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全、林靜芝
一般人認為“溝通”就等于“說話”,既然說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就沒有學習 的必要。事實上要說“對”的話、“美”的話、“合宜”的話,並不容易,許多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往往是“舌頭”惹的禍。說話僅是溝通的一種,屬于“有聲的溝 通”,此外還有“無聲的溝通”。溝通包括說話,也包括聽話;說話不僅用口說,也可以用“眼睛說話”、以“表情說話”,甚至用“肢体說話”等。根據調查,華人夫妻離婚的原因很多,而其中“溝通不良”竟是婚姻的“頭號殺手”,因此,學習溝通成為夫妻之間的必修課程。
大多數人,在外面對人說話 時,盡量在態度上彬彬有禮,在聲量上大小適中,在用詞上修飾得体,給人一副有學問、有修養的印象,但回到家裡卻變成粗聲大氣、口不擇言;在外面柔聲細語的 女士,回到家中也可能變成橫眉豎目,河東獅吼。原因是,一般人認為“家”是“還我本相”的地方,當然可以“放肆”,夫妻之間既然是“自己人”,就可以不必 “以禮相待”,這是絕對錯誤的看法。
神看重婚姻,所以祂說:“婚姻人人都當尊重。”(《來》13:4)祂又以基督和教會的關係來闡釋夫妻 之間愛的關係(《弗》5:21-31),祂也看重家庭生活的見證,說:“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提前》3:5)根據聖經, “家”是事奉主的起點。神對“家”的應許不但是:“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16:31)祂也願意“家”成為事奉的單位:“至于我和我 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24:15b)
要營造一個美滿幸福、榮神益人的“家”,夫妻必須從最基本的溝通開始學起:
一、溝通的條件
1. 坦誠:需要夫妻雙方都願意向對方敞開心靈、坦誠相待。“坦誠”是打開溝通管道的必要條件。
2. 勇氣:面對夫妻之間的問題需要勇氣;打破“冰凍三尺”的僵局也需要勇氣;向對方認錯更需要勇氣。
3. 時間:任何要達致“果效”的事,都需付上時間的代價,夫妻若要有深度的溝通,不但需要“時間”,也需要“高品質的時間(Quality time)”。
4. 學習:肯學習才能邁向進步,而“謙虛的心”是學習的必要條件;為了營造榮神益人的婚姻關係,需要夫妻雙方都願意謙卑學習、願意“改變自己”。
二、四思而後言:
中國人說:“三思而後行”,而夫妻在以言語溝通之前,應當有四方面的自省與考量,誠如《雅各書》一章19節的教導,“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為此,在開口說話之前,需要“四思而後言”:
1. 內容:我要講的話準確嗎?不但要思想“內容”是否準確?連“用詞”是否恰當也要思考。有時夫妻為一些事起爭端,在急躁之下不自覺地說出不實的、刻薄、挖苦、暴戾的言語,而造成彼此的傷害,都是導因自缺乏“經過大腦,細心思考”。
2. 時機:我為什麼要“現在”講?又,為什麼要在“這裡”講?同樣一句話在“對的時間”及“對的地點”講出來時,所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3. 動機:我為什麼向對方講這些話?我真正的動機是什麼?是否出于“敬畏神”及“敬重人”的動機呢?夫妻之間必須常存“敬畏神”及“敬重人”的心,讓“神在婚姻中居首位”,以及在夫妻關係之中彰顯“彼此敬重”的見證(《弗》5:33,《彼前》3:7)。
4. 態度:我的態度“誠懇”嗎?說話時,就算內容、時機、動機都對了,但說話的態度惡劣,一定達不到好的果效。根據溝通學專家的分析,一次成功的溝通,“內 容”佔百分之七,“聲調”佔百分之三十八,“無言的溝通(肢体語言)”佔百分之五十五,可見肢体語言的重要。一個人說話時的態度就是他的肢体語言,包括身 体的姿態,也包括面部的表情。
《箴言》25章11節:“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金色和銀色彼此輝映、相得益彰,這是多麼美麗的圖畫!深願“四思而後言”,幫助我們學習說合宜的話、榮神益人的話,正如《箴言》12章18節所描述的:“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
三、夫妻之間,應當常說哪幾種話?
1.稱讚的話
《箴言》31章中提到一位才德的婦人,她的丈夫起來稱讚她說:“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這句話是作妻子的所能得到的最高的稱讚。夫妻之間要學會稱 讚對方,若是丈夫時常在飯桌上抱怨菜不好吃,是很令妻子傷心的;同樣,妻子亦要學習稱讚丈夫。可惜,我們都很會稱讚別人,包括稱讚公司裡下屬的表現,稱讚 我們的兒女……等等,但要稱讚自己的配偶時,就變成非常吝嗇。
當李牧師和我結婚時,兩人都已是傳道人,我常告訴李牧師我是他講道最忠實的聽眾與批評者。因為在數百位聽眾中,或許有一百位得到幫助,前來稱謝致意,牧師不禁甚為歡喜;然而其餘二百位或未得到幫助,卻不曾表示出來,因此身為妻子 的我,用最敏銳的耳朵來聽講,事後本著忠言直諫的精神,在共同檢討時,把認為需要改善之處一一提出。後來我發現自己都只挑他的缺點,並未把優點一併舉出。 于是學習漸漸的也把一些稱讚加入,作為鼓勵,事實上由稱讚所帶出來的鼓勵力量,比由批評帶來要求對方改進的力量要大多了。
在稱讚之前,還須學會“觀察”;若做丈夫的從不注意太太,覺得她永遠是一個樣子,那麼就無法觀察到太太今天換了髮型,因而失去一次說稱讚的話的機會。又比如在晚餐時,先 生只顧著狼吞虎嚥,不懂得細細品嚐太太的手藝,如何能知道太太今天刻意燒了哪道好菜,而加以讚揚?所以,夫妻之間,必須學會觀察,然後再操練多說稱讚對方 的話。
2.領情、感激的話(Appreciate)
當一方說出稱讚的話或以行為表示盛情時,另一方應懂得Appreciate。 記得有回李牧師到一對夫婦家作客吃飯時,先生十分殷勤的站起來為李牧師添飯,然後再替太太添飯,太太卻說:“哦,真難得,牧師來吃飯就肯添飯了,向來都是 我添飯的。”這麼一來,你說這位先生以後還要不要添飯呢?又有一位太太對朋友說:“我先生每次送我禮物,我都責怪他浪費錢買一些我不需要的東西。”我們真 是常常不會領情。
《箴言》31章,談到這位才德的婦人,因為她的才德,使先生能在城門口與長老同坐,成為在猶太人社會中被人尊敬,亦為神 所重用的人,這背後的偉大妻子功不可沒。如今在海外有許多Ph. D,他們的背後都有Ph. T(Push Husband Through)的太太在幫忙。許多太太打工賺錢供先生讀書,或者白天上班,晚上帶孩子,好讓先生專心攻讀學位。有一次,一位弟兄對我說:“我的博士學位 有一半是我太太的功勞。”聽得我十分感動,這就是領情、感激太太為自己所擺上的。夫婦之間應當學習說這樣的話。
3.幽默的話
中國人一般比較不懂得幽默。就拿我自己來說,出生于保守的基督教家庭,父母又不開玩笑,因此從小在嚴肅正經的環境中長大;但嫁了個懂幽默的丈夫,有時劍拔弩張眼看快吵起來時,他冒出兩句幽默的話,逗得我笑出來,也就不吵了。幽默實在是一種需要培養的氣質。
有人對一位禿頭的男士說:“X先生,你一進門就使蓬蓽生輝呢!”這位男士的太太立刻接著道:“唉呀,您有所不知,我們加州雨水不足,所以草都長不出來呢!” 頓時眾皆哄然,亦解除了這位先生當場的尷尬。有一位傳道的太太在大學時是出名的短跑健將,于是有人問這位傳道:“尊夫人跑得那麼快,您怎麼能追上她?顯然 是倒追的。”此話有幾分傷感情,不料師母說:“不是倒追的,我還是向前跑,不過我看到後面有人追來時,故意放慢腳步等他的。”此語一出,皆大歡喜,自不會 回家後又為“倒追”一詞爭吵一番。因此,幽默是需要學習的。心胸開朗,便可免去許多無謂的紛爭。
4.情愛的話
許多人說:“婚姻是戀愛的墳墓”,婚前盡是談情說愛,婚後卻隻字不提,認為無此必要。感謝神,此事非真;正常的夫妻相愛,應當像寇世遠監督曾說的:“婚前是戀愛,婚後是恩愛。”結婚後仍需談戀愛,只是是更深刻,更成熟的愛。我們要學習談婚後的戀愛。然而每天忙于柴米油鹽醬醋茶、奶瓶、尿布、割草、吸塵,談何容易?因此必須時常提醒自己,多說情愛的話。
有時不妨從辦公室掛個電話回家,問問太太好不好,傾訴愛慕與思念之情,簡單的幾句“你好嗎?我在想你……” 對婚姻的和諧與幸福有極大助益。此外,“約會”亦是值得鼓勵的方式。有一次我帶著親戚朋友到中國城飲茶,進入餐廳即瞧見教會裡的一對夫婦正在約會,他們各 自從辦公室出來,二人傾心對談,好美的畫面。在我們忙碌的生活當中,不要忘記把夫妻談戀愛的時間撥出來。諸如午餐約會、生日、情人節的小小驚喜與慶祝等, 對增進夫妻感情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教會曾舉辦情人節晚宴,孩子都暫時放下,“夫妻檔”出席餐宴,會中並請年長與年輕的夫婦發表心得與感 言,是很有意義的活動。中國人本來沒有情人節,二十多年前在台灣也看不到情人卡,然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在情人節前一天,婆婆忽然發給她的女兒們與媳 婦,她自國外帶回來的情人卡,讓她們寫給自己的丈夫。我好感激婆婆的心意,于是把卡片寫好,藏在先生枕頭底下,預備讓他驚喜一下。可是很不巧,他那天掀開 被子倒頭就睡,還是我暗示又明示的才使他看到卡片。總之,夫婦間的談情說愛可以增進感情,感情愈深,爭吵與問題自然愈少。
有一年在美國東岸新英格蘭區的冬令會中,一位牧師提到四句夫婦間應常說的“三字經”,分別為:“謝謝你,對不起,你好嗎?真好吃”,非常實用。“謝謝你”表示稱讚與感 激,“對不起”表示勇于認錯,“你好嗎”是最容易疏忽的,我們常覺得反正太太每天都胃痛,今天不必問她也罷,然而清晨一句關心問候的話,涵意何等深長。 “很好吃”代表先生懂得讚賞太太,當然太太也要學會稱讚丈夫所努力擺上的。當這位牧師在講“三字經”時,大家都在等“我愛你”的出現,卻一直沒有盼到。等 他講完這四句時,我突然發現每一句都是“我愛你”。換句話說,不要以為“謝謝你”是一句普通的話,當你真的從心裡表示這樣的感激時,對方感受到的不單是 “謝”,而是“愛”。
若要夫妻關係更上一層樓,就要從夫妻之間每日的對話開始,讓以上四種話(尤其“三字經”)常在口中,誠意地向對方示愛。
本文選自中國學人培訓材料生活系列中的《家庭生活》,適合自修及小組討論,歡迎訂購。
作者為美國校園福音團契宣教部同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