一樣漸漸的長大
只要心中充滿愛 就會被關懷
無法埋怨誰 一切只能靠自己
雖然你有家 什麼也不缺
為何看不見你露出笑臉
永遠都說沒有愛 整天不回家
相同的年紀 不同的心靈讓我擁有一個家
這首歌詞道盡了無數成長中父母缺席的孩子們的心聲,許多觀眾邊聽邊流淚,我也感慨良多。我不忍心苛責在特殊環境下所造成的父母長年在外地工作的現象,但當孩子打電話來,至少可以有幾句暖心的話吧——“孩子,爸媽非常想念你,可是因為工作不能在你身邊,但爸媽愛你。”
我發現這一代的許多年輕人,要麼是跟祖父母輩長大,要麼是成長在父母爭吵或暴力的環境下,造成性格或人際關係上的扭曲和問題。即或和父母同住,但父母忙於事業,能和父母談心相處的時間並不多。這種情況,基督徒中也不例外。
身為基督徒,家應該是孩子們體會天父之愛的最佳場所——當他們流淚時,為他們擦拭;受傷時,為他們纏裹;害怕時,與他們同在;憂愁時,為他們解憂……家也應該是孩子們認識上帝的慈愛、公義、信實、良善等等屬性和上帝行事的法則的地方;家更應是上帝救贖的恩典和真理的傳承所在。
常常不在孩子身邊的父母,如何向孩子顯示這些呢?在此兒童節,祈願所有為人父母者,把自己送給孩子、陪他們一起長大吧!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編者心專欄2016.05.19。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