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08.11
劉加恩
立石為記
《約書亞記》第四章提到,約書亞帶領百姓過了河,當祭司把腳踏入水中,約旦河的水就分開,使得百姓能夠從乾地中走過。然而神蹟的內容不只是水的分開,或許也需要從迦南人的反應來看這個事件。
我們可以想像,以色列人過河,乃是從乾地的部份走過,意思是說他們很可能排成一線,而後慢慢地過河。從戰略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方式其實非常不明智,因為若此時迦南人站在岸上,以逸待勞,就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將以色列人一個接一個地殲滅。然而,此時神似乎不單讓約旦河的河床出現乾地,更使得迦南人的心消化,於是他們能夠平安渡河。
就在這個神蹟發生之後,4:1的經文告訴我們,在百姓過了河以後,神特別吩咐約書亞分別由每支派挑選出一人,總共十二個人去約旦河當中拿一塊石頭,搬到他們住宿的地方。這個石頭可能不是很大,是一個人可以扛得動的,於是他們就去河中取了石頭。
接下來的經文告訴我們這個動作的意義:乃是要作為永遠的紀念。紀念耶和華曾經在他們中間行奇妙的大事:讓約旦河的水分開,使他們能夠渡河而不受到仇敵的侵擾。同時,經文進一步告訴我們,這個動作所代表的意義,不只是給當代的人,更是盼望留給後代的子孫,即後來的人雖然沒有機會親自參與在神蹟當中,但卻能夠因為這些紀念用的石頭,明白神在他們中間的事實。
對神的百姓而言,紀念不只是一個理智上的動作,更是一種情感的投入,與對於該群體的認同。
透過紀念的動作,使得以色列人不分時間、空間,都能成為被集合在一起的群體,每個人不只顧念自己的需要,而是因為知道神在百姓中間,於是認識到,參與在神的作為中的人,不只是自己,還有很多其他的人,似乎這也成為當神預備建立以色列人成為一個新的國家時,非常重要的起點。
以色列人在進入迦南地之前,曾經400年之久在埃及做奴隸,神雖然將他們從埃及領出來,讓他們有了外在的自由,但這一群百姓卻因為已作了太久時間的奴隸,因此他們一直沒有辦法脫離奴隸的心。
對於奴隸來說,所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溫飽,並不會在意其他的人、其他的事。在這樣的狀態下,即使以色列建立起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將仍然無法產生向心力。而這個現象也反映在過去40年曠野的漂流當中,摩西一而再、再而三地處理他們當中的問題,這問題便是他們不斷地抱怨且專顧自己。
因此,如果這一群百姓仍是這樣的光景,只要自己的利益沒有辦法得到滿足,就會產生各樣的毀謗、攻擊,那麼即便約書亞順利地帶領他們進入迦南,他們仍然沒有辦法真正成為一個合神心意的國家。
於是神透過約書亞教導他們,若要遠離那些奴隸心態所帶來的問題,就必須要先從學會紀念神的恩典開始,神明白人的軟弱,就是人對於紀念、感恩等類的事,通常都比較遲鈍,往往都會在事情結束以後,就失去感恩的心,於是神使用了一個特殊的方式,讓他們每個支派從河裡拿一塊石頭,立在吉甲作為永遠的記號。
其實人很需要紀念的東西,特別是當我們的生命遇到困境的時候,或是當我們覺得信仰的路快要走不下去的時候,我們很需要透過一些方式,幫助自己能夠回到與神相遇的時刻,好讓我們重新紀念神在我們身上的作為,找回起初的愛心。
紀念物是我們謹守法度的關鍵要素,因為它可以保護我們免除遺忘,以免我們忘記神所看重的事。它的作用就像鬧鐘一樣:沒有人在起床之後才設立鬧鐘,總是在事前設定它,以便時間到了,它會引發我們採取一定的行動。
事實上,今天的我們也會做類似的事情。我們去不同的地方旅遊時,不難發現在這些景點都會有一些商店,在裡面可以購買到相關的紀念品,目的就是當我們離開那個地方之後,卻仍然可以因為再次看到這個紀念品,重新回想起過去在這個地方旅遊的心情,讓我們重溫過去那一段美好的經歷。
其實各樣的節期也具有紀念物的功效,即透過節期的安排,讓人們能夠為了某些事情,產生重新回顧且紀念的機會,就如舊約時代規定以色列百姓,每年三次必須上耶路撒冷過節,為的就是要他們能夠重新溫習神在他們身上的作為。
同樣地,在這裡,神要以色列人每一支派出一個人,從河裡搬一塊石頭做紀念,就是要讓他們不要忘記耶和華的作為,在每一個支派中都有見證。或許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也常常需要透過不同的紀念物,幫助我們不要忘記神奇妙的作為。
生命為記
如果我們再仔細看一下《約書亞記》第四章,會發現這段經文有一些重複之處,也就是神設立這個立石為記的方式與意義,經文重複提了兩次,兩次都提到這是耶和華神讓他們從乾地走過,一個很重要的紀念。
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這兩次的描述中,有一些地方是不太一樣的,第24節的經文告訴我們,神設立石頭的目的,乃在於使萬民知道神的手大有能力,於是帶來萬民永遠的敬畏。然而如果我們比對一下兩段經文,發現在上一段一樣是結尾的地方,卻提到了兩個事件——4:12-14提到流便、迦得、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帶著兵器從以色列人面前過去,在那裡等候打仗上陣;第二個事件則是提到,耶和華使約書亞在以色列人眼前尊大,百姓敬畏他好像敬畏摩西一樣。
在第一個事件當中,當時流便、迦得與瑪拿西半支派的人,要求在約旦河東定居,神也允許他們不用過河。但是神卻要他們的勇士,必須要帶著兵器過去與其他支派的同伴們一起爭戰。
因此,這兩節經文,雖然看起來只是在描述幾個支派的人過河之後預備打仗的情況,但其實這裡是一個非常美的畫面:因為以色列人打仗,乃是為了拿到迦南的土地,可是對於這兩個半支派的人而言,他們的土地根本不在這邊,但他們卻願意在其他以色列人的前面過去,表達出這是一群願意為弟兄死,自己卻不得任何好處的人。
第二個事件則是將重點放在領袖約書亞身上,他與百姓一起爭戰,從《約書亞記》的記載中,很容易看出,約書亞在許多戰役中,都是第一個衝鋒陷陣的人。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整段經文描述的,是一個愛與犧牲的行動。作者提醒我們,原來敬畏神的實際行動,乃在於對於這些為我們犧牲奉獻之人的感恩、敬畏與紀念。
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也有許多人默默地為了我們,付出了許多我們可能根本不知道的代價。教會裡更有許多人,為了讓我們得到生命的好處,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因為他們默默的付出與承擔,才造就了今天的我們。
因此,我們應當敬畏在生命中那些帶領我們的人。他們可能是我們教會的領袖、傳道同工、執事長老,或是團契中的同工、小組長等,這一群人總是默默地付出,承擔了他人很多的軟弱,甚至在當事人無法完全理解時,在背後為他們擔當了許多沉重的重擔。
雖然對以色列人來說,約書亞可能遠遠不如摩西,但聖經的作者卻讓我們看見,因為這一群人敬畏約書亞如同敬畏摩西一樣,使得萬民真認識到耶和華神是大而可畏的神。
人很軟弱,我們很容易忘記過去別人對我們的幫助,當我們在困難當中,這些幫助就好像及時雨一樣;但事情一旦結束,我們就很容易把這些事情忘記,甚至我們很容易因為這些人的一些問題,就將過去的一切當成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
也許我們生命中有摩西,有一些偉大、重要的領袖帶領著我們、陪伴著我們,帶給我們極大的幫助;也許我們生命中也有約書亞,雖然他們好像比不上我們生命中的摩西,可是在神的眼中,這些人的陪伴與扶持,仍舊是神看為寶貴、看為重要,神更期待我們能夠敬畏他們,好像敬畏摩西一樣,使得神的名不受到虧損,反而得到當得的敬畏。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透過今天這一段經文,我們更需要進一步來思想,那些曾經在我們生命中種下美好果實的人;紀念那些為我們的生命承擔許多苦楚、盼望我們得到生命好處的人;也許有一些人我們覺得他們沒有過去的某某人對我們好,但他們仍舊是用不同的方式擔當我們生命的重擔,我們應當紀念生命中的“第十三塊石頭”——沒有他們,就沒有辦法造就今日的我們。
求神幫助我們,讓我們在每個時刻中,不忘紀念神在我們身上各樣的作為,更不要忘了紀念神透過許多人,在我們生命中給予的陪伴、關懷與愛,讓我們在這些作為紀念的“石頭”當中,更懂得活出一個敬畏神、敬畏人、愛神也愛人的生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