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校園》――恩典的管道
滕近輝
《海外校園》,對我來說,是極少數我每期必定詳閱的刊物之一。在每期裡面,都讀到不少活生生的對基督信仰的心路歷程,充份彰顯基督生命的大能,全無八股味道,而是真實人生經歷的活潑見證。我不是刻意的要去讀,而是被吸引著讀下去──由首頁到末頁。
在另一方面,該刊也提出在科學範圍內,一些與基督教信仰有關問題的討論,介紹了值得注意的論據,引起嚴肅的思考與分辨。
我由衷的向《海外校園》表達深深的欣賞,及對父神的感恩。
本文原刊於《海外校園》55期,2002年,原文鏈接http://ocfuyin.org/oc55-37。
編註:滕近輝牧師是華人教會極受敬重的資深牧者,神學教育家,曾任宣道會聨會主席,建道神學院院長等職,2013年12月19日安息主懐。
無遠弗届
柏有成
[海外校園機構]即將30嵗了!向神感恩。我是《海外校園》的忠實讀者,至今仍保留了早期《海外校園》的印刷版。記得當年我在加州聖地雅歌沙克生物學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時,就經常影印《海外校園》的文章與慕道朋友們分享。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章之一,就是段永輝弟兄撰寫的《禘與禋祀》(註:《海外校園》第6期,原文鏈接http://ocfuyin.org/oc06-18),文中引用中國古典文獻並參照聖經,來闡述中國人所不認識的那位上帝。我個人認為這篇文章神似《使徒行傳》17章,保羅在雅典引用希臘文化的經典來宣講福音,帶領雅典人認識這位“未識之神”。
近年來我在華人學生學者的福音營會中宣講基督,也經常引用蘇文峰牧師在1994年12月所撰寫的《獨特的基督》(註:《海外校園》第8期,原文鏈接http://ocfuyin.org/oc08-16),這是另外一篇好文。蘇文峰牧師在這篇文章中以樸實的筆蘊,將獨特的基督娓娓道來,文章中引用歷史學家Herbert George Wells對於耶基督的觀點,發人深省。
蘇文峰牧師在這篇文章的結尾引用林語堂先生的信仰心路歷程,更是擲地有聲。因為1989年我在康乃爾大學讀書時,當時是一名心高氣傲的慕道友(其實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愛慕真道,是校園查經班的同學們擡舉我了),為中國文化的傳統而自豪。於是當年查經班的學生主席就推薦我閲讀林語堂先生的《信仰之旅》,這本書帶入了日後福音在我心中發芽的契機。
所以,每次讀到蘇文峰牧師的這篇文章,心中總是一股暖流,知道這是神的恩典,而文字的影響力是如此的無遠弗屆,誠如《海外校園》所強調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喚之以靈”,這是每位基督徒作家應當遵循的典範。願神繼續使用[海外校園機構]以文字來忠實地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祝海外皆弟兄,校園即國度!
作者現為基督使者恊會會長。
我生命中的天使
小剛
不知為什麼一想到蘇文峰牧師和師母,我會有流淚的感覺,他們是天使,雖然30年間我們見面的機會並不多。
我還保留著將近30年前蘇牧師師母給我的親筆信,那時剛剛來美、剛剛信主,我在餐館打工,還在和耶穌初戀。我每天會將一疊菜單上油膩膩的小抄帶回家,然後就變成了一篇一篇文章。蘇牧師曾經這樣誇我“您的作品體會極深刻,對信主的描述迥然與凡俗不同,是極佳的作品。”我當時有點飄飄然。想不到10年後“海外校園”為我出了一本小書《心裡揣著一團火》,把與主初戀的情書統統都收集在了裡面,蘇牧師為之寫了序言。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看當初自己寫的東西還會哭。
信主半年我就奉獻自己,蘇牧師師母鼓勵我讀神學,默默地幫助我申請獎學金,有些事情太過“超然”直到今天都是一個謎。我也不想多問,知道是神感動他們就好了。後來當我妻子梅影也獻身,成為我的同窗時,蘇師母特別來信,以自己跟隨蘇牧師傳道的經歷,鼓勵梅影不要懼怕,以神的信實為糧。並說她的父母也曾經擔憂反對,後來卻為他們能一起走上服事主的道路感到驕傲。
還記得在一次聚會中,蘇師母告訴梅影,為編輯《海外校園》雜誌,他們苦於不甚了解中國留學生、學人的成長經歷,蘇牧師特地花了許多時間去看大陸出的書籍和電視劇。我們從來就知道自己是被寵愛的。
拓荒牧會3年後蘇牧師就組織按牧團為我按牧,還出錢為我預備牧師袍。當牧長們把牧師袍披在我身上時,我不禁想到了以利亞的外衣。
記得那年應聘印城華人教會,時間差不多拖了一年,最後教會提出還需要一位當年為我按立的牧師,再寫一封郵寄的推薦信。都整整15年了,按牧團中有的牧師已經被主接去。然而蘇牧師接到我的電話一口答應,其實他第二天就要遠行去海外,還急著為我寫信趕郵局。
牧會很忙,但“海外校園”的邀稿我從不推託。對我來說,《海外校園》不只是一份雜誌,蘇牧師師母也不只是一位傳道人,他們是神安排在我們生命中的天使!
作者為印城華人教會主領牧師。
編註:《心裡揣著一團火》歡迎向[海外校園機構]訂購,電話:310-328-8200,電郵:order@oc.org。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