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物起源中的智慧設計——讀《起源·證據·目的》(基甸)2021.10.29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1.10.29

基甸

 

疫情中的2021年,“普世佳音新媒體傳播機構”出版的“遊子新歌”系列,似乎跟“科學與信仰”這個主題杠上了。繼《起源——創造、進化和智慧設計》(黛博拉·哈斯瑪、洛倫·哈斯瑪著,邊言、安定譯)以後,“遊子新歌”又出了一本《起源·證據·目的——進化與智慧設計》(羅應金、錢錕、艾瑞克·安德森、羅伯特·敖世彤、羅伯特·華爾澤著,熊漢生、潘柏滔等譯)。

除了這兩本譯著,普世佳音今年年底還將出版一本由筆者和小灶合著的同一主題的非翻譯原創書(暫定名為《萬有之上:科學與信仰的奇緣》)。這三本書的側重和風格各有不同,但都涉及進化論、創造論和智慧設計論這幾種宇宙與生命起源的理論。

我最近在旅行途中讀了《起源·證據·目的》,感覺此書相當不錯。正如該書的推薦語所說,全書“資料詳實,論證有力,而且通俗易懂”,“為‘智慧設計’辯論提供了準確而有趣的介紹”,是一本有關智慧設計論的知識性、科普性、客觀性和可讀性都很強的書。

 

何為“智慧設計論”?

何為“智慧設計論”?它跟物種的起源、證據和目的,又有什麼關係?

“宇宙萬物背後有智慧設計”在歷史上早就是上帝存在的證明(儘管這種證明有一些缺陷)。不過,“智慧設計論”是特指在20世紀後半葉,被提出來跟達爾文主義進化論競爭、解釋宇宙和生命起源的一種理論。

雖然人們始終質疑達爾文進化論是否是解釋生命起源的最好理論(美國民調年復一年的結果,表明大多數美國人不相信進化論是解釋生命起源最好的理論),但智慧設計論之所以能在20世紀末產生相對深廣的影響,是因為在達爾文之後的100多年裡,生命科學(特別是分子生物學)和宇宙學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對進化論產生了更大的挑戰。

智慧設計論的基本論點,在自然界可以找到證據。這些證據顯示,宇宙和人類生命,是經由智慧的設計而產生。智慧設計的證據,包括宇宙學、天文學的新發現(例如“宇宙微調”),也包括生物方面的新發現(例如生物結構中“不可約化/簡約的複雜性”)。

智慧設計論的宣導者們聲稱,其觀點止於“智慧設計”,並不涉及“智慧設計者”是誰的問題(後者屬於神學/哲學,而非科學)。故此刻意避免使用“上帝”、“造物主”等詞彙,以免和宗教聯繫在一起,力圖把智慧設計論打造成可以與進化論競爭的科學理論。

智慧設計論運動的這一“文化戰爭”式的策略,並沒有成功。科學界並沒有把智慧設計論當作科學理論接受,而是視其為宗教“神創論”的現代翻版。很多知識界人士都反對將其放入公立學校的科學課裡,跟進化論一起教授。

2005年12月,美國賓州多弗法院判決,智慧設計論“明顯具有宗教的本質……在公立學校的科學課上,把智慧設計論作為替代進化論的理論教授給學生,是違反憲法的”。

儘管如此,許多有識之士認為,把智慧設計論判定為“宗教”並不公允。這是以自然主義方法論為科學“行規”,進行的武斷裁判。

不但智慧設計論的提倡者認為,該判決缺乏公允性——提倡者認為,智慧設計論是一種沒有宗教或神學預設、只“跟著證據走”的符合科學精神的“最低限度”理論,更有許多有思想深度的學者(如美國哲學家普蘭丁格)打抱不平——僅僅因為智慧設計論對“正統”的自然主義進化論構成了挑戰,就封殺、貶低它,並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很好的入門書

如果你不抱先入為主的成見,願意對智慧設計論持開放的態度,進行認真的瞭解,那麼《起源·證據·目的》,這本“科普性”小書,就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

該書第一章,介紹“大爆炸和精調的宇宙”。這一章的作者Robert Alston,是一名電氣工程師。

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紹“信息和生命起源”及生命“自我建造”理論的謬誤,作者Eric Anderson是一名信息工程師;

第四章,講述“不可約化的複雜性與進化”,作者Robert Waltzer是生物學教授。

第五章,介紹“寒武紀化石大爆炸”對進化論的挑戰。特約作者是華人基督徒熟悉的華裔海洋生物學教授錢錕。

本書的前言作者羅應金,也是華裔。作為企業家和電腦工程師,羅博士寫的前言,很接華人知識份子讀者的地氣。我覺得這是本書的一個亮點。

本書的中文翻譯,由多位華人基督徒學者、教授和科學工作者承擔,譯文相當流暢。每章後面還有一些思考問題(“輪到你了”),啟發讀者自己反思、探求。

 

有何不足之處

如果說《起源·證據·目的》這本書還有什麼不足之處,筆者個人認為,就是對反智慧設計論的觀點、大眾對智慧設計論的批評意見,缺乏回應。智慧設計論還在發展中,難免有稚嫩、粗糙、經不起推敲的地方。除了某些(像道金斯等那樣的)極端無神論者以外,其他科學家、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家對智慧設計論的批評,對於智慧設計論本身的健康發展是有幫助的。智慧設計論的宣導者,應該也可以從中有所學習。可惜《起源·證據·目的》對這些批評沒有回應。

這方面的反思和回應,在同屬“遊子新歌”系列的《起源》和《萬有之上》(暫定書名)這兩本書裡,有涉及和包括。筆者建議讀者諸君可以參考這兩本書。

當然,筆者也理解,每本書都有其特別的宗旨,很難面面俱到。如果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向大眾“科普”智慧設計論的基本論點和論據,那麼,作為一本“初學者指南”,該書確實是相當優秀的,值得向對科學與信仰感興趣的慕道友和基督徒推薦。

 

编註:本書電子版簡、繁體,可向普世佳音機構(Chinese@ReFrameministries.org)索取。紙版書將於感恩節前後上架。

 

作者曾為《海外校園》主編,現為全職傳道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