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溫度的福音(老鐵)2023.01.28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3.01.28

老鐵

像商業推銷電話

2005年,我在青海攀登昆侖山玉珠峰雪山,在頂峰迷路。經歷了一天一夜的暴風雪,九死一生後,才相信這個世界真的有上帝,而且在急難中,祂隨時做我們的幫助。

兩週後,我就急切地受洗了,也到處講我的故事,希望朋友們趕快信主。然而,17年過去了,聽完我的雪山遇險故事而立刻信主的,一個也沒有。大部分人都覺得:“你太牛了!”我趕緊回答:“我不牛,是上帝厲害!"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估計聽者覺得我幸運而已,與上帝無關。

直到最近,我才意識到,雪上遇救是我自己與上帝之間的事,別人不一定有共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自己的經歷要體驗。我若只想講自己的見證,並沒有先去瞭解對方,那就像給陌生人打推銷電話,比較生硬,比較冷,很難打動對方。

跟耶穌學習傳福音   

來到美國後,我開始進修神學,也在本地華人教會服事。帶領會眾查經,我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對外出傳福音,沒有感覺,覺得無處下手,不知道去哪裡找慕道友、怎麼傳福音。

半年多下來,總算累積了一點經驗、教訓。再回頭看教授講授的耶穌向撒瑪利亞婦人傳福音,特別有感觸。

《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基督在敘加城,與一個撒瑪利亞人婦人對話。當時,耶穌和門徒去加利利,經過撒瑪利亞。住在那裡的撒瑪利亞人,是以色列人和外族人通婚所生的後裔,且拜偶像(《列王記》上、下都有記載),故而被以色列人不齒、嫌棄。

因此,彼時的以色列人去耶路撒冷朝聖和返鄉,大都是選擇沿著約旦河和加利利海邊的路線,不願穿越撒瑪利亞的村莊。然而,耶穌就帶著門徒,走到那裡。來到雅各井,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留下耶穌在井旁。

一個撒瑪利亞婦人來打水,耶穌沒有嫌棄她,而是請她打水給自己喝。婦人很驚訝,因為沒有猶太人願意與撒瑪利亞人交往,更不會向撒瑪利亞人討要水喝。耶穌就藉此給婦人傳講天國活水的道理。耶穌先講出婦人的境況,婦人知道自己遇到了先知。耶穌又告訴她,要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上帝,而不是拜山上的假神……

婦人回到村子後,告訴了眾人這樣大好的消息。耶穌和門徒在那裡住了兩日,信祂的人就更多了(參《約》4:3-42)。

通過這個故事裡,我梳理了幾個關鍵點:StepOut走出舒適區,WalkIn走進慕道友的圈子,Ask詢問,Teach傳講福音,Care關懷,Help幫助。有趣的是,把首字母拼在一起,是SWATCH。

首先,Step out,走出去

耶穌願意走進撒瑪利亞村莊,與犯了淫亂罪的婦人說話,這讓門徒瞠目結舌。

我反觀自己,在北美這些年,其實比較喜歡在教會裡帶領主日學,沒太大動力走出去。

我在很多教會中,看到牆上掛著許多宣教士的照片,例如在東南亞、非洲和南美宣教的。仔細一問,大部分教會只是支持了宣教士每月生活費的一部分,其實也就是每月幾百美金而已。這些宣教士回來述職的時候,會走訪支持自己的教會,分享見證。聽到這些見證,大家就覺得自己也與普世宣教有份了。

《馬太福音》28章19-20節裡,耶穌明確地提出來,我們要走出去傳講神的話語,造就門徒。這是每個基督徒的大使命——不僅僅是宣教士的使命,是每個基督徒的任務。只是,一些弟兄姐妹覺得自己不外向,不善於跟人聊天,乾脆就多奉獻給差傳基金,祝福宣教士。

2022年春天,我開始進修“21世紀宣教”的課程。該課程要求必須出去傳福音。我結合課堂所學,帶著試試看的心態,走進了本地華人群體。

其次,Walk in,走進去

耶穌走進撒瑪利亞的村子, 並沒有嫌棄那裡的人不聖潔,因為祂來本就是召罪人(參《太》9:13)。

傳福音的時候,往往要我們離開熟悉的環境,去陌生的環境或者人群中。在海外的很多城市,都有華人,但平時未必相遇。倒是在Costco、沃爾瑪以及華人超市,常有機會見到。因此有的華人教會,組織到亞洲超市門口傳福音——這就是走進去的榜樣!

有一個老弟兄,介紹過他的宣教場地,就是本地的跳蚤市場——擺個桌子,放上免費礦泉水,就可以開始傳福音了。

還可以藉力華人協會。每逢節假日,比如中秋節、春節、元宵、端午節等,華人協會多會組織活動慶祝。這些活動,都是遇見福音朋友的好機會。

大部分華人家長希望孩子多發展一些愛好,因此在各種營會以及文體活動中,我們都有機會接觸到家長。我兒子在國內學過一段時間的國際象棋,來到這裡後,就開始找組織,發現好幾個華人孩子都是本地國象協會會員。於是,孩子們成了玩伴,大人們也有機會閒聊,以致深交。

教會傳道人和我家兩家的娃去跟專業教練學習游泳,沒想到,在游泳池,見到好多華人家長,送孩子來游泳。每天在等待的時間裡,剛好可以跟家長們有高質量的溝通。

圖書館也是我們華人們“雞娃”(意思是父母給孩子“打雞血”,給孩子安排各種學習和活動)的好去處。北美的圖書館相當方便,很適合帶孩子讀書,好過孩子在家看手機、打電遊。據我所知,剛到芝加哥郊區植堂的一對夫婦,就是通過圖書館,“邂逅”了很多父母,快速開展了兒童主日學事工。

第三,Ask,開口詢問

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談話,是從討要一杯水開始。這樣的對話,拉近了祂和婦人的距離,讓她不再覺得這個以色列夫子難以接近。

過去一年,我一直考慮如何接近附近的南卡大學的華人學生群體。學校附近有臺灣餐廳,味道不錯,很多學生都去吃飯。我也去,找機會搭訕這些學生、學者。跟陌生人談話,對我而言,其實蠻有挑戰性的,因為我不知道會否遇到拒絕和冷落。

後來我覺得不是很難,只要有一顆願意的心,聖靈就會帶領我們,讓我們知道如何開口。

比如,我一開始常常這樣問:“你的菜看起來不錯!是什麼呢?味道如何?”然後,就很自然地問起:“你學什麼專業啊?老家哪裡的?”“哇!這麼巧,我去那裡旅行、出差過,吃過某某好吃的,玩過某某景點……”

這樣的“熱身”之後,大部分人都會放鬆下來,願意多聊聊天。我有時會帶上清華和北大的校友見證集,走之前送一本。然後,邀請對方週末去教會,吃中國餐,聽牧師講道,交新朋友。基本上,少有人會拒絕。

2022年初,我加入南卡大學的華人微信群,瞭解他們的需要和興趣。進入4月份,一些學生、學者,開始畢業、搬家。恰好我的鄰居有輛皮卡,可以隨便用。於是,春天畢業季,我陸續幫助不少畢業生搬家。

到了暑期,群裡多了秋季入學的新生,他們需要接機和買傢俱。我們幫助他們安頓下來,幫助他們搬運傢俱、采買物資食品等。這個時候,分享見證,並邀請他們去教會,對方很少會拒絕。

春季學期結束後,一些學生選擇賣掉傢俱,或乾脆送給我們。到了秋季學期,我們就把這些傢俱送給新同學。

第四,Teach,傳福音

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目標很清楚,告訴她要喝上帝所賜的水,而不是井裡的水。耶穌也提醒她,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而不是敬拜山上的假神偶像。

我太太在中山大學校園團契做過全職傳道。她說,很多學生是一傳就信了,特別是那些一個人坐在校園長椅上、孤孤單單的女學生。她們有柔軟的心。我就少有這樣的經歷。我信主多年,在分享福音方面是屢戰屢敗,常受挫折。我雖然也是按步驟,講了四個屬靈原則,但從沒有人願意立刻決志信主。

多年以後,一些朋友、同事告訴我,他們信主了,感謝我給予他們的影響。我才意識到,保羅所說的,“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唯有上帝叫他生長”(《林前》3:6)。因此,無論自己能力如何、得時不得時,總要傳福音。這也是我在幾個好朋友突然離世時領受的痛苦教訓。

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一生做什麼,這三個問題,是很多人都要思考的。CIU宣教學院大衛·卡森教授,在印度宣教多年,根據自己的經歷,寫了“生命的七個核心問題”,很適合開啟話題、引導到耶穌基督真理。這7個問題是:

人類和世界的起源和命運是什麼?能力和成功的來源是什麼?你的命運是什麼(這3個是世界觀問題)?什麼是真理(認識論)?如何分辨真偽(價值觀)?人類問題的本質是什麼造成的?人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這7個問題,可以啟發陌生人跟我們聊他們自己平時未注意到的深刻問題。藉著他們的回應,或者疑問,我們可以引入基督耶穌的真理:“我是基督徒。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是……”

第五,Care,關懷,瞭解對方的需要

耶穌在意那個撒瑪利亞婦人。這婦人即使在撒瑪利亞人當中,也是非常卑微的,因為她有過5個丈夫,當前這個還是未婚同居。耶穌知道她渴望彌賽亞,也想知道末世的一切事。耶穌沒有忽略她的需求。

傳福音時,我們也應該去瞭解對方的狀態和需求。在《馬太福音》裡,耶穌提醒門徒關注慈惠事工:“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參《太》25:35-40)

我接觸的這些海外學子,80%左右都會回中國。在美學習期間,是影響他們最好的時機。特別是初來乍到時,他們不熟悉當地交通、學習資源、住宿環境等。扶上馬,送一程,可以跟他們建立互信的關係。接下來就可以在信仰層面,影響他們,將他們帶到教會,帶到上帝的面前。

至於本地的華人社群,生活多已步入正軌,似乎看不到他們的需要。後來,根據觀察,發現子女教育,是每個華人家庭的剛需。家裡有青少年的家長,特別需要得到群體的支援幫助。例如過去兩三年,因為疫情,好多青少年一直上網課。一些人就把自己封閉起來,每天盯著電腦,看視頻,打電遊。家長基本上被拒之門外,常常毫無辦法,乾著急。

第六,Help,幫助並陪伴

耶穌尋求那個婦人的幫助,打水喝。藉著後面的對話,耶穌開始幫助她,讓她看到希望。

進入秋季後,南卡的天氣開始變冷。有個學生問我,是否有被子,讓我看到一個很特別的需要——雖然大部分學生物質比較豐富,還是有些學生希望得到一些免費的物資,例如冬衣、棉服、電暖器等。剛好春季有人留了幾臺電暖器,我就在秋季轉手送給有需要的學生。

我也在教會群裡動員大家,把不用的秋冬洗淨放到教會。學生在某幾個主日來教會時,就可以挑選一些回去。

春天時,有一位家長苦求我,帶她的大兒子出去玩。原來,疫情開始後,這個大男孩不去學校上課,也就不再去教會參加青少年團契。我遂邀請他參加活動,包括皮划艇、釣魚、攀岩、打網球等。他參加了。這些活動也吸引了其他的青少年,還建立了友誼。後來,有些青少年陸陸續續加入教會主日學——如果沒有認識的夥伴,有些青少年是很難去參加主日學的。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來到美國。有的是來養老,有的是來照顧子女的懷孕生產。他們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太通。比如我教會的一個姐妹要生孩子,她媽媽毅然辭去工作趕過來。起初教會裡只有她一個老人,她比較孤單,沒什麼人可以聊天。後來,我們邀請了幾個本地老年人來教會。熱絡起來之後,老人們帶動其他的老弟兄、老姊妹來教會。

我太太提議,組織一個老年合唱團,這樣可以發揮他們的能力,也有一個共同的服事。幾個月下來,每個月一次的獻唱,老年人敬拜團很認真。

結語

藉著“SWATCH”的過程,我們可以和慕道友建立比較近的關係,而不是把福音單張塞進他們的口袋裡就完事。我們的問候、關懷,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我們在意他們的冷暖。如此,福音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帶著審判,而是溫暖的福音,帶著耶穌基督的愛和馨香之氣。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耶穌離世之前,給門徒的命令,就是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容易。例如服事中,常見很善於索取的人。還有人到教會,就是想來佔便宜的。

我們的愛,若不是來自於上帝,很快會燃燒殆盡。我們要記得每天向自己傳講福音,才能從上帝那裡支取力量,把上帝的福音和愛傳遞出去。

作者在華人教會事奉,帶領青少年事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