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优秀”一词的种种过节——一场关于“优秀”的内心独白【晋达篇】(晋达)2023.05.08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3.05.08

晋达

 

写这篇文章的契机,是笔者与小旭二人的一场关于触及自我价值感的交流。而“优秀”似乎成了一个触发词,让我们想起这个标签承载的令人五味杂陈的过往,也让我们想要反思这个标签带来的伤害与憧憬,我们分别以晋达篇和小旭篇来作展开。

 

意识到“优秀”是如此的无聊

大概很久以前,我就拒绝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凡被草率地称赞为优秀或者杰出,我都会莫名的反感,甚至觉得因为这样的评价自己并非变得优秀,反倒是变得平庸了。个中原因,或许要从求学时说起。

我脑海中唯一一次记得自己曾经十分优秀的经历,是小学1-2年级时。那时主要的课目也只有语文和数学,我成绩拔尖,“三好学生”和奖状拿了很多。然而好景不长,我渐渐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比得上那些稳定数一数二的同学。

那时为了有好的表现,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课堂上举手,好引起老师的注意,从而比竞争对手多一个抢答的机会。但这样的抢答,有时候却得到反作用:抢到了机会却不能正确回答,落得个沮丧且被同学嘲笑的下场。考试的时候,无论如何我都会输那些尖子生一点点。尖子生因着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老师的肯定,而我以及那些努力学习的同学,却没有获得相同的肯定。

于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已经感到十分疲惫,意识到“优秀”是如此的无聊。原来一个人的品格(甚至一个人是否真的努力学习),并不决定他/她获得多高的评价,唯有成绩决定一切。从那时起我便有了“躺平”的想法。

即便我想要躺平,父母和老师却不允许。他们对我软硬兼施,一面使用言语和肢体管教,一面用社会上许多“活生生的案例”告诫我:“学习不好就只能去捡垃圾、扫大街。”迫于压力,我不得不透支自己让成绩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尽管这离他们期待的还很遥远。

 

绕不开“勤奋刻苦努力”

小学毕业后,从北方搬去了文化不同的南方,我与“优秀”一词的种种过节也没有就此打住。

那些成绩优异的同学,或是表现得精致利己主义,或是除读书以外没有别的乐趣,但总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从来就不用太过努力,就能获得比别的学生更好的成绩。父母却总鼓励我学习他们,多和他们来往。我表面顺从实则叛逆,直到高中毕业为止,我与这些同学的关系都很疏远。

“勤奋刻苦努力就能成功”的神话,基本上就没有在我的身边出现。

眼看着自己对学习的热情越来越弱,越来越疲惫,为了逃离 “唯成绩论”的评价体系,我在高中时选择去往美国读大学,期待能进入一个更加健全的评价体系,或许自己可以获得更全面的成长。

但事与愿违,在美国求学并没有治愈我在国内时期的创伤。

虽然我再一次进入了新的文化环境,但根本上仍是“唯成绩论”的旧体系。这与我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并无二致,只不过套上了一个“你需要找到你擅长且热情的事并为之奋斗”的外衣。

而那些“天才”们,依旧无需太用力,就可以获得上好的教育和就业资源。相比之下,我依然无法承认自己是优秀的。

最终,为了找到自己擅长且有热情的事,绕回到属于自己的“赛道”上来,我花了10多年的时间努力探索,现今终于在自己擅长且合适的舞台上从事愿望中的工作。不仅如此,我更是进入了让众多同行们垂涎的动画大厂,参与了知名专案。

客观来讲,我此时所获得的成就是无法否认的。如今的我与当年在求学时期的平平无奇的自己判若两人。

然而,我仍旧是迷茫的。为了在事业上更进一步,我非常清楚自己应当在专业上投入更多的热情,追求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为了不变成只有成绩的“优秀生”,我一直在试图成为品格上更为优秀的人,试图在自己身上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无论怎么尝试,但凡涉及到需要在业务上精进,我又不得不像学生时期一样,被迫继续磨练自己的专业技能,最终都绕不开“勤奋刻苦努力”这些方式,而这在过去的经验来看又是失败、行不通的。

 

祂先爱了我们,我们才有了价值

优秀到底是什么?

对于今天的我来说,“优秀”一词仍旧无法脱离“成绩”、“思维”、“效率”、“速度”等字眼。这些字眼至今为止,我仍望尘莫及;竞争总是依靠这些字眼客观存在。

进入职场以后,“优秀”的定义或许还要再加上“理解力”、“领导力”、“反应力”、“判断力”,甚至“体力”等词汇。

大多数人从学生时代这样一个狭窄的评价体系中,经历重重分化后走进社会,进入一个更广阔而繁杂的评价体系中。那些无法适应新体系的人被首先淘汰(例如在学校成绩出众,却在踏入社会后屡屡受挫的人),随后在这样几十年的重新排列组合后,将人按照能力三六九等的分化也由此形成。

我和小旭也花了很多时间,探讨中文语境下的“优秀”,在英文当中究竟该对应什么词汇?它既不表达为极为擅长某个领域的“excellent”,也不能被看作同译为良善的“good”。最终,我们认为它表示的含义更接近“outstanding”、“exceptional”或“superb”,意为“高人一等”。

这也实在如此,因为一旦有“优秀”,就代表有“不良”或“一般般”存在。

因此,我们认为,“优秀”一词不仅限于“一个人在某一特质上是出众的”,也可以定义为“更能够适应人类社会的需求”或者“更有能力满足人的期待”,甚至可以说本质上是“更讨人喜欢、受人尊重的”。

值得一提的是,品格在职场中被些许地放入了评价体系中,如:“情商”。然而,相较于一个业绩出众但品格一般的人,我们很难形容一个品格出众但业绩一般的人为“优秀”,而后者有更大的可能在裁员大潮中被淘汰。但凡一个人的品格不能立刻为雇主和社会带来效益,ta的价值就不会被承认。

然而“讨人喜欢、受人尊重”,甚至“高人一等”都并非基督徒应当追求的目标,我们也不应当因为自己在某一时无法满足和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将自己定义为没有价值。

圣经不断地强调,我们的身份是重价买来的,是尊贵的,犹如“宝贝放在瓦器里”(《林后》4:7);又是不会因为任何人的评价就动摇的,我们是上帝在创世以先就拣选的。

上帝爱我们,并非因为我们有价值值得祂爱,而是因为祂先爱了我们,我们才有了价值。(参《弗》1:4)。上帝对我们的期待则是希望我们忠心对待祂的呼召,并使用自己的恩赐,在上帝和人面前都做祂的见证。

上帝并不期待我们活在盲目的对比中,因为上帝为我们各人量定了能力的大小,盼望我们不论是手里有五千两、二千两,还是一千两银子,都能够忠心且良善地发挥它们该有的作用。

因此, “优秀”一词一旦成为了偶像,就变成一个黑洞,再高的成就、再多的荣誉也无法将它填满。而一旦试图避开它,似乎又像被弹弓一样甩得远远的,永无回头之日。

 

与“优秀”和谐共处

我们与“优秀”难道不能和谐共处吗?

对于个人而言,变得更好难道就因此不重要了吗?

我是否因为和那些优秀学生有过种种不愉快的过往,而彻底否定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的可能性吗?想想看来,我并非不愿意成为那些“优秀生”,恰恰是我太想优秀,甚至这些成为了我的偶像,我只是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它。

同时,我嫉妒“优秀生”们可以“不劳而获”的天生资质。我也忽略了自己其实本来就处在优越的环境中,忘记了我从小就一直在所谓的“重点学校”中读书,甚至直到后来出了国,到美国的大学里都是如此。

我忘记了自己其实已经站在了较高的平台上,正在和那些天赋异禀的人同台竞争,而正是自己的骄傲,使得那些努力却表现平平的人,被我擅自定为“失败者”,从而忽略了“持之以恒”、“刻苦勤奋”的价值。

因此,学习接纳平凡和看到上帝爱我的白白恩典,不再高举自己优秀的标准,并且学习竭力追求并忠心实现上帝在我身上的旨意,这成为我终身需要成长的方向。

再此,用下面这段经文作为对自己的勉励:

“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3:12-14)

 

作者为带着宣教心进入日本职场服侍的动画人

 

相关文章:

“优秀”是一种病?——一场关于“优秀”的内心独白【小旭篇】

 

One response to “我与“优秀”一词的种种过节——一场关于“优秀”的内心独白【晋达篇】(晋达)2023.05.08”

  1. K A Avatar
    K A

    感谢赞美主让我读到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值得让所有父母阅读反思并更好的看待”优秀”,再次重新认识它,从而更好的培育下一代。愿主赐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