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與望神(受教舌)2024.08.12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4.08.12

受教舌

讀經:《詩》79

背誦:願被囚之人的歎息達到你面前;願你按你的大能力存留那些將要死的人。(《詩》79:11)

757年,正經歷安史之亂的杜甫,提筆寫下《春望》,抒發了深沉的家國歎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而詩人亞薩在《詩篇》79篇抒發的,也是國破家亡的悲歎,跟《春望》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詩人筆下百姓遭遇,更是無比悽惶。從這首詩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到:

上帝的產業成了外邦人的產業;

上帝的聖殿被汙穢;

上帝的聖城成了荒堆;

上帝的僕人被殺,屍首竟無人掩埋,被飛鳥啄食;

上帝的聖民屍體也無人掩埋,被野獸吞吃;

上帝的國成為列國笑柄……

解經者一般認為,這首詩是在講述以色列人被擄巴比倫的慘痛經歷。當時正做囚徒的亞薩,所以才禱告說:“願被囚之人的歎息達到你面前;願你按你的大能力存留那些將要死的人。”(《詩》79:11)

然而,哪怕落到極其卑微地步,他也沒像杜甫在《春望》一詩中,那樣一悲到底,反倒大聲呼救,坦誠心願:“主啊,願你將我們鄰邦所羞辱你的羞辱,加七倍歸到他們身上。這樣,你的民,你草場的羊,要稱謝你,直到永遠;要述說讚美你的話,直到萬代。”(《詩》79:12-13)

詩人從悲涼到盼望,扭轉的關鍵是什麼?難道是出於他狹隘的民族主義情懷,展望上帝最終會詛咒侵略者嗎?當然不是。詩人渴求的不是報復,而是交托,畢竟上帝才是公義的大法官。他的盼望,在於這位大法官開恩:不再是法官,而是轉以父親的臉面對待他們。

如此,亞薩才能不在殘破的城池中,望春歎息,而是在廢墟的荒涼中,望神祈禱!這才是他的底氣和盼望之所在。如果痛苦是因悖逆上帝而受到的管教,如果人生是因受苦學順服入完全的旅程,那麼,不管水火,豈不都有盼望在前嗎?畢竟,這一位信實的主,昨天在掌管,今天在掌管,明天仍在掌管。

我是否正經歷怎樣的痛苦呢?《詩篇》79篇告訴我們,從痛苦到喜樂轉變的關鍵在於仰望上帝。

默想:我們這個民族有太多骨子裡揮之不去的惆悵與悲涼,非仰望那位賜盼望上帝不能疏解。

禱告:天父,求你憐憫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因為以耶和華為上帝的那國、那族是有福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