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从教会的一段PUA说起(美歌)2024.08.05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4.08.05

美歌

已故作家尤金•毕德生曾多次指出,在美国教会,“自我”是信仰的最大敌人,无论是自我创造、自我中心、自我管治、自我主张、自艾自怜、自我满足、自私自利、利己之爱……

毕德生对美国教会的“诊断”,也许不曾引起我们的注意。毕竟在华人教会中,自我的问题并不显著,华人基督徒普遍呈现出来的,是谦卑柔和、顺服舍己的形象。但真是这样吗?

最近,发生在我身边一个“PUA”的例子,让我反思这个问题。

暗流涌动

雅茹是我的邻居,不久前,她带着一双儿女搬到我所在的城市。逐渐熟悉以后,她告诉我,她是流着眼泪告别了之前的教会和城市;现在的她,几乎是“众叛亲离”。

原来,雅茹和先生本委身于中国N城的一个家庭教会。作为教会的核心同工,该教会的牧师十分看好他们。但雅茹说,其实那时他们就觉得压力很大,因为牧师几乎不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意见。

作为教会的开创者,这位牧师能力强,讲道又有恩赐,又摆上了一切服事上帝——如此上帝的仆人怎能不被众人拥戴?

不仅负责讲道、传福音等大大小小教会事工,众弟兄姐妹的私事,比如某某弟兄要换工作,某某姐妹要嫁人,都会去征求牧师的意见。牧师也一再在讲台上强调,弟兄姐妹应该顺服权柄,顺服教会,活在牧者、教会的遮盖下。

在牧师的“殷勤”治理下,教会表面上呈现出一派繁荣和谐的景象:事工众多;小组家庭的联谊,每周的聚会聚餐,弟兄姐妹皆踊跃参与,热闹不已。人们言谈中,总以自己能委身在这个教会为荣。

但在这归属感和荣耀感的背后,其实也“暗流涌动”。比如,教会选举的新同工,都来自于牧师的提名,使选举根本流于形式;又比如,雅茹先生负责的青年事工,每一次的活动计画都必须由牧师批准……

和牧师“杠”上了

一开始,只是夫妻俩私下聊这些事。他们有些不满、疑惑,但总彼此劝勉要顺服。没想到不久之后,因为雅茹儿子上学这事,他们竟然和牧师“杠”上了!

事情是这样的。雅茹的儿子在公立学校读五年级,成绩平平,夫妻俩对其寄望也不高。有一天儿子回来说,他不想去上学了。这可急坏了雅茹夫妻:好好的孩子不上学,能干什么呢?他们和儿子谈了几次,但儿子很坚决;最后雅茹先生动怒了,逼孩子必须去。

在一次小组聚会上,雅茹夫妻分享了他们对儿子的困惑。牧师很快便得知这事,就打电话给夫妻俩支招,建议将孩子送往W城的基督教学校,并保证那所学校就是上帝为他们预备的。

雅茹夫妻带着儿子去学校考察后,其实有些不满意:校舍简陋、老师看起来并不友善。最让他们疑惑的,是那里的几个孩子,出奇的安静、神情淡漠、几乎不抬头看人。夫妻俩有点不情不愿地把孩子留下了,他们安慰自己说,这是出于顺服做的决定,上帝总会祝福吧!

两个月过后的假期,他们把孩子接了回来。孩子竟完全变了一个样,不再和大人说话,把自己关在房间。父母极力尝试和他沟通的结果,孩子竟陡然间变得非常愤怒,无法控制。雅茹心想,这回无论如何,不再把孩子送回去了。

但牧师却觉得雅茹夫妻太体贴孩子的肉体。他认为,那学校是基督化教育,是在按照上帝的旨意教导孩子,而且他认可办学的校长。雅茹回应,不管那个学校有多么好,但也许不适合他们的孩子。

没多久,儿子告诉他们,他的好朋友离开了公立系统,去了另外一个城市(即我所在的地方)上国际学校,状态很是不错,他也想去。夫妻俩觉得儿子的想法可以一试,至少这是他在认真地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

雅茹不想再让牧师插手孩子上学的事,于是她就悄悄地去打听、办理。她也和几个亲近的弟兄姊妹分享了此事,请他们为此祷告。

等转学的事差不多办下来了,在一次同工会上,雅茹将他们的计画告诉了牧师:她即将带着孩子去另外一个城市上学,陪读一年,一旦孩子适应,她就回来。在这期间,她负责的事工暂时交给其他人。

没想到,还没等她说完,牧师的脸色就变了:“我早就觉得你们夫妻心里边有悖逆的种子。你们按著自己的聪明智慧,以为给孩子找到了出路,我跟你们说,这就是死路一条!”

伤痛显然很深

雅茹没想到牧师的反应会这般激烈,而且他当着众同工的面,如此给他们夫妻定罪,令她非常受伤。她也不想再去和牧师沟通。但牧师并没有就此“放过”他们。

接下来的主日,牧师讲了一系列主题关于顺服的道。他义正言辞,有时候甚至有些“咬牙切齿”;然后,牧师召集了教会的父母们,再次强调了他对教育的看法:基督化教育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不去公立学校,那就把孩子接回家,自己教……

雅茹当然知道,牧师是针对她这次的“没有选择顺服”。

她难过的,不仅是牧师的做法,还有众弟兄姐妹的反应:大家渐渐疏远他们,有几次家庭活动,故意落下他们。甚至,和雅茹最为亲密的一个姐妹约了雅茹,说是要祝福她,但其实是来劝导她:一再告诉她牧师有多么爱主,是上帝的仆人,而且让她检视自己生命中的问题,比如不顺服、太看重孩子的教育。

雅茹的先生开始支持妻子,但渐渐也不说话了。他打了退堂鼓,对妻子说:要么我们还是放弃吧,孩子在家学习也可以,毕竟去那儿的代价那么大……但雅茹这回却决定一不作二不休。她想,就算全世界都认为我错,只要自己明白上帝的带领,都不怕!

她毅然带着一双儿女来到了我所在的城市,但伤痛显然很深。

她说,自己暂时不想去教会,只想安静地在家读经,她也有意远离那些服事的人,尤其是牧者。她说,一见到他们,就会想到那位牧师。而牧师已经将她从教会的各个群组中除名,教会里的肢体也鲜少与她联系。她的先生还留在原来的城市,但所有的服事都被停止……

你当认识你自己

雅茹的故事,让我唏嘘不已。可能整个过程有些极端,却能管窥华人教会的某种生态。

通常,人们评价一个人很自我,容易从外在特征上来判断:比如这个人很自恋、过度自信或自大、行事为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难以接受别人的批评或建议、有强烈的控制欲等等。但在教会中打着“爱主”、“顺服”、“敬虔”等旗号,将自我伪装成各种模样,往往更具迷惑和破坏力。

这位牧师服事的初衷,可能是美好的。据雅茹讲,那时牧师蒙上帝呼召,辞掉了收入丰渥的工作,开放家庭,建立小组;为了牧养一个只有3-5人的小组,他经常开车来回两个小时,从城东跑到城西,坚持3年之久;对待同工,他温柔谦卑、关怀备至,教会就是在他的这种无私付出之下,成长起来的。

但然后呢?

人对自我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不会在我们做基督徒久了,自我就消失不见;若离开了和基督连接,在宗教的“庇护”之下,自我将变得更加诡诈、难以识辨,甚至将自己都欺骗了。难怪乎哲人呼吁:人啊,你当认识你自己。

当然,人若不认识上帝,不可能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和认识上帝同等重要,因为一个人若不认识自我,对上帝的认识可能是偏颇的,上帝可能成了服事自我的工具;同理,若一个人不认识上帝,也不太可能发展出健康而完整的自我。对于华人基督徒来说,笔者认为,在自我的认识上是较为欠缺的。

界限的问题

比如这位渐渐膨胀起来的牧师,也许他对自我的认识,还停留在当年的认知上:我爱上帝,我做一切都是为了服事上帝;我关心你,我做一切都是为你好——这多么像许多父母的观念,打着爱的名义,其背后实质是自己的期待、需求、控制欲。但可悲的是,作父母的并不自知。

因此,他们越付出、越牺牲,就越想将对方抓紧;当对方没有满足他们的期待,甚至拒绝继续顺服时,他们就越失望、苦毒。

一位弟兄讲他和父母的决裂。他来自于信3代家庭,父母敬虔爱主,接受不了他在信仰上成为怀疑主义者。不管是在教会层面还是在他们的内心,他们从未尝试去了解他在想什么,或者他为什么怀疑,只判定这个儿子成了浪子,并以断绝关系要胁他不能离开信仰。当然,这弟兄最终没有离弃信仰,只是在完全封闭自我的父母面前,要修复亲子关系,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我也听到许多基督徒讲,他们在教会经历的各种破裂关系,背后突出的一点,似乎都是界限问题。而界限的实质,是对自我的认知。

破裂关系的起初,都是把对方想的很美好,期待很高,因此在交往过程中不设一点界限,然后冲突发生:从隐忍到爆发,最后无法原谅、势不两立,诋毁对方所做的一切。

受过这种伤害的人,发誓不再去爱;然后就有可能进入防御模式,发展出一种蜻蜓点水的人际关系——只维持表面的和平,没有真诚的付出,缺乏真实沟通(交流只停在你好我好的层面)、回避冲突(没有沟通当然无所谓冲突)。

更“成熟”的人,往往采取一种道家的无为主义、清者自清的态度。表面上是拎的清,但其实很难对他人敞开,信任他人,当然更不可能和他人建立真正的关系,或是对公众(他人)利益有切身的关怀。

谦卑和敬畏

无论是对人性的天真烂漫(性善)、性恶主义,还是老子的自然主义、无为而治,我认为建基在儒释道文化上对人性的看法,都是有些偏颇的。

相比之下,我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在他的笔下,那些身上集结著无数矛盾、冲突不断、展现出许多对立面的人,才是活生生真实的人——他们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而只有经历许多的痛苦(灵魂的考验),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体现出灵魂的高贵。从而让我们看到,上帝的救赎,不仅很有必要,且是唯一的通路。

认识自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沉溺于自我,而是让我们脱离自我,培养真正的谦卑和敬畏。

人若不能脱离自我的扭曲和限制,就难进入到与上帝的真实关系中。认识自我之路,既艰辛又充满惊喜。在上帝的光照下,我们明白人是完全的罪人。因此,即使在最美好的关系中,在最善良的动机里,在最看为圣洁的职分(比如牧者)上,都难免恶的阴影与盘旋。

因此,我们不会过分地信任自己,或将自己交予他人,而是谦卑地邀请上帝进入我们的每一段关系、每一个场域,并学习倾听与沟通、设立界限。

而同时,我们意识到,我们是基督所拯救的圣徒。即使有时被恶所胜,即使对自己全然绝望,但耶稣救赎的工作已经成就,因而我们不轻看自己或者任何一个看似卑微的人。

认识自我,是一条漫长的旅途,也是成圣之路的必经之旅。

参考资料:

毕德生,《翱翔的祷告——从自我到群体的11个练习》,秦蕴璞译(校园书房出版社,2019年)。

作者曾任编辑,现在神学院进修。

One response to “认识自我——从教会的一段PUA说起(美歌)2024.08.05”

  1. 孙吉鸣 Avatar
    孙吉鸣

    读了这篇文章,感觉非常难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