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安息——耶穌的邀請與應許(黃奕明)2024.11.25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4.11.25

黃奕明

您投票了嗎?您會去投票嗎?在一向崇尚英雄主義的美國,2024年的大選終於結束了。面對千瘡百孔的世界,我們應當期待一位人間救主嗎?

在主耶穌的時代,以色列民也有同樣的期待:他們心中的彌賽亞是個英雄,是政治與軍事的領袖,要重建大衛王朝的光榮。施洗約翰作為先鋒,就是要為主基督修直道路;而老百姓也真的悔改,到約旦河接受洗禮,這似乎是一場宗教的大復興?

然而當施洗約翰入獄,主耶穌開始傳道,情勢似乎有所轉變:敵對的勢力開始升高。尤有甚者,是主耶穌的影響力,似乎不是指向成為政治與軍事的領袖;祂所傳天國的福音,也讓眾人的期待落空——祂真的是要來的那一位彌賽亞嗎?

這位救主耶穌基督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

我們該如何解讀呢?

一、效法耶穌

1. 耶穌的溫柔與謙卑

耶穌的溫柔,是上帝僕人的性格,是以身作則的領導力,是《馬太福音》9章36節所形容的那位憐憫的領袖,也是《馬太福音》12章15-21節所宣告的那位受苦的奴僕君王。這溫柔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恩賜,一種寧靜的力量。

耶穌的謙卑,是用自己的行動來示範:“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腓》2:6-8)

可這樣溫柔謙卑的耶穌,奴僕君王的典範,卻與猶太人的期待相去甚遠,也不符合現今世界對於強人領袖的想像。反觀在民主社會中,總是稱選舉出來的領袖為人民公僕。然而一旦這些候選者掌握權力之後,就常背棄了為人民服務的承諾——他們實際事奉的,最終是自己的權力慾望。提摩太・凱勒在《山寨版的上帝》中,就深刻地描繪了這種試探:

“這是怎麼回事呢?無非就是‘偶像崇拜’,一旦同胞愛變成絕對且唯一的,那就成了種族歧視;一但對平等的熱愛,變成一項至高無上的原則,就會對那些享有特權生活的人產生憎惡和暴力行為。人類社會潛在的傾向是把原本美好的政治理想,化為假神。”

不僅是納粹或是法國大革命,連我們所身處的社會中,任何政黨都有可能把原本美好的政治理想,化為假神。

既然如此,是不是就不要去投票了?不!這是每一個公民的權利與責任:“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彌》6:8)這不但是我們的選擇標準,更應該是我們為政治領袖所作的禱告。

2. 容易的軛與輕省的擔子

我們常用作牛作馬來形容父母親的辛苦;在農業社會中,牛馬就是勞苦擔重擔的,人們用軛套在牠們頸項上,要他們犁田或是馱重物。我們對上帝也有一種普遍的誤解,以為人生也像是在作牛作馬,供上帝驅使。

這樣說,只對了一半:主耶穌所賜的安息,是容易的軛與輕省的擔子。不像這個世界中的勞苦與重擔,就如同摩西時代的埃及法老,要以色列人做磚又不給他們草。

今日,世上的政權除了課稅,還有各種統治與壓迫自己百姓的手段;在職場上也不例外,沒有容易負的軛與輕省的擔子。我們所挑的重擔,並不是上帝的心意;而這位溫柔謙卑的耶穌,是要把我們從罪惡的權勢與律法主義的鐵軛下解救出來。

大多數的人生,勞苦重擔的終極原因,並不是來自外界的壓迫,而是自己心底的偶像。“權力、金錢、性”,是一種簡單的說法,其實都起源於自己心底的慾望: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當我們再更深地探究其根源,就發現是以自我為中心,要作上帝——我們想要掌控一切,卻不明白原來我們所謂的自由意志,是在罪惡的捆綁之下。

如馬丁·路德所說:“對上帝而言,在所有和得救或定罪相關的事情上,人沒有自由意志,只不過是一個俘虜,囚徒和奴隸,不是上帝意志的俘虜,囚徒和奴隸,就是撒但意志的俘虜,囚徒和奴隸。”

那個驅使我們勞苦擔重擔的假神,是所謂的成就感,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自我實現需求,是成功神學所傳播的假福音。可悲的是我們竟然盲目的跟從,或是期待強人領袖的拯救,或是期待反抗強權的自由下的放縱。

無論是極權或是民主制度,其實都在政治偶像的掌控之下。社會如此,教會也是如此,甚至進入了我們的職場、家庭與婚姻。我們自己套上了鐵軛、擔起了重擔,還要把它放在親人與朋友的頸項上。然而這並不是耶穌基督的福音,相反地,溫柔謙卑的耶穌,對我們發出了三項邀請與應許。

二、耶穌的邀請與應許

1. 來得安息

主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祂要使我們得安息,但是什麼是安息呢? 

法利賽人滿口都是“做!”他們拼命讓人追隨摩西律法和傳統。其實真正的救贖只能透過對耶穌基督的信靠。這是向所有勞苦擔重擔的人發出的邀請。

我們華人在北美社會中,可能也感到雙重的重軛:

一是現代社會中對成功的評價,優勝劣敗的叢林法則,讓我們無力負荷。人們比較財富、學歷、人脈、自我實現……連教會內的父母也認同世俗價值,不斷灌輸兒女,要做人生贏家,以幾近完美主義的標準苛求兒女:讀名校,從事高收入的行業,躋身上流社會。

另一個重軛,是華人的儒家傳統觀念。在我們的倫理道德下的反省與羞恥感,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變本加厲地摧殘自己的內心。在親子之間的互動,常常只是無盡的情緒勒索。滿口仁義道德,卻很可能是滿肚子男盜女娼。

在這雙重重軛的轄制下,怎麼不叫人精神分裂?

得安息,是耶穌基督的第一項邀請與應許。祂要我們認識自己的不完美,知道主接納我的本相,已經為我付上重價,釋放我得自由。我因為信主,接待了祂,就成為上帝的兒女,在基督裡成了新造的人。並且藉著內住的聖靈,可以天天住在基督裡。

什麼是安息呢?應該不僅是舊約所指稱的,進入迦南美地後的安息,更不是律法主義下的守安息日。

“若是約書亞已叫他們享了安息,後來上帝就不再提別的日子了。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上帝的子民存留。 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上帝歇了他的工一樣。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來》4:8-11)”

這在永恆裡的安息,才是基督的邀請與應許,也是當下就可以經歷的安息。正如奧古斯丁的名言:“你為自己創造了我們,我們的心會一直煩亂不安,直到它在禰裡面尋得安息。”(《懺悔錄》第一卷第一章。編註)

我們所得的安息,是與主同在,所以能面對外面的紛亂與不安。安息不是躺平,而是把重擔完全交托。來到主面前,是渴望得著主所賜安息的第一步。

2. 負主的軛

憑信心來到耶穌面前,進一步負祂的軛,學習祂的樣式,我們便找到了那種因順服帶來的更深的安息:首先是“與上帝和好”(參《羅》5:1);然後得到“上帝的平安”(參《腓》4:6–8)。

在耶穌時代,“負軛”就是指成為門徒。順服基督,就是負祂的軛。“容易”的原意也有仁慈的意思;“輕省”一詞則是“合身的”。因此主給我們的軛,是根據我們的生命和需要量身定做的。負主的軛意味著把我們的主權交給祂。或許,外在壓力並沒有改變,但是內在的抗壓性不同了。

我自己服事主,也深深經歷什麼叫做容易的軛與輕省的擔子。我曾經有很深的焦慮感,但是當我知道主在事工上掌權的時候,我就可以全然交托了。我也有完美主義的傾向,但是深入探究,就發現有一個更深的苦毒,是不斷對自己要求“以身作則”——對自己的苛刻,會導致焦慮。

感謝主,這使我看見自己的軟弱,以及我是多麽需要福音。

3. 學主的樣式

前兩個邀請代表的是我們來到基督那裡並順服祂。但“學主的樣式”卻是一個過程。

我們越學像基督,就越信靠祂,因此就得到更深的平安。因著基督,生命將變得單純統一。祂的這個邀請是向所有人發出的。主耶穌基督的福音,是改變生命的好消息。

學主的樣式意味著學習祂的教導並效法祂的溫柔謙卑。我們從祂所學的,不再是外在的律法——那只是刻在石版上的,卻無力遵行。而是藉著內住的聖靈,能遵行刻在心版上的律法,是新人的生命。因此,無論是作老闆,或是為人父母,我們也要避免成為使人勞苦擔重擔的人,更需要常常反省,律法主義或完美主義,是否使我們忘記要對人寬宏相待?

三、為焦慮祈禱

大選結束了,但日子還是在向前推移;天國是讓耶穌在人心中掌權,而非投射在某一位領袖身上——試問,我們所期待的屬靈或政治領袖,是不是也願溫柔謙卑像耶穌呢?

我們要為國家禱告,不要再被意識形態綁架,而是在真理上合一。求主興起政治與屬靈的領袖,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我們更要為自己禱告,求主賜我們單純的信心,不受叢林法則與傳統的羈絆;不是常常自以為聰明,卻忘了保有一顆赤子之心。

求主幫助我們不要焦慮,把我們的主權交給祂,來得安息,負主的軛,學主的樣式!

參考書目

1. 提摩太・凱勒,《山寨版的上帝》,李正宜/廖恩淑譯,(台灣:希望書房,2023年)。

2. 保羅.阿爾托依茲 (PAUL ALTHAUS) ,《馬丁路德神學》,段琦、孫善玲譯,(中華信義神學院,1999年)。

作者現在美國德州休士頓牧養教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