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3.04.19
何西
經文: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太》7:1)
這節經文看似簡單明瞭,卻也常常令人困惑。一些基督徒將其與當代西方文化中所推崇的“包容”,混為一談,認為對於任何是非曲直的判斷,都是粗魯而不文明的。而另一些人為了糾正這種錯誤,則採取了主動進攻的姿態,對教會、基督徒、社會、文化等進行了無情而生硬的批判,留下動輒論斷之名。
負責任的回應
那麼,這節經文到底在講什麼?它如何幫助我們基督徒在這種濫用“包容”的文化處境中,和被社會貼“論斷”的標籤下,認真思考“論斷”的內容,並做出負責任的回應?
首先,我們來重新思考不論斷的動機。
很多人認為不論斷是為免得被人論斷。於是,一些人怕得罪人,而放棄原則,不肯為堅持真理付任何代價,於是跟著社會思潮隨波逐流。顯然,這樣的釋經與做法是與主呼召門徒為義受逼迫不相容的。
其實,經文並未言明被誰論斷。筆者以為,經文中的審判者應為是上帝自己。保羅堅持,“被人論斷為小事”、“自己也不論斷自己”,因為“判斷我的乃是主”(參《林前》4:3-5)。雅各也類似地警戒我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啊,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雅》5:9)。
可見,我們不論斷人的動機,絕對不應該是出於對人的害怕,而應該出於對上帝的敬畏。
接下來,我們來看聖經為何嚴禁論斷。如果單從人際交往來理解,它似乎也講得通。但其結果就是,我們為了不被批評,才不去批評人;為了從人得到好處,而對人好。這種對經文的解讀是不對的,因為它既不要求人去為堅持真理而付上代價,也不鼓勵人無私愛人。而且,它可能叫人變得市儈而無原則,或是用作利益交換的藉口。
從敬畏上帝的角度來理解論斷人,則會避免這些問題。
我們在論斷人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定的標準,而這標準會在我們論斷之時顯示出來。我們在論斷時,一定會被上帝評斷。上帝不僅會審判我們論斷人時所使用的標準,並以之審判我們。比如,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在指責耶穌的時候,恰恰顯出他們自己的問題,這就成為他們被上帝審判的依據。
耶穌曾嚴厲批評假冒為善的論斷者,說他們:“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太》7:4)舊約同樣斥責這種論斷:“你囊中不可有一大一小兩樣的法碼……因為行非義之事的人都是耶和華你上帝所憎惡的”(參《申》25:13-16)。
因此,我們在面臨論斷的試探時,需要特別地警醒。我們在看到弟兄姐妹眼中之刺忍不住去拔時,是否意識到自己眼中的梁木?這梁木能讓我們在上帝的審判前站立得住嗎?
不能判斷嗎?
最後,我們再來看基督徒是否一定不能做出判斷呢?
經文並沒有反對基督徒要有判斷。我們倘若先去掉了自己眼中的梁木,看清楚了,再考慮幫助弟兄姊妹去除眼中的刺。這去掉眼中梁木的過程,我們會看到自己的軟弱與不堪,進而看到上帝的憐憫與恩典。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避免高高在上、義人對罪人審判的姿態,而是一個經歷被上帝施恩憐憫的罪人,去對另一個同樣需要上帝恩典的罪人。
其實,經文鼓勵基督徒需要有判斷並做出適當的行動。
“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它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太》7:6)。倘若沒有判斷,我們就有可能把珍珠丟給豬,不僅對其無用,而且可能激怒它,反受其害。
生活在這個世界中,我們基督徒需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基督徒需要學習審時度勢、適當行動,否則我們沒有辦法在這個世界中,為主作有效而美好的見證。
我們之所以不斷論,不是因為懼怕人,而是因為敬畏上帝。出於對上帝的敬畏,我們在發出任何判斷之前,要先審視自己眼中的梁木,看清自己的軟弱,並進而認清上帝的恩典,最終以憐憫的心腸去幫助軟弱的弟兄姐妹。
禱告:主啊,求你賜我智慧的心,讓我知道如何合宜的判斷。當我做出判斷的時候,讓我敬畏上帝,而不是懼怕人,並且因為上帝的憐憫和恩典,給別人帶去真實的安慰!奉主名求,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