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韵随想——贝多芬的交响人生(一)(黄奕明)2022.05.02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2.05.02    

 黄奕明

贝多芬9首被视为经典之作交响曲,主要分为两组:1)一、三(英雄)、五(命运)、七、九(合唱)是大型的突破性作品;2)二、四、六(田园)、八则是幸福洋溢的篇章。

其实他并未给任何作品加上标题,也只有田园交响曲沾上了一点标题音乐的边,其他的作品都是为“绝对音乐”而创作的!我们可以从他的单数交响曲中看看他的人生,并从中思想生命的意义。

盗火的乐圣(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

(海外读者可观看↑视频;中国大陆读者可观看↓视频)

贝多芬的第一号交响曲于1800年在维也纳皇家宫廷音乐会首演,当时他才30岁,已发表过许多作品而享誉于乐坛。

此曲的第一主题可与莫札特《朱彼得交响曲》起始的乐句相比拟,其实他模仿了海顿在快板前面加一段前导的缓慢导奏,以作为一个宣导。也就是说,贝多芬的第一号交响曲,虽受到莫札特与海顿的影响,但加以他特有的激烈力量与热情,仍然具有独特的风格。

除了乐器与乐型处理法极其复杂外,本曲更是为贝多芬其他8首光芒万丈的交响曲奠定了基础。

Adagio molto – Allegro con brio
第一乐章:充分的慢板-灿烂的快板

一开始就以特别的不稳定和絃开始,仿佛在不安当中寻求解决,直到转进快板的主部后,显露出青春明朗的亲切音调,如同白昼光辉耀临着整部交响曲,前进到效果强烈的发展部而结束本乐章。

为什么我用“盗火的乐圣”来形容这个时期的贝多芬呢?因为就在此时期,他也创作了一出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其序曲中的快板乐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gxkNXUqHao),与这第一乐章十分神似。我想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神童,对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应该有相当的自觉。他正是为凡人盗火的那位音乐的普罗米修斯!(编注)

(海外读者可观看↑视频;中国大陆读者可观看↓视频)

英雄的葬礼(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

(海外读者可观看↑视频;中国大陆读者可观看↓视频)

在贝多芬的心目中,那个叱吒风云屡建奇功的拿破仑,是位树立自由精神,
解放人类的新时代英雄。因此贝多芬将他的敬仰转化成音符,创作了第三号交响曲,欲呈献给拿破仑。

但不久后,突然传来拿破仑自立称帝的消息,这使得贝多芬感到愤怒与绝望,并把已写好“献给拿破仑”的乐谱封面给撕了,另题“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英雄交响曲”献给罗布可契公爵。在这首交响曲中,贝多芬首次突破了交响曲既有形式的藩篱,建立起个人的风格。乐曲气魄恢宏如狂风疾雨般,呈现出热情澎湃的情感怒潮,并交织出在黑暗与绝望中疾呼的勇气与抗争,以及光辉荣耀的胜利。

此交响曲被誉为音乐史上最高杰作,同时也是贝多芬的交响曲开始迈入成熟的阶段。作品中所表现的音乐情感,热情与温柔,愤怒与幽默,人间的一切喜怒哀乐,都被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

Marcia funebre. Adagio assai
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

这是“英雄”最著名的乐章,贝多芬标为《葬礼进行曲》。在此之前,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都被安排优雅曼妙的慢板,但贝多芬却在此以厚重深沉的送葬进行曲为手法,表达肃穆的情绪。

双簧管与小提琴奏出哀伤的气氛,随后低音管与各项乐器先后加入,有如在嗟叹往日的美好时光。在进入发展部之后,虽然仍保持着一贯的气氛,主题却产生了变化。

这段是为一位勇敢战死的英国将军而作,但贝多芬在拿破仑逝世之后,也曾表示过是预言拿破仑之死而写的。

“英雄的葬礼”埋葬的不仅是拿破仑,也是对人世间英雄崇拜的反讽。更深刻地说,是对英雄神话的埋葬,包括贝多芬自己。他似乎也预见自己的悲剧英雄性格的下场!

命运的叩门(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海外读者可观看↑视频;中国大陆读者可观看↓视频)

第五号交响曲的特征,在于那强而有力,象征“命运叩访”的四个音动机,
并在他的巧妙安排下,将之无限延续,贯穿全曲,引出了无懈可击的完美结构,使倾听者感到一股无可言喻的震撼与感动。

贝多芬曾向他的弟子说明写作动机:命运来敲门的声音就是这样。因此这首交响曲遂被题名为《命运》。在贝多芬的9首交响曲中,此作品不仅演奏次数居世界之冠,其受欢迎程度更是首屈一指,堪称永恒的交响曲。

Allegro con brio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

由最初的4个音符开始,以这动机不断地重叠堆积,做出紧迫的乐章,直到法国号奏出断然的音乐后,弦乐才歌咏出瑰丽的第二主题。最后在剧力万钧的结尾部,壮大地齐奏断然地结束。

“命运的叩门”是不是牵强附会呢?其实他下笔写这首曲子是与英雄交响曲同时开始,后来谈恋爱写了第四号交响曲;失恋和耳疾的打击,则迫使他退隐山林,写作了第六号田园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是与第六号同时首演的:贝多芬控诉命运的无情,并且宣告自己永不屈服!

死神的脚步(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B29gKpZGRs

(海外读者可观看↑视频;中国大陆读者可观看↓视频)

第七号交响曲完成于1812年,距第六号交响曲完成期间约有4年。

我们都知道,在这段期间,正是贝多芬音乐生涯中最灿烂丰富之时,可说是他创作一系列交响曲中,最长的突破阶段。此时贝多芬已42岁,作曲技巧更趋圆熟之境。本曲在1813年首演时,获得空前的成功,佳评如潮,尤其第二乐章忧伤的色彩极为浓厚,深切而扣人心弦,甚至应观众要求再次重奏。

此作品豪放雄浑,具有丰富的节奏感,华格纳称此曲是“舞蹈的神化”,李斯特则评为“节奏的神化”,这些正道出了第七号交响曲中,跃动的节奏和绚丽的色彩,有如蓬勃充沛的生命力,全曲充满著一片欣欣向荣的焕发气息,令聆赏者感到无比强烈的振奋。

虽然它没有引人注目的副题,以致于不如第三、五、六号交响曲般普受欢迎,但只要听过后,仍可以发现本曲具有无懈可击的完美,以及贝多芬那鬼斧神工的独具匠心。可见其价值,绝不在其他乐曲之下。

Allegretto
第二乐章:充满著死亡意味的稍快板

带有葬礼进行曲的风格,旋律不快曲调简单,但舞蹈的节奏感随着旋律不断放大。结尾部分,情绪渐渐平复和缓,导入即将来到的欢愉。

“死神的脚步”并不夸张,在第一乐章“酒神之舞”之后,欢乐与恐惧的对比,在第二乐章中展露无遗。对死亡的恐惧与对生命的眷恋,交织出对短暂人生无奈的叹息!对比于“英雄的葬礼”,这个乐章更多刻画临终的场景。

欢乐的升华(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海外读者可观看↑视频;中国大陆读者可观看↓视频)

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不仅是他的最后代表作,更是其独创性达最高潮,且淋漓尽致地歌颂出他对人类之爱、上帝之爱、自然宇宙之爱。

本曲最为人熟悉的,当属以席勒的诗《快乐颂》为结尾,成大型管弦乐四声独唱及合唱的第四乐章。

乐章一开始,以奇异的嘈杂乐声为导奏,再进入低音弦乐的抒情旋律,而后再缓缓由混声四部合唱,导入第九号交响曲的最高潮——快乐颂大合唱部份。最后在速度与力度逐渐增强,高唱“百万兄弟们,相拥互抱吧……“热情地划下完美句点。

谈及此曲,值得一提的是,首演时由贝多芬担任指挥,并获得满堂如雷掌声,但已是全聋的贝多芬却默默地背对听众,丝毫未曾感受到人们给他的喝采,最后还是由女低音歌手的暗示才面向观众致谢,这段故事至今仍令人有说不出的动容。

然而在音乐史上,将合唱融入交响乐中的作法,却是空前的:器乐与声乐交融于一体,显得如此雄浑庄严,与充满生气。虽然后来也有不少人尝试如此的曲式,但都不及贝多芬来得精采。

Presto
第四乐章:急板

4/4拍。是贝多芬最受瞩目的交响曲乐章,也是整部作品的精髓,席勒的《快乐颂》即被安排于此。冲击、革命、挑战、欢欣、希望、鼓舞,贝多芬毕生的菁华尽在此乐章中。

“欢乐的升华”,似乎是贝多芬晚年的自我救赎?与庄严弥撒曲同时期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仿佛将贝多芬从俗世升华了!曲终所歌颂的是一位以爱为本的上帝,也是全人类的父亲。

结尾

综观贝多芬短暂的一生,他只活了56岁,其中所经历的,也不过是劳苦愁烦!他是个人文主义者,不肯轻易向命运屈服,然而悲剧英雄的孤高性格,还是使他抑郁而终。

在面对生命的终点时,我们都会问,到底有没有一位上帝?祂是谁?祂是威严公义的还是慈爱怜悯的上帝?我们的去处又是哪里?天堂还是地狱?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就是耶稣基督。只有对这位慈爱上帝的信仰,能使我们脱离命运的纠缠。

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用一句话来总结贝多芬的一生:经历痛苦后的欢乐。但是人终究不能自救,痛苦不能,欢乐也不能!“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只有对主耶稣基督的信心才是通往永生之途,相信祂,你也可以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交响人生!

编注:普罗米修斯的意思是“先见之明”,是希腊神话中的神明之一。他看人类因无火而生活困苦,不惜触怒宙斯偷火,因此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每天有一只鹰去吃他的肝,肝再每天重新长出,所以日日承受被恶鹰啄食肝脏的痛苦。直到几千年后,为赫拉克勒斯解救。

【编按】此文为贝多芬的交响人生系列(一)。第二篇可移步:《悲苦中的诙谐与欢快——贝多芬的交响人生系列(二)(黄奕明)2022.07.04》https://behold.oc.org/?p=5627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