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天城的寄居夷民(黃奕明)2023.10.09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3.10.09

黃奕明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3.10.09

“爾乃蠻夷”!這是金庸小說《神雕俠侶》中,大理國的狀元丞相朱子柳在蒙古王子霍都的扇子上寫的四個大字,充分體現了我們大中華民族主義的自我中心。

小說的背景是南宋末年,大理國是大宋的附庸,他卻以中原文化的代表自居,嘲笑入侵的蒙古人為蠻夷。其實大理國在雲南,自古以來也被視為南蠻;而當漢族中原文化遇見文化衝擊,所表現出來的種族歧視與文化優越感,會讓人不敢領教。

20世紀末,全球化帶來的身份認同危機,在移居海外的華人中格外明顯。我們浪跡天涯的同時,仍然活在亞洲與華人文化的醬缸之中。我們特別喜歡叫人家老外,卻沒感覺到我們自己才是別人眼裡的“歪果仁”。

 

一、 我們成了外國人?

最近的俄烏戰爭,造成了一波難民潮,難民的無奈,就是什麼都帶不走!還有許多俄羅斯的難民,為了逃避被徵兵打仗,也選擇了遠離家園。

人類真是愚蠢,自相殘殺的結果,只能是玉石俱焚!真正受苦的還是無辜的百姓,而猶太人更是發展出一套旅人神學,因為我們在地上不過是永遠的寄居者,就像一首詩歌說的:這世界非我家。

作客旅的,隨時要能收拾行李,踏上另一段旅程。我因為留學法國巴黎,也在那裡成家立業娶妻生子,所以取得了法國公民權,後來回到台灣工作12年,來到美國之後,也拿到了美國國籍,我的一生也可以算是浪跡天涯了!

 

二、 身份認同的錯亂

擁有3重國籍,並不值得羨慕,反而會引起身份認同的錯亂。像我的大兒子就唸過3次小學一年級,分別是在法國、台灣與美國。他在巴黎出生,7歲到了台灣,中間還在美國短暫住過6個月,14歲又來了美國,到底誰才是老外?對他是個困擾。

關於北美華人的身份認同,有香蕉與雞蛋的比喻。香蕉的皮是黃的,撥開以後卻是白的,說的是我們的下一代,外表是華人,內心的思想與價值觀卻像白人。

而雞蛋的殼是白的,裡面裝的卻是蛋黃。很多西方宣教士的子女,如在中國出生的台灣華神院長戴繼宗,不但會說普通話,還會說流利的台語。他小時候鬧過一個笑話,對他的父親戴紹曾院長說:你不要來學校接我,因為你是個老外。這讓他的父親啼笑皆非。

今天華人努力融入西方社會的嘗試,卻常常因為種族歧視而徒勞無功。除非我們比別人更努力、更優秀,否則很難在西方社會取得一席之地。

真正的種族歧視,其實是很深層的,來自墮落的人性。寄居的夷民,其實是一種心態:一方面抗拒融入當地文化,企圖保存原來的母語和傳統;另一方面則是被排斥與霸淩,即使過了三四代,仍不為當地主流社會與族群接納。

其實華人還不是最糟的,非洲裔與西班牙裔的美國人,同樣有夷民情結。

還有一群人更特別,就是猶太人。照理說,他們許多是社會的精英分子,掌控金融與科技的資源,甚至不少人從政。但是他們的文化融入程度並不高。穆斯林也是如此。都是宗教信仰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所造成的。

 

三、異鄉的帳棚客

如果您到過天文臺,看過天文望眼鏡中的星雲圖,或是上網看google sky,一定會被那絢麗的色彩所吸引。

但是您知道嗎?這些經過哈伯望遠鏡拍攝到的圖案,其實是幾十億年前的景象,距離地球幾十億光年的星雲,經過遙遠而漫長的傳送過程,才能呈現在我們眼前。這個望遠鏡的功能,是讓我們察覺宇宙的浩瀚,不僅是空間的遼闊,也包括時間的久遠。

一般人對事物的觀察都強調眼見為真,但是要觀察屬靈的事物,卻需要用信心的望遠鏡。

1、信心的望遠鏡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

《希伯來書》第11章是有名的信心偉人列傳,第1節開宗明義解釋信心:作者用了一個平行的文句“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說明,信心是認知的基礎。

基督教的認識論是“以信求知”,沒有作為基礎的信,是不可能累積任何知識的。大多數的人不是知道了才信,而是信了才知道。包括眼見為真都是一個無法證驗的信念,因為眼睛能見的世界有它的範圍與限制,更別提對於真假的判斷標準與視力並不相干了,這是腦力的問題。

在這裡,《希伯來書》的作者為信心下了一個偉大的定義,“實底”其實是實體的意思,信心就是所盼望的實體,是未見之事的確據。用剛才的望遠鏡來作類比,看見的美麗星雲就是真實曾經存在過的事物的證據。但是信心的望遠鏡所觀測的並不是可見的宇宙,而是不可見的未來。不是空間裡曾經存在的事物,而是時間內將要發生的事件。

作者用了許多古人的信心經歷來作證據,其中有一個就是被稱為信心之父的亞伯拉罕。這個故事記載在《創世記》12-50章,亞伯拉罕本名叫亞伯蘭,本來是個很有錢的人,住在迦勒底的吾珥,後來與父親他拉往迦南地去,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75歲。

如果要我在75歲的時候離鄉背井,而且不知道往哪裡去,我一定會很猶豫。可是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這是怎樣的一種信心呢?除非他看見了將來!不是很多人有這種信心的望遠鏡,大多數的人只能看到眼前。

2、更美的家鄉

“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稱為他們的上帝,並不以為恥,因為祂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來》11:16)

不但亞伯拉罕在迦南地作客,他的兒孫也一樣,祖孫三代都在異地居住帳棚連個像樣的房屋都沒有。他們並不窮,相反地從一開始就很富有,亞伯拉罕光是家丁就有318人。後代以撒、雅各也都很發達。但是他們並沒有落地生根,而是在等候一座城。

這真是一個奇怪的描述,他們並非沒有能力建造,但是時候還沒有到。

3、天上的碧玉城

如果您像我一樣,曾經負笈海外,作過異鄉遊子,就一定會知道思鄉這回事。

我常常夢見家鄉,或是年邁的父母,於是趕快打電話問安。我父親80歲的時候,帶著全家老小十口人回大陸探親,當他看到出生的老屋,哭得像個小孩子。“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其一》。編註)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找的家鄉,並不是吾珥。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那座城就是天上的碧玉城,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參《啟》21:1-5)

1992年我在巴黎讀書的時候,遇到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就是指揮一個大巴黎地區的青少年管弦樂團,在新開幕的歐洲迪士尼樂園演奏。那是我小時候夢寐以求的天堂啊!我一直玩到半夜睡美人城堡的焰火放完了,米老鼠帶領的電動花車遊街秀結束了,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聖城新耶路撒冷會是怎樣的一個樂園呢?這不是人類的夢想,而是上帝應許與人同在的天城!天堂的定義不是迪士尼樂園,而是更美的家鄉!

當有一天,我們回到永恆的家,在那裡迎接我們的,是慈愛的天父,我們不是獨自去的,還有古往今來的眾聖徒,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他們用信心的望遠鏡望見天城,就情願在世上作客旅和寄居的,彷彿在異鄉的遊子,隨時盼著要回家。

4、應許必得成全

當我在寫神碩論文的時候,讀到德國神學家莫特曼的盼望神學,提到應許的上帝,正從將來向我們走來。這種時間的觀念,和觀測幾十億光年外的星雲不同,我們用信心的望遠鏡看到的是將來所望之事,上帝的應許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這些人都是因著對上帝的信心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因為上帝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來》11:39-40)

應許與夢想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前者一定會實現;後者則不一定。前者不會改變,因為是照著上帝所預備的成就;後者變來變去,因為夢想會幻滅。前者是上帝的事,是祂使應許得成全,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還是準備好了沒有,祂會按著祂所定的日子成全;後者是我們的事,就算我們在短暫的人生中達成了夢想,也不會存到永遠。

上帝所預備的更美的事是什麼呢?不是在地上建立一個萬人教會或是宏偉的禮拜堂,好像那些歐洲的大教堂,花了兩百年蓋好,卻只成為觀光客憑弔的古蹟。更美的事一定超過我們的想像與能力,那就是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永生就是勝過死亡,勝過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向前看!用信心的望遠鏡觀測將來,看看上帝要如何使應許得成全。

5、相信並尋求上帝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來》11:6)

那我們要做什麼呢?等著看就好嗎?這裡說我們必須有信。信什麼呢?第一是信有上帝。不信上帝的人到上帝面前來,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等著他的只有審判!

正如《羅馬書》1章21節所說:“因為,他們雖然知道上帝,卻不當作上帝榮耀祂,也不感謝祂。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

但是光光信有上帝還不夠,第二還要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用信心支取應許的祕訣就是尋求上帝。不是尋求賞賜,而是尋求那位賞賜人的上帝!天上的碧玉城是為尋求上帝的人預備的,因為關鍵不在那座城的材質是否美麗,而在於上帝的同在。

有人問在永恆裡我們要做些什麼?天天唱詩歌嗎?上帝會不會覺得很煩啊?答案是,問的人如果覺得煩,就不明白上帝同在的意義。

這樣看來,信心就不是靜態的,而是一種動態的。就像哈伯望遠鏡觀測著宇宙的奧秘,拍攝到那些美麗的星雲。我們也當用信心的望遠鏡尋求上帝,牢牢抓住上帝的應許,不斷向上看!向前看!

6、同心奔歸鄉路

這條路耶穌走過了,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走過了,古往今來的眾聖徒也走過了。他們都在終點等我們一起參加頒獎典禮。我們應當“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來》12:2 )

我們也當效法基督,輕看羞辱、忍受苦難。把世界當作異鄉,看自己為寄居的夷民,遙望天城,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再過片時就要到了,不要鬆懈,不要氣餒,去與亞伯拉罕同得上帝為我們預備的更美的事,永遠與上帝同在!

 

作者現在美國德州休士頓牧養教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