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3.09.27
古墨
近日北非發生兩大災難,讓人震驚。其一是:當地時間2023年9月8日,摩洛哥發生7.2級強震。截至13日,地震已造成2900多人遇難。這是這個北非國家自1960年以來,最致命的地震。
其二是,9月10日,地中海颶風“丹尼爾”,引發了可怕的洪水。沙漠之國敘利亞,在數小時內變成一片澤國。截至當地時間13日,受災最嚴重的德爾納市,死亡人數已達到5300多人。1萬人失蹤。官方估計,死亡人數將達2萬人。科學家認為,由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導致海洋表面溫度升高,將使極端風暴更加強烈(註1)。
自然災難的殘酷
上述自然災難,再次引發人們對這個災難頻起時代的擔憂。
本次摩洛哥地震,讓我想到1775年冬,那場被稱為浩劫的地震——里斯本大地震。葡萄牙首都里斯本,3/4的房屋淪為廢墟。然而,相鄰的法國人,卻多對此無動於衷。啟蒙運動的泰斗伏爾泰即寫道:“里斯本淪為廢墟,巴黎卻在跳舞。”(編註)
是的,我們對不在我們身邊的自然災難,並不那麼在意。譬如佛羅里達的颶風,澳大利亞的森林大火,還有中國沿海頻發的颱風。彷彿這些災害就像菜系一樣是地域性的,我們只是在豪華的、有空調的電影院裡,觀看電腦特效一般。
然而,那些身處災難之中的人,對於自然災害卻有更真實的反應。
無論是地震,還是洪水,都有3個明顯的特徵,影響著受災的人。
首先是突然性。通常,災難是突如其來的,幾乎無法預測,更不用說提前做準備了。詩人薄伽丘,在描寫1347年襲擊義大利的黑死病時寫道,受害者經常“與朋友共進午餐,在天堂與祖輩共進晚餐”(註2)。
自然災害的第2個特點,是它所引起的無助感。面對毀滅性的災難,人們的哭嚎和嘶吼,並不能挽回損失。面對這樣的災難,最強壯、最智慧的人,也束手無策。
自然災害的第3個特點,是造成混亂和破壞。災難不僅破壞人生存的家園和世界,還打擊人的存在感。
人類最終的前景是滅絕?
除了自然災難的3個殘酷特點外,我們還要認識到,自然災難會發生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自然災害向人類展示了此時此刻一個不適宜居住的地球面目。這也告訴我們:地球上沒有任何地方可以逃避災難、可以擺脫邪惡。大地浸透了苦難的淚水。
面對自然災難,我們不應該慶幸自己沒有受傷,而是需要思考,因為災難就像“大自然的恐怖分子”,威脅著每一人。自然災難提醒我們,我們的地球並不是人類可以安享安全的終極之地。
當自然對人類進行無差別攻擊時,也引發一個質疑:如果這樣的災難,同時降臨在無辜和有罪的人身上,上帝怎麼可能是公正的?更不用說仁慈的了!
這正是伏爾泰在1755年里斯本地震後,對上帝的詰問。難道里斯本比沉浸在享樂中的倫敦或巴黎,有更多的邪惡嗎?
伏爾泰還給他在里昂的醫生寫了一封信:“這真是一種殘酷的自然哲學!我們很難發現,運動規律如何在這種可怕的災難中起作用。我們的鄰居如成千上萬只螞蟻,瞬間被壓在蟻堆之下。他們死於難以言表的痛苦,死在無法從廢墟中逃離出來的廢墟下。”伏爾泰總結:“人生是一場多麼靠運氣的遊戲啊!”(註3)
如果像伏爾泰相信的那樣,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偶然發生的,並走向最終的滅絕,那麼僅僅基於人類歷史進步的希望,就等於在黑暗中短暫地吹口哨,對抗最終的徒勞。
在《一個自由人的崇拜》中,羅素記錄了他所看到的人類問題之後,給出了他著名的答案。他寫道:
“人是各種原因的產物,並無法預知這些原因將來會帶來什麼結果。他的孕育和成長,希望和恐懼,情愛和信仰,只是原子的偶然組合的結果。沒有哪一種熱情,沒有哪一種英雄主義,沒有哪一種強烈的思想和情感,能超越墳墓,而維持一個個體生命。古往今來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奉獻,所有的靈感,所有如日中天的人類天才,都註定要在太陽系的無涯死亡中滅絕。而整個人類成就的殿堂,必然無可避免地被埋葬在毀滅中的宇宙碎塵下。”(註4)
《一個自由人的崇拜》,讓我們看到,西方世俗人文主義者對邪惡和苦難的回應有一個特點,就是坦率地承認苦難和邪惡是人類所處的荒涼宇宙的一部分。在羅素看來,我們不僅是偶然的產物,而且我們正在走向一個與目的矛盾和對立的結局,就是滅絕。人的生命輕如微塵,在光中一閃,便倏忽不見。
羅素的朋友、人文主義者布萊克漢姆(H.J. Blackham)認為:“如果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而人的生命本身註定會最終滅絕,那麼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墳墓。”(註5)
再一次,我們看到,世俗人文主義有著致命的缺點:他們認為沒有真正的上帝。自然法則只會擲骰子(編註:具有偶然性)。若是人生中沒有災難席捲,就得感謝命運吝嗇的饋贈。
基督教有什麼不一樣?
在一個全球災難頻發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出選擇:該如何在多難的世代活著——是像世俗人文主義者一樣活著,還是像基督徒一樣活著?
我們看到,聖經早對困境做出了獨特而有力的回應,與西方世俗主義者的答案,絕然不同。和世俗主義及佛教一樣,基督教也承認,邪惡和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基督教正視邪惡和痛苦的存在,不逃避苦難,而是選擇參與祝福世界。
《雅各書》1章17節說,每一樣美善的恩賜都來自天父。在這個世界上,在我們的生活中,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是來自慈愛的上帝的恩典。祂給大地送來清新的雨水,讓太陽升起,照耀每一個人,不管是信祂,還是不信祂的(參《太》5:45)。
這個世界原是由不可估量的美麗和智慧編織而成的。這些美麗和智慧來自良善的上帝。從創世之初,上帝就清楚地表明,當祂給人禮物時,祂也給人責任和自由來管理這些禮物。可惜因為罪,人類不斷地毀壞這個世界。
世界本應該是另一個樣子。就如聖經所說,邪惡、苦難、痛苦和死亡是不正常的,罪是一切災難、痛苦的源頭。約翰·彌爾頓在《失樂園》中,很好地表達了這一點:當夏娃犯罪時,大地“感到了傷口”。當亞當緊隨其後犯罪時,大地“發出了第二次呻吟”(註7)。
創造與墮落
《聖經》關於創造和墮落的教義,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本該是另一個樣子——世界是由上帝直接從無中創造,但因人的不順服,世界被損害和破壞。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兩個視角,來同時看待世界:創造的視角和墮落的視角。只有兩者結合在一起,才能看清。
從創造的角度來看,邪惡本不必存在。從當今世界的破碎來看,世界本應是另一番景象。因此,基督徒建造醫院、鼓勵藝術、追求科學、推動改革,成了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的強大動力。
這種雙焦的視角,幫助人理解聖經對邪惡和苦難的描述。如果痛苦是墮落的結果,而不是創造的結果,那麼,顯然,邪惡、痛苦和死亡都屬不正常。
只認識到世界不正常,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改變。如果抱定伏爾泰、羅素等人的觀點——世界的盡頭是毀滅,我們就有理由不關注摩洛哥的地震、敘利亞的洪水、俄烏的戰爭,而只關心自己。
幸而作為耶穌的追隨者,基督徒以響亮的行動,告訴苦難中的人:有人關心他們,他們並不孤單。《福音聯盟》報導,美南浸信會訓練的救災志願者,比美國紅十字會還多(註7)。在救災的過程中,他們也向受難者傳福音。許多人在災難中,看到了上帝的同在。
這次摩洛哥地震後,摩洛哥的教會向受災者伸出了援手。據《今日基督教》報導,儘管當地政府不承認基督信仰,但是當地基督徒始終為流離失所的鄰居服務。一位叫優素福·艾哈邁德(Youssef Ahmed)的教會領袖說: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災難?是因為罪嗎?我們無從知曉!是像約伯一樣的考驗嗎?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只知道,上帝允許這一切發生。祂的方式並非不公。我們對祂有信心。”
這樣的認知,促使教會走出去,成為耶穌的手和腳,體現主的愛。各地的教會開始分發食物、衣服、毯子、藥品和帳篷,看望醫院的傷患。並在適當的地方,大膽地宣講福音(註8)。
因為知道那份篤定的愛,所以能夠慷慨地去愛。教會的行動讓人感到安慰。在主再來之前,人類的境況看似暮氣沉沉,了無希望,但是上帝會通過教會祝福這個充滿災難的世界,讓無望的人類看到真實的希望。
註:
-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3/sep/15/what-are-medicanes-the-supercharged-mediterranean-storms-that-could-become-more-frequent.
- https://zhuanlan.zhihu.com/p/188322502
- https://www.dbu.edu/mitchell/worldview-literature/post-colonialism/theodicy/voltaire.html
- https://kknews.cc/n/yjrljva.html
- https://www.christoncampuscci.org/do-christians-have-a-worldview-full-article/6/
- https://milton.host.dartmouth.edu/reading_room/pl/book_9/text.shtml
-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rticle/how-southern-baptists-trained-more-disaster-relief-volunteers-than-the-red-cross/
-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news/2023/september/morocco-earthquake-christian-churches-relief-marrakesh.html
編註: 《里斯本災難之詩》(Poem on the Lisbon Disaster)是伏爾泰(François-Marie Arouet, 1694–1778。伏爾泰/Voltaire為其筆名)以法文在1755年12月完成的180行詩,於1756年出版。
作者是大陸傳道人,畢業於音樂學專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