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09.16
許萬常
宗教改革之後,新教敬拜的中心由禮儀為上,轉向聖言的宣講。從此主日崇拜以講道為中心,許多主日聚會看上去都是講員在台上唱獨角戲。
過去,台灣人一般稱信主之衆為“聽道理的”——信徒主日赴教會敬拜,是為了聽一篇講道。久而久之,到如今,會眾對講道的要求似乎愈來愈高;順應會眾的要求,教會也產生了一批受歡迎的明星講員,到處巡迴講道。
筆者由此想到,信徒如果僅僅以耳朵敬拜主,就不需要離開自己舒適的家,只要坐在沙發上,或躺在床上動根手指,打開電腦、手機就行,甚至蓬頭垢面也沒關係;並且在敬拜的過程中,人們大可按著本身聽道的味口,隨時轉台換將;敬拜的程序亦能自我掌控,如同手握電視遙控器,遍尋一個不會令耳朵發癢的頻道。
昨天,我到兒子所屬的教會敬拜,那是個英國安立甘教會(註),僅管這是個保守的新教宗派,但崇拜儀式與天主教的崇拜較為相近,禮拜全程皆有會眾的參與,他們或坐或站或跪,過程中充滿了虔敬的肢體語言。
並且,崇拜中讀經和禱告台上和台下相互呼應,沒有太多的冷場;牧者講道信息通常稍短,簡單扼要;教拜的中心是聖餐,每個主日都要舉行,每人排隊跪在壇前領取,莊嚴肅穆……
由此可見,整場敬拜過程中的種種禮儀,個人絕對無法在家以播放YouTube,或參加Zoom線上聚會來完成。兒子告訴我,他們教會自從開放實體敬拜以來,參加的人極為踴躍,會堂座無虛席。
相反地,我也發覺,疫情後,城裡許多華人教會,主日敬拜多少顯得有點乏人問津,門庭冷落,或許會眾在家敬拜聽道早己成為習慣,有的教會,甚至每月一度的聖餐也可以在手機或平板上領取,可謂方便極了——但這種“用者友善”的崇拜方式,顯然很容易將人們“慣壞”。
“如果能重來一次,我肯定會把主日敬拜的方式稍加調整”,在參加兒子教會敬拜的回程途中,我對妻子說。作為一個已退休的牧師,我心裡充滿悔過的感傷。“至少主餐每次主日崇拜都要舉行,而且敬拜過程中,要有更多信徒的參與才是。”
我曾在西德州牧會25年,每個主日崇拜都高舉講壇,跟一般福音派教會的做法並沒有什麼兩樣。當然,這是承繼宗教改革優良的傳統,然而,現在想來,這一類的敬拜方式並非沒有盲點,難道不是嗎?
敬拜儀式的缺失,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的教會敬拜中,暴露無疑。多年來,我們把集體敬拜,濃縮到只剩下詩歌與證道,這種近乎被動的簡易敬拜方式,在許多人看來,只剩下了“聽道理”——既然在家和在教會聽並沒有什麼兩樣,那為什麼一定要去教會?有人想。
難怪近年來,電視教會的信徒日漸增多,參與實體教會的人愈來愈少。甚至有人冠冕堂皇地宣稱:教會教拜可有可無,“心靈與誠實”的敬拜,並不在乎在什麼地方敬拜。
真的是這樣子嗎?如此,實體教會存在的意義何在?我不禁擔憂疫情真正結束之後的線下聚會……
註:
安立甘宗(英國國教,英語:Anglicanism),常用名“安立甘教會”(盎格魯教會,Anglican Church)或“主教制教會”(主教會,Episcopal Church),是基督新教三個原始宗派之一,也是帶有盎格魯–撒克遜人禮儀傳統的宗徒繼承教會。它在清朝傳入中國,譯作“聖公會”。
編註:歡迎牧者或讀者針對本文論點提出反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