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苦中的詼諧與歡快——貝多芬的交響人生系列(二)(黃奕明)2022.07.04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2.07.04

黃奕明

 

【編按】此文為貝多芬的交響人生系列(二)。第一篇可移步:《靈韻隨想——貝多芬的交響人生系列 (一)》 (黃奕明)2022.05.02》 https://behold.oc.org/?p=55648

 

貝多芬9首被視為經典之作交響曲,主要分為兩組:(1)一、三(英雄)、五(命運)、七、九(合唱)是大型的突破性作品;(2)二、四、六(田園)、八,則是幸福洋溢的篇章。

其實他並未給任何作品加上標題,也只有田園交響曲沾上了一點標題音樂的邊,其他的作品都是為“絕對音樂”而創作的!我們可以從他的雙數交響曲中看看他的人生,並從中思想生命的意義。

 

詼諧的精靈(第二交響曲第3樂章)

(海外讀者可觀看↑視頻;中國大陸讀者可觀看↓視頻)

貝多芬的第二號交響曲於1803年4月5日在維也納的維也納劇院(Theater an der Wien)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

差不多在那個時間,貝多芬才知道自己的耳聾逐漸加重,而且不可逆轉。這對他打擊很大,他開始擔心起自己的社交和職業生涯。稍晚些他寫了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遺書》,甚至企圖自殺,但對音樂的追求使他接受了生活。該作品的力量和歡快的氣氛,可能是貝多芬在逆境中所尋求的一種慰藉。

當時的評論家站在海頓和莫扎特交響曲的標準上,稱該作品“值得注意的一部大作,有著罕見的深度、力度和藝術性”,技巧較高,篇幅長;該作品對樂器的運用確實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尤其是對管樂器的強調。

Scherzo: Allegro
第3樂章:諧謔曲:快板

貝多芬在第3樂章沒有使用傳統的小步舞曲,而是用節拍相同、風格卻大相徑庭的諧謔曲。這一歷史性的舉動後來成爲了慣例。主題快而有力,但並不粗魯,被白遼士稱讚為“永恆的光榮、愛與熱情”,並比喻為仙王奧白朗手下的精靈。

該樂章調性和配器都多有變化。包括一段專為雙簧管和巴松管的四重奏而作的曲調,還加上了典型而有趣的奧地利舞曲。第5樂章裡的5個音組成的節奏也在一個插段重現。結尾直截了當地進入第4樂章。

為什麼我用“詼諧的精靈”來形容這個時期的貝多芬呢?

因為此作品創作於貝多芬非常不順利的時刻,但還有著撫慰般的優美和喜劇般的幽默。這首交響曲是我在大學時期私下學習指揮的第一部作品,極簡的動作與對不同樂器聲部的提示,對初學者也是個挑戰。

很難想像他在逆境中所尋求的一種慰藉,會在音樂曲風上如此表現。我想貝多芬作為一個音樂先知,對自己與生俱來的使命,應該有相當的自覺。他正是仙王奧白朗手下的那位詼諧的精靈!伯恩斯坦與維也納愛樂的演出是絕配,他是指揮界的老頑童,對節奏與風格的掌握最精準。

 

溫柔的少女(第四交響曲第2樂章)

(海外讀者可觀看↑視頻;中國大陸讀者可觀看↓視頻)

羅伯特•舒曼評價它:“兩座北歐大神之間的溫柔希臘少女”,以和前後的《英雄》和《命運》作對比。

貝多芬的第四號交響曲首演於1807年3月,在弗朗茨•約瑟夫•洛科維茨親王家舉辦的一場私人音樂會上。同時也首演了貝多芬的《寇裡奧蘭》序曲和第4號鋼琴協奏曲。第一場公衆首演則於1808年4月13日在維也納舉行,由貝多芬親自指揮。

在1806年的5月,貝多芬和特雷莎公主訂婚,其安寧和愉快的心境在第四號交響曲中留下了蹤影。可惜的是,到了1810年5月,貝多芬放棄了與特雷莎結合的一切希望。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也曾稱此作品“保存了他人生中最明朗日子之芬芳”。這種評價有其中肯之處,因爲該作品相對而言較爲柔美、清新,沒有悲傷的動機和宏大的建構。

但實際上,該作品樂章的主題大多都音量大、情緒激烈,有著“雄性”的感覺。即使是慢樂章中,也有貝多芬式的強有力特強樂段。因此,第4號交響曲綜合了如歌的、優美的與狂歡的、衝動的兩種元素]

Adagio

第2樂章:柔板
該樂章主要由小提琴奏出平靜、如歌的第1主題,伴奏則有著放鬆但持續的律動感。第2個主題是單簧管獨奏,有些憂鬱的情調;在整個樂隊重申此主題時,情感愈發強烈。法國作曲家埃克托•白遼士亦形容此樂章是“純潔如天使般,難以抗拒的柔情蜜意,然而奇妙的藝術在加工期間完全消失”。

“溫柔的少女”描寫的不僅是特雷莎公主,也可能是貝多芬心中那位“永恆的愛人”。更深刻地說,是對愛情與幸福的憧憬,貝多芬似乎也預見了自己的悲劇?

我是在巴黎音樂院研習指揮時,演出過這個慢板樂章,那也是我人生中否極泰來的一段時期:從初戀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遇見我的妻子並開始約會。我當時仍然對於愛情與幸福懵懵懂懂,更多是對命運交響曲的強烈體會。

現在回想起來,才知道青春的可貴!小克萊巴與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的演出是經典詮釋,我們所有學指揮的人,都要看這個錄影朝聖一番:他的指揮有如庖丁解牛,恰到好處。除了對音樂的深入瞭解,個人的高貴氣質也成就了樂團的溫暖音色。

 

田園的風光(第六交響曲第2樂章)

(海外讀者可觀看↑視頻;中國大陸讀者可觀看↓視頻)

第六號交響曲,是貝多芬在1808年創作的5樂章交響曲,於12月22日的音樂會上首演。這部作品的特徵,在於模仿了自然。各樂章都有小標題,具有自然主義傾向的的聲響效果,對於交響樂形式和結構的開創性變革,都大大提升了標題音樂的地位。

他在1808年夏天的書信中說:“我在灌木、大樹、草坪和岩石間行走的時候,是多麼快樂啊!因為樹叢、花草和岩石,都能給人以共鳴。”人們在他1803年的筆記本中找到了這樣的話:“河愈大,調愈沉”,說明他通過觀察自然汲取靈感。

Szene am Bach. Andante molto mosso
第2樂章:小河旁邊之情景。甚慢的行板

開頭弦樂器演奏出一個模擬流水的動機;大提琴部分有所分工,只有兩位樂手演奏流水動機,其餘的與低音提琴一同作撥弦的伴奏。該樂章緩和、寧靜,描繪了作者陶醉於小溪邊美麗景緻時的感受。

尾聲從第124小節開始。樂章結尾處(第130小節)有一個由3種木管樂器演奏的華彩段,模擬了3種不同的鳥叫聲。貝多芬在樂譜上作出了標示:夜鶯(長笛)、鵪鶉(雙簧管)、布穀鳥(單簧管)。

我在大學時就多次演出此曲,自巴黎返國後,任教於臺北教育大學音樂系,也曾指揮管弦樂團在國家音樂廳演出。一般大眾因為迪士尼卡通“幻想曲”中的動畫而熟悉此曲,潺潺流水的模擬,的確開了標題音樂的先河。

但是沒有幾位指揮家能做到一氣呵成。慕辛格與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的錄音,是唯一讓我驚艷的:樂句之間的銜接無有斷續處,速度如行雲流水。當我自己造訪維也納,在森林裡散步時,才知道這些德奧作曲家沒有其他娛樂,而是在散步時沉思,其天籟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花香鳥語都是上帝的創造,貝多芬也只是把它記錄下來罷了!

 

音樂的玩笑(第八交響曲第2樂章)

(海外讀者可觀看↑視頻;中國大陸讀者可觀看↓視頻)

第八號交響曲是貝多芬於1813年創作的4樂章交響曲。

此作品中的許多樂段被認為是音樂玩笑。霍普金斯舉了一些例子:例如首樂章36小節巴松管對主題動機的模仿,第2樂章的“節拍器出故障”,第3樂章小步舞曲突然變成二拍子,以及末樂章呈示部結尾處仿佛在猶豫是否應當反復。

貝多芬當時聽力每況愈下,但依然堅持指揮首演。在首演上他十分投入,在強處幾乎跳到空中,弱處又誇張地蜷起身子。不過據說樂隊並未遵照他的指示,而是基本跟從首席小提琴。首演後,聽衆與評論家的評價都良好,但卻不如第7號交響曲熱烈。

Allegretto scherzando
第2樂章:諧謔的小快板

雖然速度較快,卻擔當該交響曲中“慢樂章”的角色,儘管並非傳統的那樣抒情而富有歌唱性。該樂章情緒輕鬆幽默,速度相對一般慢樂章而言也較快。與第7號交響曲第2樂章一樣,此樂章以一個6-4和絃開頭,但更多的是起到玩笑一樣的效果。

木管樂器不停地斷奏連續的16音符節奏型,並一直固定地進行,貫穿整個樂章。普遍認為,此固定節奏是對節拍器的戲仿。第2主題有一極為迅速的64音符動機,也許與一個有些故障的節拍器發出的聲音相仿。該動機在尾聲末部再次由樂隊齊奏。

我雖然研習過這首交響曲,卻從來沒有演奏過,這首作品被夾在第7與第9交響曲中間,卻像個珠玉小品,可以感覺到他的童心未泯。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曾多次灌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是經典中的經典!

 

結尾

綜觀貝多芬短暫的一生,他只活了56歲,其中所經歷的,也不過是勞苦愁煩!即使是短暫的幸福,也只是過眼雲煙,彷彿生命只是一場玩笑,必須用諧謔的態度去看待?恐怕要等到第9交響曲的歡樂頌響起。他才終於找到了救贖!

 

作者曾留學法國巴黎,現在休士頓牧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