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优秀”是一种病?——一场关于“优秀”的内心独白【小旭篇】(小旭)2023.05.15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3.05.15

小旭

写这篇文章的契机,是笔者与晋达二人的一场关于触及自我价值感的交流。而“优秀”似乎成了一个触发词,让我们想起这个标签承载的令人五味杂陈的过往,也让我们想要反思这个标签带来的伤害与憧憬,我们分别以晋达篇和小旭篇来作展开。

自我的对抗和精神内耗

2010年,高考前的148天,我带着一个总结著自己各种问题的清单,走进一位心里辅导老师的办公室。

那个时候,在家乡,我似乎从来没有听过有咨询师的存在;去接受辅导似乎也是一件让人开不了口的事情。但是,这些在我心里积存已久的问题急需一位专业人士的意见。

在我倾诉了自己的问题后,老师一边分析,一边在纸上梳理。至今我还记得,他写下我的其中一个症结是:“优秀病”。

我不知道这种辅导是基于什么流派的哪种方式,甚至不知道它科学与否,但是这个字眼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最近在家,我翻出了高中时的日记,里面还夹着这位老师写给我的“诊断”与“建议”。

在“优秀病”那一行,老师写着:自视甚高,有种优越感、精英意识,追求最好,在意评价。他给我的对策是:把自己放得低一点,要输得起,要允许自己在某方面不优秀,这样才能解除压力,释放潜能。

看着那时的记录,我心里苦笑,如果追求优秀是一种“病”,那它便是与我久久纠缠的“慢性病”。就在记录著那次会面的黑皮笔记本里,还有从高二到大二之间的几十篇日记,读下来,字里行间充满著自我期许、自我否定、自责、自我激励和落空的各种死循环。我心疼那个如此拧巴的自己。

我想起最近在读的《非暴力沟通》,译序中的这段话深触我心:“我发现,我激励自己的方式无意中促成了自我憎恨。由于认为自己应该做到许多事情,我不停地指责自己、命令自己、要求自己。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 (电子书,页16)

译者的描述,像极了我那时候的情形。那些年自我的对抗和精神内耗,那些默默积攒的压力,那些在逃避和补偿中熬过的夜,最后那些“内在的分裂与不满”,在大二时,化作慢性疾病从我的身体反应出来。

靠比较来定位自己

当我们说起优秀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为什么我如此追求优秀以至于它成了我的一个枷锁、负担、偶像,使我难以接受自己失败、有限、平凡?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从小被教育和期待,要成为好学生、要考高分、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这个评价体系以成绩、学历、能力、成就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这种优秀成了一种价值判断,背后映射出社会或者个人的信念。

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成绩好给我的父母和家人带来的自豪和安心,作为“别人家的孩子”被夸奖时带来的优越感,当要不断超越更“优秀”的人 ,种种情景,都像一泵又一泵的燃料,推动着我追逐所谓的“优秀”。以至于,我不知不觉养成了一种心理机制,要通过好的成绩和表现来证明自己,并赢得爱和认同。我觉得只有我足够“优秀”了,我才是有价值的。

除了主流和被主流塑造的评价体系,我们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例如,对我而言,拥有我所仰慕的才华、能力,或者我所欣赏的品格、素养的人,会让我由衷地觉得优秀。在这里,优秀暗含着一种比较,我不自觉地把自己和对方放在一起衡量,比出相对的缺乏或者优势,随之带来自卑感或者优越感。

正是因为那时的我把自己的价值与“优秀”挂钩,并且总在比较中试图定位自己。因此,我的自我价值感非常的不稳定,常常在自卑感和优越感中横跳,也形成了一种all or nothing(若不是满分就是不及格)的思维。

和“优秀”解绑

因为高考失利,我没有进入被身边人视为应是我囊中之物的“好大学”。经历了一整个夏天的失落,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自己要去的那所高校里闯出个名堂来。大二时,我筹画著转学去美国,最后成绩俱备,只欠文书。我期待一蹴而就写出完美的文书,在这种不合理的自我期许下,我选择了不停地拖延。就像《马太福音》中按才受托的比喻里的第一个仆人(参《太》25),把一千银子埋在地里面。我特别理解他,因为如果努力了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对我来说是对自己价值的致命打击。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把自卑感定义为一种类似于“自己没有价值或只有很少的价值”的主观解释。他认为摆脱自卑感主要有两种途径:直接解决让我们自卑的问题,或是通过补偿的方式间接解决。补偿又分能够解决问题的真正的补偿,和像回避问题这样的虚假补偿。并且他认为持续选择逃避,会将自卑感发展成自卑情结,是一种认为自己无力解决问题、只能止步于此的不健康心态。

我用不健康的应对机制(coping mechanism)纾解压力,结果只能带来更多的羞愧、失望和消沉。大二时的申请止步于没能开始的文书和我远超正常范围的甲状腺激素,却也成了我反观自己的有限、寻求上帝的开始。

信主对我直接的影响,是在上帝的真理和恩典里我支取到一种自由。

我知道我的价值不在于自己或者别人如何看待我,而在于创造天地、掌管万有的主祂爱我,且这爱不是我凭努力可赚取,也不会因我不好而失去。我是耶稣基督宝血买回来的,这是我不会被夺走的价值。

这给了我价值上的稳定感和心里的安息。上帝的爱给了我动力用爱来回应祂,也给了我基础去接纳自己、允许自己耐心去成长。

后来,在研究生申请时,我担心自己在同一个问题上再次跌倒。我把焦虑告诉了带领我信主的姐姐,她带着我读了按才受托的比喻(上面提到)。尽管这并不一定是那段经文最核心的含义,但在那段经文中我看到,上帝的评价标准,并不是结果导向的“优秀”。

不论是拿着家主给的两千赚了两千回来的仆人,还是拿了五千赚了五千回来的仆人,家主都称他们为“忠心而又良善的仆人”。他没有斥责赚了两千的仆人为什么比另一个仆人少赚了三千,也没有给赚取五千的仆人一个“优秀员工”的称号。家主在意的,是他们是否忠心,尽自己所能地去使用所托付的资产。

这样的评价体系,恐怕会被很多重视KPI的企业视为绩效考核有效性的反面教材,也可能被一些采用阶梯式鼓励奖的学校质疑,是否真的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意味着和“优秀”解绑的可能性,不再把自己的价值和自己的能力、表现直接挂钩。

这也让我容易焦虑的心多了一些交托和安息:我负责对过程尽忠心,把结果交还在掌权的上帝手中。

上帝让我写的原创故事

在2023年的新年展望中,我对自己的期待是,更少对人对己的论断,特别是基于一些有限的观察,就给出一个概括性的标签作为评判,尤其是负面的判断。

在《非暴力沟通》中指出了语言的局限性,“非暴力沟通用动态的语言表达,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注) 

同样,“优秀”在我看来,也是一个需要小心使用的词。这样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我们对自我和对别人的认知,反倒容易让我们忘记自己和他人都是特别的存在,无须通过快慢输赢去证明自己。

我曾读到有一位智慧的犹太拉比说,当我们见主面时,上帝不会问我们,你为什么没有成为摩西?上帝会问我们,你为什么没有成为你?

我非常认同这番话,但是真正从心里活出这样的认知,即便在信主的10年里有很多进步,却还没有到自然而然的地步。很多时候,在负面的自我评价袭来,在和别人的比较启动,我还是需要很刻意地停下来,通过记日志来增加自我觉察,提醒自己站稳在上帝所赐的身份和价值里,或者用罗翔老师经常提到的那句来说,“演好属于自己的剧本”。

有一次,在看一个姊妹的朋友圈时,我不禁羡慕起她的优秀(这的确是我当时所使用的标签)。她的才干、气质、阅历、表达甚至想像中她的家庭和从小所接受的薰陶与培养。我在不自觉地把自己和她对比。

意识到之后,我在日志中提醒自己:

“上帝没有创造两个她或者两个小旭,上帝也没有呼召我成为她。祂把我们放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经历不同的成长过程,接触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恩赐、才干(是的,别忘了我也有很多恩赐,不要太看轻自己)、性格,有不同的负担和使命。

“感恩的是,我们都是蒙祂所爱的女儿,我们都经历了祂的恩典,我们都在祂里面成了新造的人,也都要继续成长为更有耶稣基督馨香的自己。上帝没有让我走她的路,也没有让她背我的十架。我们都有自己的故事要去书写;同时,上帝都是我们故事背后的最终作者。”

我在那篇日志中对自己写了一封短短的信,我也想用它来结束这篇文章。希望透过这段话,我能穿过屏幕和纸页,拥抱一下像我一样在追求“优秀”、深陷于比较时苦苦挣扎过的你,就像我想穿过漫长的时光,抱一抱曾经受困于“优秀病”的自己,对她说:

* * *

Dear Jane

你是独一无二的你,你也有你独一无二的路要走。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有和你一模一样的天赋秉性,没有第二个人能用你的眼光去看、去体验、去记录这个世界,也没有第二个人能用你的质感的爱去爱身边人,更没有人能代替你去爱你的父母家人、你的爱人、你的朋友。

找到上帝对你的呼召,忠心地做你应该做的事,像个好庄稼人一样,踏实而有智慧地经营自己的田地,配合著时令与天气,把收成放在上帝手里。对自己、对你的庄稼地、对掌管风雨与收成的上帝都存著信心和耐心。好好做你自己,好好珍惜你自己,也享受做你自己。

亲爱的旭,你不需要总东张西望,因为你不需要誊写或者续写别人的故事,你有属于你自己的原创故事去书写,忠实地去书写上帝让你去书写、只能由你来书写的故事吧。

* * *

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阮胤华译(华夏出版社,2009),电子档,148。

作者曾在芝加哥一所年轻人为主的国语教会服侍,目前在国内家中“休耕”与“反刍”。

相关文章:

我与“优秀”一词的种种过节——一场关于“优秀”的内心独白【晋达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