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介﹕《重識耶穌》(文╱曾思瀚 海風╱譯)

文╱曾思瀚 海風╱譯

本文原刊於《舉目》23期

       《達芬奇密碼》一書似乎是當前美國最熱門的話題,根據這部小說所拍攝的電影也已在各地的電影院上映。如此轟動的現象,使許多聖經學者與神學學者跳上了遊行隊伍前面的樂隊車,從基督徒的角度對這本書以及這部電影作出適當的回應。

        這些作品中最新的一本是《重塑耶穌:達芬奇密碼和其他玄疑小說沒有告訴你的》(註)。 它已與電影在5月19日同步發行。由于作者的好意,我有幸在它問世前,拜讀了這本書最後的草稿。這是一本智力與心靈的宴饗,也是我希望如果我有時間和專業能寫出來的一本書(偏偏我都沒有)。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本出于愛而寫成的書,是作者鑽研一生的心血,只為了一個美好的目標。這是我們期盼了很久的作品。

       雖然已經有其他學者許多出色的作品,但不是有太多作品能達到本書的廣度和深度。本書是由此領域中兩位傑出的學者合著的。華理士(Daniel B. Wallace)以其時代尖端的著作《希臘文法進階》(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而聞名,該書得到許多神學院的採用。他也是國際知名的聖經手抄本專家。

       索伊(M. James Sawyer)則是即將問世的Survivor’s Guide to Theology(暫譯《神學求生指南》)的作者,該書將由校園書房出版社(Campus Evangelical Fellowship Press)譯成中文,緊接著英文版出版。兩人結合了彼此的專業──華理士的新約訓練和索伊的歷史神學訓練;科莫索斯基(J. Ed Komoszewski)嫺熟的寫作風格與新約研究,使這部傑作更值得參考。由于在聖經研究、歷史神學和系統神學間的平衡,使得最後的成品非常出色。當我 愉快地閱讀這本書時,不禁聯想到,還有哪本書能使這些不同領域的專家聚在一起,探討同一個問題呢?

        這本書也很鮮明地反對一個錯誤的信念, 即認為從歷史╱系統神學所得到的歷史正統,與日新月異的聖經研究所得到的新洞見是不一致的。這兩個學科互相合作的結果,為電影《達芬奇密碼》提供了一個完美的答案。讀者不應認為這本書只是對這部電影的回應而已,它所作的要遠大于此。這部電影只是這本遲來的護教作品的起點而已。

        以邏輯的風格,本書從耶穌的起源開始談起。藉著查考其來源,本書列出了有效來源的標準,也對其他無效的來源進行了對比。然後,它開始鑒別並描述歷史上的基督。最後,它的討論並不限于聖經,也討論了基督教與古代類似耶穌故事的虛構神話。

       本書的整体論證證明了《達芬奇密碼》的倡導者布朗(Dan Brown)所提出的論證,不過是讓舊模型穿上新衣。一旦把外衣剝除了,只會讓人看見裡面的核心都是老舊陳腐的。我們可以用本書一開始的敘述來總結:“嘗試重塑耶穌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為了不讓讀者誤會本書不過是對一個老問題的老舊解答之重新包裝,作者採用了新的和舊的研究,並且以一個新方式來說明這個老 問題。藉著暴露這些問題的本質(即,穿上了新衣的老舊論証),作者消除了圍繞著布朗的書的神話光環。作者成功地証明了以下的論點﹕

        第一、 對聖經來源的疑問並非新事。作者正確地使用了歷史的方法,而不是神學的方法,以避免採用一個先驗的進路來看聖經。他們將聖經當作任何其他的書,來証明它 “不只是另外一本書”。這個進路真正有趣的地方是他們刻意或潛意識地証明了懷疑者也同樣使用了一個神學的進路來否認歷史文件的歷史性。

       其次,在檢視口述理論時,作者正確地特別注意到第一世紀口語溝通的重要性和其處境。這樣作的結果是,他們成功地揭穿現代人的心態──認為印刷的報刊會比較正 確,因為古代人依賴的是記憶,而不是寫下來的文字。讓現代人驚訝的是,古人憑著記憶,回憶的能力反而更強。從我個人對口述理論(延伸自人類學對部族口述) 的研究,作者的主張是正確的。這個方法本身與它所傳遞的信息同樣重要。

        第三、對於那些在學院中學習的人來說,作者最大的貢獻是他們有能力 在每一個論點上回應耶穌學會(Jesus Seminar),即對歷史的耶穌一般性的研究。耶穌學會提出了許多對經文具挑舋而有趣的問題,但他們的方法論並非毫無漏洞。本書作者的寫作,頗能直接、 誠實地和他們的方法對話。面對方法論的議題,直接與誠實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在對聖經經文與正典的討論上,我們就能真正看出華理士對新約 手抄本的專業知識以及索伊在歷史神學的精通。這些資訊對一般平信徒來說,通常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然而,作者們使用活潑的例子與平常的語言,成功地將這個 議題簡化了。即便如此,我發現某些地方對一般讀者來說,還是太過技術性。這不是說破解一些技術的層面是必要的,而是說一般讀者如果願意涉入更深,將會得到 適當的回報。

       第五、作者們以一個具說服力的方式反駁懷疑者對基督神性的反對──藉著提供他們“基督神性”的証據來描述耶穌,以及前尼西亞 教父們的看法(按﹕集中討論耶穌神性問題的尼西亞會議是在主後325年召開的)。如此,他們証明了懷疑論者比那些明白耶穌是神的人,必須運用更多“自 由”,即添加許多經文沒有的意義來解釋聖經。

        第六、作者們討論了一些許多福音派人士不敢碰但卻很吸引人的話題,就是異教的神與耶穌故事間 雷同的部分。作者們提供了一個比普通護教學更好的服事,就是再度指出懷疑論者的解經問題。我認為從解經,而不僅僅是從“証據”來論証的妙處,是能深入問題 的核心,而這是現代主義者的模式(modernistic paradigms)所無法處理的。作者對批評者宣稱基督教是受到異教神話的浸淫,並未讓步。他們成功地証明,那些批評是受到基督教影響的異教神話要打擊 基督教所提出來的。靠著解構這些懷疑論者的方法,他們在後現代懷疑論者實際的遊戲中打敗他們。這本書為護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模式。

       這本書總体的價值不只是一些資訊(雖然這些資訊很重要)。作者的方法才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他們公平地使証據說話,此智力上的誠實,是本書強烈透露的信息。

       根據本書的整体論証,作者們從根基上給了我們一些真正有益的洞見。他們指出此庸人自擾的根源,是美國社會對聖經的無知。當無知伴隨著懷疑,其混合的產物就是 致命而具爆炸性的。這是對所有相信基督教的研究者一個偉大和明智的警告,要他們繼續以敬拜的態度進行研究。躲在書本的象牙塔中,或改寫昨天的講義,都不是 辦法。

        新的研究,如同這些細心的學者所顯示的,証實、堅定了,而不是摧毀了我們對教父們的信心,特別是當透過信心的眼鏡所作的詮釋時。雖 然古典的作品如麥道衛(Josh McDowell)的《鐵証待判》(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對持現代主義立場的聽眾仍有其地位,本書所處理的是當前最新、最熱門的議題。從某方面說來,它補充了《鐵証待判》所遺留下的巨大的研究漏 洞。在許多方面,它超越了《鐵証待判》的有效性和其方法。它的價值在未來仍會持續。

        在讀完全書之後,我認為它對教會和學術界提供了一個很 重要的服事,在未來的日子會是一個資源,因為它整合了許多不同的專業訓練。這本書為有關耶穌的問題提供了整全(one-stop)的解答。我希望它能被翻 成中文,因為它會取代許多老舊的有關耶穌的護教作品,這些作品已無法搔到後現代懷疑論者的癢處。老式的回答是蒼白而不相干的。因為它們不再能引起世俗的人 文主義者的反應。如果這本書沒有被翻譯,英文版也是相當容易明白的。每一個能閱讀英文的基督徒應該細嚼這本書提供的論証。作為一個稍有見識的讀者,我必須 恭賀作者,這真是一本好書。

註:暫譯。Daniel Wallace, M. James Sawyer, J. Ed Komoszewski, Reinventing Jesus (forthcoming; Kregel, 2006).

作者為英國雪菲爾大學哲學博士,主修聖經研究。目前任教于海外神學院,主授新約。

編者按:讀者可參看本文作者在2004年12月第68期《海外校園》對《達芬奇密碼》一書的評論:〈似幻似真──評《達芬奇密碼》〉。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