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4.12.03
許萬常
對於耶穌的身份,眾人議論紛紛,無法確定祂到底是誰。
要真正地認識一個人,我們不能浮於表面;倒要取兩個客觀的角度:要根據他所說的話,以及他所行的事。
猶太人的官長和法利賽人對耶穌的認識,是基於前者:藉由耶穌的出身與教育背景去認識祂。他們這種看法,也是一般人常犯的錯誤,導致我們無法真正地認識一個人。
“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嗎?”(《太》13:55)他們問道,這是指著耶穌的家世;其次,“基督豈是從加利利出來的嗎?”(《約》7:41)這是指耶穌的出身背景;再者,“這個人沒有學過,怎麼明白書呢?”(《約》7:15)顯然地,這是藐視耶穌的教育水準。
這是人對耶穌的三重歧視:家世歧視、地域歧視以及教育歧視。這種歧視或是刻版印象,成爲我們真正認識耶穌的障礙。對於那些猶太的領導階層,耶穌不過是個出身寒微,沒有受過什麼良好教育的鄉巴佬。
這時候,曾經親自跟耶穌接觸的尼哥底母,試圖糾正他們錯誤的觀念,他說道:“不先聽本人的口供,不知道祂所做的事,難道我們的律法還定祂的罪嗎?”
根據尼哥底母的說法,要真正地判斷一個人、實實在在地認識祂,首要是“聽祂本人的口供”,就是聽祂所說的話;其次是仔細觀察“祂所做的事”。
這個尼哥底母,猶太人的官,也是因著對耶穌所行的神蹟感到好奇,想要親自去探個究竟,因此,他決定夜裡去見耶穌。他對主耶穌所說的第一句話:“拉比,我們知道你是由上帝那裡來做師傅的;因為你所行的神蹟,若沒有上帝同在,無人能行。”(《約》3:2)
這也是當時許多人,對耶穌真正的身份產生的疑問:耶穌所行的事跟他們對這個人的刻板形象,並不相吻合。目睹耶穌所做的事,他們驚訝地問道:“基督來的時候,祂所行的神蹟豈能比這人所行的更多嗎?”(《約》7:31)
至於主耶穌所說的話,更是異於常人。那些要去捉拿耶穌的差役空手而回,對官長說道:“從來沒有像祂這樣說話的!”(《約》7:46)《馬太福音》7章29節也如此寫道:“因為祂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
當時,眾人為祂紛紛議論;如今,我們也面臨一個相同的問題,到底耶穌是誰?“有的說:‘祂是好人。’有的說:‘不然,祂是迷惑眾人的。’”(《約》7:12)
“你們說我是誰?”(《太》16:15)主耶穌挑戰門徒說;同時,祂也在挑戰我們說。
至於認識主耶穌,絕對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一件事:我們千萬不可人云亦云,也不可道聽塗說,而是按照主耶穌所說的:“不可按外貌斷定是非,總要按公平斷定是非。”(《約》7:24)
以貌取人是按照刻版印象認識人,有歧視的嫌疑;“按公平斷定”是作客觀的判斷,除去內心先入為主的觀念,從一個人所做的事,以及他所說的話,去真正地認識他,去與他交往。
我們之所以信上帝,因為祂是真的。我們之所以不認識祂,是沒有以誠懇客觀的態度,深入的去聽耶穌所說的話,去看祂所做的事;倒以世人的刻板印象,或是受到世人眾多歧見的影響,心裡當然是愈來愈迷糊,根本就無法認識祂,一輩子都不認識祂。
這是個必然的結局:“你們要找我,卻找不著;我所在的地方你們不能到。”(《約》7:34)
多麼可悲!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Leave a Reply