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荣辱文化的挣扎中,塑造亚裔青年的身份(宁政)2024.09.18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9.18

宁政

美国亚裔年轻人生活在亚洲和美国文化的冲突之中。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亚洲文化以集体主义、荣誉和羞辱为特征。本文将探讨,荣誉和羞耻文化如何塑造年轻美国亚裔的灵性,而治愈羞耻的关键要素,为何是恩典。

身份认同上的挑战

身份(我是谁)、归属(我属于哪里)和目的(我能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是年轻人面临的3大问题。

根据美国精神病和心理学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的观点,每个人都要在生命的8个阶段中,在心理上面对社会适应的挑战。身份形成是生命的第5个阶段(从11岁到19岁)的主题。青少年试图在性别角色、职业、文化和宗教方面,实现身份认同。

 艾瑞克森提出(注1),社群对于年轻人的身份形成,至关重要。当个体无法整合自身、潜在角色和职业时,就会出现身份危机。因此,年轻人周遭的社群,有责任对其进行肯定,并提供有意义的意识形态。他同时还指出,少数族裔群体的青少年,面临更多的身份问题。

心理学家Jeffrey Jensen Arnett,则将18岁到29岁的发展阶段,定义为成年初期(Emerging Adulthood)。他说这个时期有5大支柱,其一就是身份探索。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尝试各种选择,特别是在爱情和职场上(注2)。

与同龄的白人相比,少数族裔年轻人在身份探索方面更加困难,可能经历身份困惑。福乐神学院亚裔中心教授Daniel Lee,将亚裔美国人的身份,框定为一种因创伤而支离破碎的自我(a trauma-induced fragmented self,注3)。

亚裔美国人有可能在两个方面受伤:在白人背景中,他们日常面临着种族主义,如微侮辱。在亚裔美国人的背景中,他们的种族/文化身份,又使得他们遭受种族文化压力。例如,父权、性别歧视、年龄歧视、阶级歧视、专制主义等等。这些压迫,都与亚洲文化、价值观有关。

Lee建议,年轻的亚裔美国人要了解自己的文化遗产和背景,以便与基督信仰联系和整合。(同注3)

荣辱文化的影响

在亚洲文化中,存在荣誉与羞耻文化。羞耻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环境、身边人、传统都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和表现自己,甚至假装成另一种人,以符合社会的标准,避免受到评判和批评。知名学者、畅销书作家Brene Brown,将羞耻定义为一种强烈的痛苦感或体验,即相信自己有缺陷,因此不值得被接纳、有归属(注4)。

2019年4月19日,在Netflix 上架的纪录片Brené Brown: The Call to Courage中,Brown提到,羞耻是造成人脆弱的原因之一。但研究表明,“感恩”是那些在脆弱中仍能获得快乐者的共同品质。(编注)

著作等身的神学家Lewis Smedes(1921-2002),则将羞耻分为两种:不健康的羞耻和健康的羞耻。不健康的羞耻来自虚假自我的错误资讯。如果我们不能达到理想的标准、成为可被接受的人,我们就会感到羞耻。

根据Smedes的观点,虚假自我的常见来源,是世俗文化、没有恩典的宗教,以及“不接纳儿女的父母”(注5)。

这3者试图用虚假的形象,取代人的真实自我——世俗文化告诉我们,只有当一个人符合某些社会标准时,他才能被接受;没有恩典的宗教,在我们不遵守法律、规则等时,会羞辱我们;不接纳“自己”的父母,给亚裔美国年轻人带来巨大的压力,令他们发现,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标准、获得认可。

不过,羞耻对人而言,有时也是有益的、健康的。羞耻在保护我们免受虚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每当我们感到羞耻时,我们可以问是什么导致了痛苦,并进行反思,加深自我认识。此外,羞耻的感觉,也可能具有灵性意义(spiritual meaning) ——意识到自己的软弱、渺小和需要依靠,可以让我们体验到上帝的恩典。

通过亚洲文化和圣经文化,我们能最好地理解羞耻。在这些文化背景下,荣誉与羞耻有很高的相关性。

Bruce J. Malina(1933-2017)是最早研究新约文化中荣誉与羞耻的学者之一。他说:“荣誉是一个人在自己眼中的价值(即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看法),加上他或她在社会群体眼中的价值。荣誉是对价值的主张,以及社会对价值的认可。”(注6)

羞耻感可以有正面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健康和病态的。Robert Karen描述了一种羞耻感:压抑但猛烈,可能强烈到否定甚至厌恶自我身分。(注7)这种羞耻意味着要隐藏真实的自己,以免不被社群接纳。这会带来不真实的自我形象和行为。

圣经中的荣辱文化身份

荣誉与羞耻文化,并不局限于中国文化,古代圣经文化中也有。Malina 和 DeSilva都指出,新约文化中的荣誉和羞耻,是以他人的认可为导向的。群体共用的价值观,定义了什么行为是荣誉的,什么是耻辱的。基督信仰和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有相同之处,也有冲突。

× DeSilva

根据DeSilva的观点,新约时代的少数族裔,可能会制定一些策略,抵御一世纪的地中海和犹太文化的压力(注8):

1. 群体成员需要了解那些体现荣誉行为的重要人物。基督徒会将目光投向上帝、耶稣和上帝的教会。

2. 群体成员需要确信,外部人的不赞成并不意味着耻辱。当基督徒面对来自主流文化的侮辱和敌意时,他们要能够从基督信仰的世界观出发,做出积极的应对。

3. 群体将利用荣誉和羞耻,加强成员对美德的认识。新约即创建了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基督教价值观,规定了什么使一个人有价值和荣耀。

对于归信基督教的美国亚裔年轻人而言,无论是在种族上,还是在神学上,他们都属于少数。他们在对抗北美的多元主义和物质主义的主流文化时,需努力塑造自己的身份。新约即为其提供了资源。

× Jayson Georges

跨文化宣教士Jayson Georges,从荣誉与羞耻的角度,诠释了保罗写给罗马人的书信的神学含义(注9):

首先,上帝是尊贵的创造者和立约者,祂有能力实现祂对人类的救赎和主权。

上帝在所有的创造中都是有力的(参《罗》1:20)。祂能够从腐败中拯救所有的创造(参《罗》8),特别是耶稣的死里复活,皆显示了祂的权能。上帝信实地实现对以色列和全世界的约定,配得尊重。耶稣是上帝荣耀的中心,是上帝的儿子、大卫的子孙、弥赛亚和主(参《罗》1:3-4)。

第二,罪与羞耻和不荣誉有关。

罪的本质就是不荣耀和不感恩(参《罗》1:20-23)。人类通过偶像崇拜和不荣耀的性关系(参《罗》1:25-27)亏缺了上帝的荣耀。所有的人,无论是以色列人还是外邦人,都未能尊重上帝(参《罗》3:23)。人类作为罪和死的奴仆,进一步受到了羞辱(参《罗》5-7)。

第三,救赎在基督里是荣耀。

我们被上帝收养,上帝赋予我们儿女的荣耀地位(参《罗》8:14-21)。除去羞耻是信徒救赎的另一个关键要素(参《罗》9:33,10:11)。通过恩典和信仰,我们成为上帝的尊贵家庭的成员。外邦人也被纳入这个群体(参《罗》9-11)。

第四,基督教伦理是根据上帝的荣耀来尊重他人。

《罗马书》15章7节是基督教伦理的基石:因为基督已经荣誉地接受了我们,所以我们要为了上帝的荣耀,在教会里欢迎彼此。从荣誉与羞耻的角度讲解救赎,能让生活在荣辱文化中的人更理解福音,并与实际生活相联。

× 安瑟伦和Jackson Wu

从荣耀与羞耻的角度来看,救赎是什么? 

安瑟伦(Anselm Saint,1033-1109)在谈赎罪论时,提出了满足论。他将罪定义为拒绝向上帝交出应该给祂的东西,拒绝服从上帝的意志、尊重上帝所给予的荣誉:“一个犯罪的人拒绝了上帝的应有之物,减损了祂的荣誉并侮辱了祂。于是就产生了恢复荣誉和消除侮辱的义务。”(注10)

在东亚透过全球培训网络(GTN)从事神学教育的Jackson Wu认为,基于荣耀与羞耻世界观的救赎计画,比传统的救赎计画多一些优势(注11):

首先,传统的救赎计画关注个人,对群体身份的重视较少。而在荣耀与羞耻文化中,美国亚裔人更关注群体。个人身份与家庭、族裔,是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传统的救赎计画强调律法。上帝如法官,做出有罪和无罪的判定。而在荣誉与羞耻文化中,美国亚裔人最关心的是人际关系和声誉。他们尽一切努力不丢面子。

再次,传统的救赎计画假设人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做出善行,以赢得上帝的青睐。然而,在荣誉与羞耻文化中,美国亚裔人关心他们的社会身份、人际关系和面子。因此,传统观点使福音和救赎似乎与美国亚裔人的日常生活无关。

教会的相应对策 

羞耻是希腊罗马文化、犹太文化、亚洲文化和北美文化的共同经历。年轻的亚裔美国人,在感觉自己不被主流文化、父母甚至教会接受时,会感到羞愧。治愈他们的关键要素,是恩典的灵性体验。Smedes表示:“恩典是我们治愈的开始,因为它提供了我们最需要的一件事:无论我们是否被接受,我们都被接受了。”(注12)

恩典是上帝的恩赐,让人感受到被接受。恩典是接受完整的我们,没有批判和批评,让我们克服羞耻。恩典消除了我们对拒绝的恐惧。当我们接受自己时,就治愈了我们的羞耻。

关爱年轻人的人和信仰团体,可以通过3种方式,帮助这些年轻人确认上帝儿女的身份:

1.用荣耀和羞耻解释福音

首先,我们可以用荣耀和羞耻,向亚裔美国年轻人解释福音:上帝将我们的身份和地位从羞耻转变为荣耀。救赎的好消息,也是加入上帝荣耀家庭的荣誉。

在《罗马书》3章说,通过信仰回应福音的人,是“义人”,并被接纳到上帝的盟约群体中。在《罗马书》4章中,被称作亚伯拉罕子孙的人,不是因为种族,而是通过信仰。在《罗马书》8章说,信徒成为上帝的儿女,有了新的地位和未来的荣耀。在《罗马书》9-11章中,信仰基督的外邦人信徒,被培育成为上帝的荣耀团体。

总之,根据保罗的说法,透过耶稣,外邦人为主的教会成为新以色列人,这个新群体包含了不同文化和族裔的人们,因着对耶稣的信心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这种荣耀和羞耻的救赎叙事,使福音和年轻的亚裔美国人之间,更加深了关联性,因其解决了个人和群体的身份问题。

这种新的叙事,对改变这些年轻人的世界观,也至关重要。尽管这些年轻人可能因为自己的信仰和少数族裔地位,在世人眼中失去了面子,并被孤立,但福音可以给他们带来价值、身份和忠诚的新观念。 

2. 以恩典为基础的传道和教导

其次,亚裔美国年轻人需要以恩典为基础的传道和教导。

我们需要传讲上帝的本质——祂是至高无上、伟大和完美的。而人类的本质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根据圣经重新定义什么是可耻的,什么是可敬的。最重要的转变发生在十字架上:曾经可耻的十字架,现在被宣称为荣耀。我们的价值不再取决于种族、经济和性别标准。

对于羞耻,最好的答案是接受恩典。

因此,牧师在讲台上不只是传讲恩典的资讯,更是要示范如何借着上帝的恩典克服罪咎、少数民族的身分,和软弱失败带来的羞耻感。以恩典为基础的传道和教导,对于以羞耻为导向的亚裔美国年轻人来说,是重要的治愈方法。 

3. 培养治愈群体

第三,我们要为年轻的亚裔美国人,培养治愈群体,解决破碎的人际关系体系。《彼得一书》中,抵抗羞耻的重要策略,是重新定义哪些人的看法重要,谁可以属于新的荣誉群体。

宣教人类学家Paul Hiebert(1932-2007)提出,在荣耀和羞耻的背景下,中心教会范式(a centered-church paradigm)效果更好。人们通过效忠基督进入群体,并向中心靠近,这个中心就是基督(注13)。而John Forrester列出治愈羞耻的社区的10个特点:

第一是真正的尊重。第二是热情的好客。第三是愉快的多样性。第四是可实现的目标。第五是良好的沟通。第六是健康的性。第七是减少秘密。第八是娱乐和游戏。第九是小组。第十是健康的告别(注14)。

年轻的亚裔美国人,需要这样一个充满恩典的群体,引导他们进行身份探索!

Bottom of Form

注:

1. J. Eugene Wright, Jr., Erikson: Identity and Religion (New York, NY: The Seabury Press, 1982), 81-83.

2. Jeffrey Jenson Arnett, Emerging Adulthood: The Winding Road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3. Daniel D Lee, Doing Asian American Theology: a Contextual Framework for Faith and Practice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22).

4.Brene Brown, I Thought It Was Just Me (But It Isn’t) : Making The Journey from “What Will People Think?” to “I Am Enough”(New York, NY: Gotham Books, 2014).

5. Lewis B Smedes, Shame and Grace:Healing the Shame We Don’t Deserve (San Francisco: HarperSanFrancisco, 1993), 38.

6. Bruce J Malina, The New Testament World: Insights from Cultural Anthropology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1), 30.

7. David Arthur DeSilva, Honor, Patronage, Kinship & Purity: Unlocking New Testament Culture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89.

8.39-42.

9. Jayson Georges, “From Shame to Honor: A Theological Reading of Romans for Honor-Shame Contexts.” Missiology v.38, no. 3 (201007): 298-304.

10. Anselm Saint,  Why God Became Man: and the Virgin Conception and Original Sin, Trans.Joseph M. Colleran, (Albany, NY: Magi Books, 1969), 44.

11. Jackson Wu, “Does the ‘Plan of Salvation’ Make Disciples? Why Honor and Shame Are Essential for Christian Ministry?” Asian Missions Advance, Jan 2016, 11-17. https://www.chinasource.org/wp-content/uploads/2018/03/Does-the-Plan-of-Salvation-Make-Disciples-E28093E28093-Why-Honor-and-Shame-are-Essential-for-Christian-Ministry-Asian-Missions-Advance-Jan-2016-pp-11-17-.pdf

12. Lewis B Smedes, Shame and Grace: Healing the Shame We Don’t Deserve (San Francisco: HarperSanFrancisco, 1993), 107-108.

13. Jayson Georges, Ministering in Honor-Shame Cultures: Bibl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al Essentials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2016), 229-230.

14. John Arnold Forrester, Grace for Shame: The Forgotten Gospel (Toronto: Pastor’s Attic Press, 2010), 236-249.

作者来自中国,现在美国加州牧会,同时在富乐神学院进修教牧学博士,研究方向是亚裔青年的灵命塑造。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