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加爵事件”的聯想──透視今日大學生日趨嚴重的心理問題(張路加)

張路加

本文原刊於《舉目》16期

大學生為何瘋狂?

       今年二月,年僅22歲的雲南大學生物科技專業的學生馬加爵,因為打牌與同學發生矛盾,將四名同學在三天之中,一一殘殺,並把屍体藏匿于宿舍衣櫃,自己則開始逃亡。

          一個月後,蓬頭垢面的他,在海南三亞落網。同年6月,經雲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死刑,雲南省高級法院經復核批准,他隨著一聲槍響而伏法。

         “馬加爵事件”震驚了全國,成為媒体、網路及市民們一時之間談論最多的話題,也引發了人們對“天之驕子”們心理素質的嚴重關切:殺人、自殺──大學生們為何瘋狂?

          的確,從去年喧騰一時的清華大學劉海洋硫酸潑熊,到讓人聞之色變的天津醫科大學馬曉明殺父;從今年一月,浙江大學應屆畢業生周一超,刀刺招工辦兩名幹部,將 其中一人殺死,到今年五月江西醫學院2000級在校生薛某,一小時內在大街上連捅七人,致其中兩人死亡、五人受傷;從今年五月,美國路易斯安納大學的上海 留學生羅海明,狂刺同校研究生陳婷120多刀致之身亡,再到今年七月間肯塔基大學研究生張棟,殺死其女友顧岩後上吊自殺……

         一起起血腥的殺人劇,從國內上演到國外。今日的“馬加爵”們,幾乎是前赴後繼,層出不窮。這些“社會菁英”如此“大開殺戒”,令人不寒而慄。其背後,正折射出今日大學生們日趨嚴重的心理問題。

半數大學新生陷入“迷失”

         據1998年,針對北京市高校大學生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佔16.5%。而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比男生低;來自農村和 縣鎮的學生,又比來自城市的學生,問題更為嚴重。且時至今日,更有明顯下降的趨勢。近六年來,一直在進行大學新生心理調查的,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王建中教 授,也承認大學生中的心理問題逐年嚴重。

         據今年五月《揚子晚報》的報導,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適應不良、抑鬱、強迫、焦慮者,約佔總數的 30-60%。而根據湖北大學心理衛生協會,對武漢地區12所高校、800名大學生,所作的心理狀態抽樣調查表明:大一新生從“陷入徬徨迷失”到“走出困 境”,32%的學生需要3-5個月,54%的學生則需要1-2年時間,另有14%的學生需要更長的時間。

         由此可看出,有將近70%的學生在大學四年中,約一半時間是陷在“徬徨迷失”中。這就難怪他們當中許多人會頻頻失常,做出瘋狂的舉動來了。據有關方面統計,近年來,在休學、退學的大學新生中,由于心理疾病而導致休學、退學的,已佔了總數的二分之一,並有繼續上昇的趨勢。

緣何大學生成“心理高危群”?

         根據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研究中心馬老師的介紹,環境變化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誘因。相對于之前在家庭中被照顧,大學生需要獨立生活,自主學習,同時還要處理人際關係、情感等多方面的問題。處理得不好,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然而深一層來看,大學生們的這種“心理虛脫”,和社會上光怪陸離的現象,是分不開的。這一代大學生多有過如此的經歷:寒窗苦讀、試場淘金,最後還要在科學殿 堂裡純化,才可能成為“天之驕子”。然而,在他們的辛苦奮鬥的傳統道路旁,卻還有另一條成功之路:市場間穿梭,鈔票滾滾來,手拿大哥大,開著奔馳車,成為 商界“大款”。哪條路更具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昨天還是“驕子”,今天卻已不怎麼吃香了。在“眼花花、心亂亂”中,許多大學生們都開始“虛脫”了。這種心理準備不足引起的惶恐,導致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另一種病症是所謂的“心理營養不良”。單一的“成功人士範例”宣傳,讓許多學生患上“發財妄想症”。他們中的許多人,甚至盼望不擇手段地獲取財富達致成功。 比如做“槍手”代人考試、考試舞弊、非法傳銷等等。而當他們的“發財夢”破滅時,許多人便不能自制地走上了仇視、報復社會的不歸路。

         社會上日益追求的高消費舒適生活,也讓我們的學子們興起了“花明天的錢,做今天的事”的想法。“瀟灑活一回”的新潮消費理念,及互相攀比的風氣,讓許多大學生潮水般地加入到“負翁”一族,人尚未走出校門,已欠了一屁股的債。

         而這些“大負翁”們,承受著不小的心理壓力。發生在今年四月的廣州版“馬加爵”案主角林某、陳某,綁架殺害其同班同學,便屬此類。

今日校園“商業化”嚴重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研究中心馬老師直言,心理問題的形成和表現,有內因也有外因。大學生入校之前,人格基本上已經穩定,會不會爆發心理問題,跟大學的環境有直接的關係。

         而今日的各大學,為了最大限度的獲取經濟利益,紛紛進行大規模的“擴招”,以致許多學校人滿為患。為解決發展空間問題,各高校又紛紛買地置業,資金和精力絕大多數投向“學生擴招”和“地盤擴張”這兩大項目。

         教學和管理等軟体建設,則出現嚴重滯後,甚至出現下滑。上課由小班變成了大班,日常管理由學生會代替了輔導員。學生與老師互不認識,“老死不相往來”。一個自律性差些的學生,就會像一棵小草般,在大學校園中自生自滅,其結果多半可想而知。

社會“大校園”環境惡化

         香港《文匯報》一位作者楊劍龍,在評論“馬加爵”事件時,一針見血地指出,馬加爵事件的背後,固然有著中國教育問題、社會心理問題、貧富不均問題、人格異化 問題等等,但許多媒体對此的“英雄化”追蹤報導,以及社會中的種種怪反應,如有人為此雀躍,有人激動,有人狂歡,有人藉此而揚名……則折射出今日中國社會 的道德淪落。

         在極端個人化的社會中,在忽視倫理道德準則的社會中,主持公道、仗義執言,被視為多餘,損人利己、追求刺激,被看做樂趣。這就出現了 種種是非不分的現象,把助人為樂看做傻瓜行為,把仗義執言看做多管閒事,而一個殘忍的殺人犯也被披上“英雄式”的外袍。這十足反映出今日社會這個“大校 園”的環境,惡化到了何等的地步!

         心理學教授楊眉強調說,健康的人應該具備一定的“道德焦慮”,即所謂擔心自己的行為,有悖于社會道德而產生的一種焦慮,通常表現為羞恥感和自責感。但今天缺乏“道德焦慮”的大學生卻不在少數。“實際上,有些大學生缺乏道德焦慮是有社會根源的,即在我們的社會中,人們普遍缺乏一種道德自律。”

         而缺乏道德焦慮的人,通常很難自我控制,也很容易做出極端的舉動。

正本清源思活水

         背負著沉重心理包袱的學子,你願不願意聽聽信仰對你的呼喚:“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你願不願意將心門打開,讓信仰的清泉活水來沖洗你的心理之渠、滋潤你乾渴的心田呢?
主要參考資料:
1. 賈舒:〈大學生缺乏挫折承受力和道德焦慮〉,《中國青年報》,2002.3.20。

2. 《搜狐視線訪談》:〈殺人、自殺──大學生為何瘋狂?〉,2002.3.19。

3. 〈大學生心理也畢業了嗎?〉,《生活時報》,2003.7.22。

4. 〈關注大一新生的心理調節〉,《揚子晚報》,2004.5.25。

5. 〈大學生越來越多“大負翁”〉,《廈門晚報》,2004.5.24。

6. 〈大學生討債未果殺人,廣州版“馬加爵案”告破〉,《大洋網》,2004.5.1。

7. 劉吉濤:〈大學生“落聘殺人悲劇”值得深刻反思〉,《正義網》,2004.7.2。

8. 楊春蘭:〈代人考試,非法傳銷,大學生是怎麼了?〉,《人民網》,
2004.7.3。

9. 〈專家點評“南昌大學生殺人”事件〉,《法治晚報》,2004.5.20。

10. 楊劍龍:〈“馬加爵事件”竟披英雄色彩,凸現社會道德淪落〉,《中國新聞網》,2004.4.30。

11. 〈留美中國留學生殺女友後上吊〉,《中國新聞網》,2004.7.3。

作者來自上海,現為“播種者國際協會”中國事工部負責人。

編註:請讀者在今後三個月內,為本文所提及的大學生心理問題代禱,懇求福音的真光照亮大學生心靈中陰暗的角落,歸向上帝。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