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班掃馬與馬雅巴拉哈三世——由中國向西,反向影響基督教會(賀宗寧)2022.03.30

(上圖:683-770年間,位於中國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之景教教堂內的壁畫。可能是描繪景教牧師在受難節前的棕櫚星期日遊行(參《路》19:28-44)。現存於德國柏林民族學博物館(the Ethnological Museum, Berlin, Germany)。Daderot / 攝。)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2.03.30

賀宗寧

 

基督教原是由西往東傳入中國

根據傳說,使徒多馬在第1世紀就經波斯來到中亞。由“絲綢之路”到達撒馬爾罕(Samarqand,現在是烏茲別克斯坦的一個城市),並在那裡按立了幾位長老。確實有文件證實,在第2和第3世紀,該地區已有基督教教堂。

602-654年間,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景教教堂中,一名維吾爾族或漢族女子的畫像。現存於德國柏林民族學博物館(the Ethnological Museum, Berlin, Germany)。Daderot / 攝。

 

到第7世紀,“東方亞述教會”(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又稱“聶斯托留派”)差遣了大量的宣教士到中亞傳播基督信仰,建立了非常大面積的教會。

在唐太宗年間,他們也到了中國,甚至到了漠北(蒙古地區)。他們建立的教會在當時被稱為景教,持續了200多年。

而在蒙古,他們建立的教會被稱為也里可溫教,在克烈部、乃蠻部與汪古部擁有許多信徒。元世祖忽必烈入主大都時,他們也隨所有蒙古人,進入中原地區。

那時,原來在羅馬帝國境內的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都還沒有差派宣教士進入中國。(天主教是稍後在元世祖時,由教皇派任約翰·蒙特·高維諾駐節大都才開始;東正教則更是到了清康熙年間,尼布楚條約後,才有俄羅斯正教教會的建立)。

 

元朝的傳奇人物

雖然基督教是由西往東傳入中國。但是在13世紀,元朝初年時,卻產生了兩位傳奇性的基督徒人物:拉班掃馬(Rabban Bar Sauma, 1225-1294。編註)及馬古斯(Markos, c. 1245-1317。編註。可能是馬可的蒙古譯音名)。他們是也里可溫教的修士,原來在大都(今北京)西南郊的房山修行。

拉班掃馬(Rabban Bar Sauma, 1225-1294)

 

拉班·掃馬是教會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夠先後會見東方亞述教會的大公教長(Catholicos,等同天主教的教皇),東正教的主教長(Patriarch)以及羅馬天主教教皇(Pope)的信徒。馬古斯則是以中國裔的身份,後來甚至擔任了東方亞述教會的大公教長(教皇)的職位。他們的事蹟,顯出在那個時代,基督徒在蒙古帝國(元朝)的重要性。

拉班掃馬,生於大都,其父是大都地區的也里可溫教巡察使(也里可溫教是蒙古人對東方亞述教會的稱呼。巡察使是何官職,不詳。可能是主教或副主教)。據敘利亞文獻記載,掃馬是畏兀兒人,而據中國史書記載,掃馬是蒙古汪古部人。他的名字是掃馬。拉班是敘利亞文“教師”一詞的音譯。 他是一位非常特殊的蒙古外交使者,足跡東起大都,西至巴黎。

掃馬30歲時成為也里可溫教的修士,在大都(今北京)西南方的房山修行,成為遠近聞名的修士。後來,一名來自山西霍山(今內蒙古東勝)的信徒馬古斯投入其門下,與其共同修行。

元世祖忽必烈。尼泊爾天文學家、畫家、雕塑家與建築家阿尼哥(Araniko , 1244-1306)的作品。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1276年(元世祖至元13年),掃馬和馬古斯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許可,踏上朝聖之途,前往伊兒汗國拜見東方亞述教會大公教長登哈一世(Denha I),並欲前往耶路撒冷。

經過4年的跋涉,兩人最終到達伊兒汗國首都蔑剌哈城(今伊朗境內馬臘格),見到了登哈一世,以及伊兒汗國的第2任可汗,旭烈兀的兒子阿巴哈汗(Abaqa Khan)。

之後他們繼續西行,但由於耶路撒冷已被信奉伊斯蘭教的馬穆魯克蘇丹王朝(Mamluk Sultanate,今埃及)佔領,無法前行,二人只好折向毛夕裡(今伊拉克摩蘇爾)。之後登哈一世將他們召到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將馬古斯改名馬雅巴拉哈(Mar Yaballaha),任命其為也里克溫教北中國總管(總管是蒙古人的翻譯,其實,就是主教)。

法國匿名藝術家Maître de la Mazarine(活動期:1400-1425)大約於1410-1412間的作品,描繪1281 – 1317 年任職的東方大公教長馬雅巴拉哈三世(Yahballaha III,c. 1245-1317)接見意大利護教士、傳教士與旅行家弗洛倫薩(Riccoldo da Monte di Croce, c. 1243-1320)。#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但在二人準備踏上回程時,登哈一世突然病逝。在接下來的大公教長選舉中,馬雅巴拉哈被選為新一任的東方亞述教會大公教長,稱“馬雅巴拉哈三世”(Mar Yaballaha III)。他擔任大公教長職位一直到1317年逝世。

在他們離開大都11年後,伊兒汗國阿魯渾汗(Arghun Khan)為與馬穆魯克對抗,在1287年,要求馬雅巴拉哈三世派遣使者,前往東正教的君士坦丁堡及天主教的羅馬,商談與基督教世界合作、對抗穆斯林的可能性。

馬雅巴拉哈三世將此重任委託給他的老師,掃馬遂奉命出使歐洲基督教重鎮。

他先抵達君士坦丁堡,見到了東羅馬帝國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Andronikos II)。其後他又前往羅馬,羅馬教皇何諾理四世(Honorius IV)剛剛去世,其位空缺,無人能給予其明確的答覆。

掃馬又轉道前往巴黎,會見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腓力表示願意派軍與伊兒汗國合作奪取耶路撒冷,以遂十字軍未竟之功。接下來,他又在法國西南部的加斯科涅(Gascogne,今稱波爾多 Bordeaux),見到了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

1288年,回程中,路過羅馬,他見到了新任的教皇尼古拉四世(Nicolaus IV),向其遞交了阿魯渾汗的國書。尼古拉四世允許其留在羅馬過復活節。

在此期間,掃馬主持了東方亞述教會的聖餐禮,受到尼古拉四世的認可,認為“語不同,但禮相同”。5月,尼古拉四世通過掃馬分別向忽必烈和阿魯渾回信,感謝他們對基督教的支持。同時,尼古拉也承認馬雅巴拉哈為東方基督徒的主教長。

 

拉班掃馬西行旅程圖

1289年,掃馬回到報達。他的出使,雖然未能使伊兒汗國同基督教世界,正式建立直接的軍事合作,但使羅馬教廷更相信,各蒙古汗國統治者及元朝皇帝均崇信基督教,因而遣教士孟特高維諾等東來中國,奠立了後來天主教進入中國的基礎。

5年後,1294年,掃馬逝世於報達。

 

註:本文取材於賀宗寧著《歷史的空白》第14章。

作者現居加州橙縣。自1994年起任美國矽谷的民選教育委員16年。多年在華人教會事奉。

 

1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