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2.11.28
廖啟宏
一轉眼,2022年已經到了年末的感恩和聖誕佳節。今年的感恩節感覺格外心酸和諷刺,因為肆虐全球3年的疫情雖然漸漸緩和,但依然還沒有完全離開我們;世界的經濟和我們的生活,也沒有如預期般地回到正常狀態。
面對自己
全球經濟的蕭條、股市的震盪、前景的不確定、戰爭造成的影響、這些都一再地使我們灰心喪膽。每天看到新聞,世界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又一個的壞消息。這種無力感就像在漩渦中的人一樣無力逃脫,只能眼睜睜看著不同的災難衝撞著我們所認知的正常生活。
常人在世,只不過圖個安穩。但是如今世上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
平均而言,美國戰後每5年就會發生一次經濟衰退(註1),而每次經濟衰退的原因不一,沒有規律可言。另外自19世紀初以來的統計,全世界的戰爭不到兩年會發生一次(註2),每次發生地點也各不同。在這一切的動盪之中,人往往顯得身不由己,也無能為力,因此一生安穩妥當似乎也是個奢望。藉一句流行語來說:“不出意外的話,就要出意外了。”
除了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災難和苦難對我們的信仰也是個試金石。
沒有人在經歷過苦難之後,信仰光景還會保持原地不動。在經歷了3年的疫情、經濟的動盪、地緣政治的詭譎後,我們的信仰又是如何呢? 苦難使我們失去對上帝的信心嗎? 抑或是讓我們更親近上帝呢?
更貼切地說,苦難其實是把鋒利的刀刃,把我們宗教的外衣無情地脫去,並對著我們的靈魂深處提問:“你相信甚麼?”與其說苦難把我們推向上帝、或是遠離上帝,倒不如說苦難是上帝手中的一個工具,讓我們透過它,能夠更清楚面對真實的自己。
靈魂拷問
相對於苦難,我們更喜歡順境與豐富。
通常人處在豐富時,認為自己甚麼都懂了,都通透了;或許更認為自己的豐富是靠著自己的本事,靠自己正確決定賺來的。基督徒在順境的時候,時常表面上說:“感謝上帝!”但內心卻說:“看我多有本事!”但是反過來說,人在經歷苦難的時候,不會首先檢討問自己,反而會質問上帝:“Why? Why me?”
雖然我們人都喜歡平安穩妥,但是上帝在聖經裡已經告訴我們:苦難是世上不可避免的。正如上帝對犯罪的亞當說:“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創》3:17)
其實我們所厭惡的苦難,都是上帝所允許的。這些苦難,使我們這些有罪的人,活在這個受咒詛的世上,讓我們看清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讓我們期盼著更美好的家鄉。所以苦難的終極其實是指向是上帝的榮耀。
在《約翰福音》第9章中,門徒看到一個生來瞎眼的人,七嘴八舌地問耶穌說這人是自己了犯罪,還是他父母犯了罪?但是耶穌卻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參《約》9:1-3) 接著耶穌就醫治了他的眼睛,使人啞口無言,藉以彰顯上帝的作為和榮耀。
換句話說,患難本身是上帝的工具。上帝透過這個工具,對我們發出靈魂的拷問。當它臨到基督徒身上時,我們的信仰會受到挑戰,甚至我們的世界觀會經歷崩塌。但是在受到挑戰、經歷崩塌之後,所剩下的,是貨真價實、沒有偽裝的自我。正如約伯在失去一切所有之後,他的宣告:“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伯》19:25)這 顯示了約伯對上帝的信心不是建立在家道豐富,而是建基於自存永存的上帝身上。
使徒彼得深深瞭解苦難的益處。他在堅守正道、受盡逼迫患難後,鼓勵亞細亞的信徒:“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贊、榮耀、尊貴。”(《彼前》1:6-7)
彼得深深瞭解苦難本身是個試金石,它可以奪去財富、名譽、頭銜、人際關係,但奪不走信徒的信心。也就是說,當我們經歷過這些苦難或低谷後,我們所展現出來的才是真正的自我。因為當我們甚麼都沒有的時候,我們也才能誠實面對自己的景況,並定睛於上帝。
屬靈的“均值回歸”
在經濟學和金融學理論中,有“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這個概念。簡單地說,就是無論是經濟狀況或股價,都會受到短期消息面的影響而表現超出或低於它們應有的真正水準或價值(均值)。但是就長期而言,這些短期的正面或負面消息影響終將消逝,經濟狀況或是股價一定會回到真正的實際狀態。這種回歸的狀態就稱為均值回歸。這種過程也被稱為金融界的物理現象,因為任何隨機發生的事件,其影響力都會隨著時間而減弱。這些數據點與長期平均值的差距則稱為“偏離值”(deviation)。
若把我們真實的屬靈狀態,當作我們屬靈的“均值”的話。那麼苦難、逆境或低谷,就可以看作“均值回歸”的過程。因為我們在安穩平靜時,世界所賜給們的的權勢地位、在教會中的服事、眾人稱讚的言語、事工的規模、人際關係、以及宗教儀式,都是疊加在我們屬靈狀態之上的“偏離值”。但是在苦難出現之後,這些世界的、人為的、宗教的“偏離值”,將逐漸剝離消逝。
當我們甚麼都失去的時候,還剩下甚麼呢?
正如過去3年以來,疫情所帶給我們的,是分離、猜忌、冰冷的人際關係。但是也硬生生地將我們從舒適的教會經驗中抽離出來,讓我們能夠真實地面對自己,並且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心中盼望的緣由是甚麼?”因為我們頓時發現:我們以為可靠的人際關係、教會經驗、事工成就,都可以在一瞬之間消失殆盡。
若我們的信心是建基在這些事上的話,我們將發現我們的“屬靈均值”竟是如此的蒼白無力;原來我們信的不是基督,而是教會的權力、團契聚餐或是人的稱讚。但是對於那些真實將信心建基在基督裡的,反而會發現他們的“屬靈均值”是無比堅韌。正如保羅所說:“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4:16-17)
聖經記載了許多屬靈“均值回歸”的例子:
•摩西是在埃及宮中長大的希伯來人,但是因他一時的血氣,上帝將他的風光富貴都剝奪殆盡,在何烈山焚而不燬的荊棘中與上帝相遇,認清了自己的身分、接受了上帝的任務。
•以利亞在風光對決、消滅了450位巴力先知後,竟然被耶洗別下令追殺,灰頭土臉地踏上逃命的路途,一度求死,最後在崩山碎石後的微小聲音與上帝相遇,得到上帝親自的安慰,並繼續接受上帝的差遣。
•主耶穌忠心的眾門徒原本認為耶穌在稱王之後,可以雞犬升天,封官晉爵。但是在耶穌基督被捉、遭鞭打、被釘十字架時,卻四散逃亡……直到耶穌親自顯現,打破他們原本對彌賽亞的錯誤預期,堅固了他們在基督耶穌裡的位份和使命。
•保羅原本是迦瑪列門下的高徒,法利賽人中的法利賽人,有著受人景仰的社會地位,但在大馬士革的異象後,他放棄所有的地位、權勢、眾人的景仰和稱讚,變成一位受毀謗、受羞辱、遭鞭打的上帝的僕人。
經歷屬靈“均值回歸”的保羅,終能對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說:“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6:10)
還剩甚麼?
筆者在教會多年,曾參與負責的事工相當繁重,但卻也甘之如飴。不料在疫情期間,經歷了屬靈的“均值回歸”的過程:一些人因為心中的不安全感和忌妒紛爭,利用我對他們的信任,在教會裡面毀謗、讒言、爭競、拆毀……令我心灰意冷,無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驟然卸下所有事工。
之後,上帝對筆者提出了靈魂拷問: 你的“屬靈均值”為何?當這些事工都失去時,你還剩下甚麼?過去是否因為事工的忙碌,而掩蓋了乾渴的心靈?
我發現自己多年來在教會中靈命沒有被餵養、生命沒有被造就。只是用忙碌的事工,一件一件疊加在這乾渴的井上。我把這些事工當成目標,教會中的人情成為了沉重的軛。再加上教會中大家習以為常的“話術”:“順服就蒙福”、“多種的就多收”、“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這些事工,成為了我“屬靈均值”的“偏離值”、成了沉重的軛,甚至成為了代替真上帝的贗品。
在卸下繁重的事工後,上帝讓我思考:在不需要準備主日學、帶領團契、預備領詩、籌劃開會的時候,我是否還是渴慕主的話語?我是否還是持恆禱告?我是否依然尊主為大?我當時的領受是,主耶穌是我唯一可以信任的好友,祂的應許是我唯一的盼望,祂的話語也是唯一能夠在這“均值回歸”的過程中,給我安慰、並且加添我力量的。
因此我在主的話語中下功夫,除了一年讀完了整本聖經之外,也參加了聖經的研習班。上帝親自用祂的話語帶領我走過死蔭的幽谷,還在我面前擺設了豐盛的筵席。
在這個過程中,上帝讓我看到,過去在事工中得到的滿足,和上帝豐富的話語比起來,簡直是判若天淵。也難怪聖經中以及教會歷史中的先賢,都寧可丟棄萬事,把耶穌基督當成至寶。因為一旦親嚐了主恩的滋味,世上所有的一切,都顯得寡淡無味。
當然,這並不表示所有的事工是徒勞的、都是無意義的。
上帝透過事工操練我,讓我學習虛己、學習順服、學習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也學習耶穌替門徒洗腳的榜樣。在服事中,上帝也透過了我祝福了其他的人和教會。
然而,服事本身如果成為了偶像,只求人的稱讚、甚至取代上帝,那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事工來掩蓋我們真正屬靈狀態,而是求上帝讓我們能夠經歷屬靈的“均值回歸”,使我們重新與上帝連結。因為“但我親近上帝是與我有益;我以主耶和華為我的避難所,好叫我述說你一切的作為”(《詩》73:28)。
有句話叫“窮得只剩下錢”,意思指人只知道一昧地累積財富,但是卻失去了其他所有的東西。對基督徒而言,則是:我是否“窮得只剩下事工”?
殊不知,上帝所賜給我們的,遠遠超過事工所帶給我們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當上帝允許的苦難來到時,當我們失去了我所引以為傲的事工、地位、豐富時,我們還能夠守住對上帝的信心嗎?在這個“均值回歸”的過程,在拿掉所有的“偏離值”之後,我們所剩下的,是一無所有,還是那震古鑠今的耶穌基督呢?
我們是否能夠像保羅一樣,去除所有的“偏離值”後,剩下的是:“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3:8)。
註:
1. https://www.nber.org/research/business-cycle-dating.
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834001/.
作者現為加州州政府發展服務部研究主管與金融部首席經濟學家,並在加州大學任教。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