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界決定境界(劉加恩)2021.11.19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11.19

劉加恩

 

《眼界決定境界》一書中曾提到:眼界乃是一個人的思想境界,而一個人的眼界將決定此人擁有多高的境界。對於基督徒而言,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我們會用什麼樣的眼界來看待?

誠然,只要是人,都在面對生活的挑戰,也要在不同的掙扎中做出選擇。然而許多基督徒卻把信仰只看成生活中的點綴,在實際遇到困難的時候,仍然會以過去不信主時習慣的方式來應對,從而無法真正從信仰中得到鼓勵與幫助。事實上,只有在跟隨神的過程中,信心一點一滴的積累,我們才有可能真實經歷神的恩典與作為,這會逐步拓展我們的眼界,使我們能夠進入進一步勇敢跟隨主的境界。

 

充滿信心、抓住應許 VS. 只見困難、坐享其成

《約書亞記》13到19章,常讓許多人讀起來很辛苦,但這一段經文,卻讓我們看見不同的眼界,帶出不同的境界。

這段經文提到以色列各支派的分地。當他們討論時,很可能眼前擺著一張迦南地的地圖,之後拈鬮決定要把哪一塊地分給哪個支派。其實,當時許多城市還沒有攻下(也就意味著,他們馬上面對的是一場又一場的爭戰),我們看見,同樣的迦南地,在不同人的心中,卻呈現出不同的地圖。

第一張是猶大支派所看見的地圖。這個支派的代表人物是迦勒,雖然他85歲的高齡,卻因為抓住神的應許,即使再難,他都想要去得那一塊神要給他的地——他不是坐享其成,而是選了最辛苦、最困難的城市。

因此,猶大家雖然分到比較大的土地,但同時也意味著,他們要面對更多的爭戰。即便如此,他們仍是第一個站出來接受挑戰的支派,所以第一張地圖,是一張充滿信心、看見應許的地圖,是迦勒與猶大支派所看見的地圖。

接著來看看另外7個支派的狀況。18章的開頭提到全會眾聚集在示羅(14章提到迦勒與約書亞見面的地點在吉甲),我們留意到約書亞對他們說:“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書》18:3)可以看出這些人耽延的態度——那是一種鬆懈、怠惰的態度。從猶大支派分地,一直到這7個支派分地,應當已經過了一段不短的時間,故而見面的地點也位於迦南地的核心(從吉甲換到示羅)。

我們可以想像,其他支派的人應當已看見猶大支派如何一步步得到神的賜福,以致於將不同的城市、土地攻佔下來,但他們卻一直在觀望,不採取行動,他們不想要成為猶大支派。他們可能顧慮現實的問題,比如自己人口很多,卻又不像猶大支派那麼會打仗,漸漸地,他們便在現實的環境中妥協了。

每個教會也都有這樣的人,他們看到別人在信仰上的追求與成長,別人在教會中美好的服事,可是當這樣服事的職責輪到自己時,他們卻不願意付出,甚至覺得自己目前已經不錯了,以致於在鬆懈中怠惰,不敢前進,沒有辦法真正經歷信仰的真實。

問題不只如此。經文提到,這7個支派的鬆懈,不僅給他們帶來屬靈上的虧損,他們也漸漸變成只想要坐享其成的人。19章提到,西緬、但支派分地的時候,他們所分的地界是在猶大地業中間(參《書》19:1)意思是說,他們不但不想辛苦爭戰,還想要直接拿別人的成果,希望在猶大支派辛苦攻下的土地上收穫好處。這些人也很快成為犯罪墮落的百姓。因此第二張的地圖,是這7個支派所看見的——是一張充滿危機、困難的地圖。因著這種眼界,他們想盡辦法要坐享其成。

 

轉變的契機:轉換眼界、拓展境界

這7個支派的問題,正好與猶大支派成為強烈的對比:一群是只會觀望、鬆懈,甚至想要從別人那拿好處的人;另一群則是追求屬靈成熟、緊緊抓住神應許的人。

這當中的張力與衝突,常常反映出我們生命的光景。信主之後,我們雖然知道倚靠神的重要,但當面對生活實際的挑戰時,卻容易在這兩種極端中擺盪:有時候我們像猶大支派一樣非常有信心,但有時候卻像那7個支派一樣只是觀望,最終陷於我們的惰性中,好像我們沒有什麼缺乏,就開始鬆懈,甚至想要坐享其成。

經文提出一個轉變的契機,出現在約瑟家(以法蓮和瑪拿西半支派)與約書亞之間的對話。從《約書亞記》16、17章中可以看見,這些支派是在猶大支派之後下一個分地的群體,當約瑟家分配好土地之後,他們的領袖就以抱怨的口吻對約書亞說:神到如今賜福他們,但他們族大、人多,所分配的土地不夠大,他們希望得到山地,但覺得樹太多不好使用;他們希望得到平原,但平原有更高科技的迦南人,這些土地不易取得。

然而約書亞告訴他們,若是覺得土地不夠大,他們可以自己去取,若覺得山地的樹太多,可以把樹砍掉;雖然迦南人的土地不易攻下,但就因為他們族大、人多,正是能夠取勝的優勢。

我們看到,瑪拿西支派所面對的困難是真實的。但是約書亞提醒他們,神已經看見他們的困難,神要幫助、祝福他們。神要他們看見,神使他們成為大族,就是要他們利用自己的優勢,在困難中倚靠神,擔起別人無法擔當的重任,而不是像其他支派,只想要坐享其成——即神要他們轉換眼光,看見人多反而是他們整個支派的優勢,也是神的賜福。

可惜,這一群人最終還是沒有完成神的吩咐,將迦南人全數趕出。17:12節寫道:只是瑪拿西子孫不能趕出這些城的居民,迦南人偏要住在那地——這表示約瑟家雖然聽見了約書亞的話,但似乎仍與現實妥協。歷史也證明,因為這一群混居的外族人,使得以色列人後來漸漸不專心敬拜耶和華,最後帶來宗教、道德的混亂,產生不可收拾的後果。然而有關於約瑟家的記錄,不只停在這裡。我們不要忘了,還有一位約瑟家的重要角色,即約書亞。根據《民數記》13章的記載,約書亞本名叫何西阿,是屬於以法蓮支派的。換言之,約書亞乃是約瑟家其中一個領袖,他不僅告訴百姓應該抓住神的應許、看見神的賜福,在19章的結尾,我們看見,約書亞只求了一座城名為亭拿西拉,之後修築這個城,住在其中。(參《書》19:50)

約書亞求了一個可能是荒廢的城,或是打仗之後嚴重毀損的城,這顯示出約書亞並沒有坐享其成,他更不想找容易的工作來做。全國上下除了年紀最長、輩份最高的迦勒,下一個重要的前輩就是約書亞,若是論資排輩,約書亞應當是勞苦功高的領袖,他根本不需要這麼辛苦,但是他卻與迦勒一樣,緊緊抓住神的應許。因此,當大家把好的地方都選完了,他才挑自己的城,成為整個分地的結尾。

關於約書亞,從《出埃及記》到《約書亞記》後半,我們會發現,他對神的信靠似乎愈來愈堅定,這很可能是他在經年累月的爭戰過程中,一次又一次見證了神的作為,這堅固了他的信心,他相信神的安排與應許能超越眼前的危機。

 

總結

以色列12個支派都是認識神的,也都是神的百姓,但當他們在分地時,不同的眼界,透露出他們不同信仰的光景。

今日教會人數眾多,但究竟我們是基督教的信徒?還是主耶穌的門徒?迦勒與猶大支派看見的地圖,是充滿神的應許和祝福的一張圖,於是他們勇敢向前,他們相信困難會更讓他們經歷神奇妙的帶領;以色列7個支派所看到的,是充滿困難的一張圖,因此他們處心積慮地想要從別人那得到好處。

你我也許像約瑟家的人,我們常常在這兩種眼界當中擺盪。然而最後我們會選擇像約瑟家的領袖,與事實妥協、抱怨、甚至裹足不前?還是選擇像約瑟家的約書亞,定睛在神的應許上,看見神豐富的賜福,以至於得著更寬闊的眼界,經歷更豐富的境界?

要活出迦勒與猶大支派看見第一張地圖那樣的生命,不是一蹴而就,神會讓我們慢慢得著,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在生活的經歷中,允許神慢慢調整我們的眼界。求神幫助我們看見神的應許,在真實的挑戰中,經歷並記念神寶貴而豐富的應許,使我們的信心愈加成熟,得以看見神為我們預備的那充滿應許、充滿祝福的地圖。

 

作者為臺灣中華福音神學院新約專任教師,內湖信友堂牧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